服装业做到最强之后,杉杉开始多元化投资策略并不断获益。郑永刚认为,杉杉的多元化投资策略,讲究的是“四两拨千斤”:太大不做,要钱太多不干,绝对把握的才做”。
《21世纪》:我们梳理了一下,杉杉大概进入了六个主要产业,能否介绍下您现在的产业布局情况?
郑永刚:目前我们只说两大主业,品牌服装和能源科技。中国西装和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的国家标注,是我们公司做出来的,这两个领域我们是中国最大的。其他的产业领域,我们现在还归纳为投资。投资可以多元化,能投入也就能退出,比如矿业、银行、油田、网游,都是投资范畴。
还有生物科技,我们在芜湖收购了一些这方面的企业,规模不算大,未来能不能做大,现在还不知道,还只是一个点,正处在孵化阶段。但生物科技和新能源一起,都是我们未来的探索方向,我们很早期就看中这个产业。比如,我们介入锂电池产业是1999年,当时国内根本还没人做,我们就率先和相关研究所合作,把他们的863研究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时隔十年,新能源就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选择产业,我们一定要有前瞻性。
《21世纪》:对服装和新能源这两个业务领域的期许?
郑永刚:我们的服装和锂电池这两块业务,在中国的环境下很强,但从全球角度来看还不够强大。
如锂电池材料,我们的技术最好、市场最大,但相比之下我们还是低端的,三洋和德固塞属于高端。伊藤忠是三洋的股东,这次和伊藤忠全面合作之后,我们就有可能通过技术合作来走向全球。我希望未来人家说到锂电池材料,会很自然的想起中国有个杉杉。
服装业务也一样,我们现在是国内最大的,但这个国内最大不能说明什么。和国际一流企业相比,差距还不小,譬如伊藤忠仅服装板块一年销售收入就有117亿美金。我们要继续丰满自己,让大家都知道杉杉是国际服装市场中的一强。不说超过伊藤忠,但至少要成为能和其相提并论的一强。
这两个领域,在国内我们现在是第一,但在全球十强还排不上。
《21世纪》:随着杉杉多元化板块的增多,以后的管理模式会是怎样的?
郑永刚:我们以后会走综合商社模式的路线,会做若干个行业,有固定的产业板块。伊藤忠有七个事业部,我们固定相应的板块。产业板块虽然固定,但板块下面的企业会有进有出,也会去整合,就是说,最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会保存下来做大做强,不是行业龙头或者做不大的,我们会退出。
就管理构架而言,现在杉杉控股只是出资人,股东而已。集团、上市公司两级架构比较清晰。通常来说,产业相关的可能会置入上市公司,因为上市公司是公众公司,作为实际控制人来说,我会千方百计希望上市公司业绩更好。
《21世纪》:你管理那么多不同产业公司的原则是什么?
郑永刚:多元化集团的这些企业实质上是种联邦制。产业根本不同,人也不同,事情也完全不同。所以我还是一句话,产业经营必须专业化,做钢铁的就是做钢铁的,做服装的就是做服装的。我的投资可以多元化,但产业经营必须专业化。
对于下面的产业公司而言,我仅仅是一个出资本、搭建平台的人,具体业务他们专业的人来管,完全是经营专业化经营管理。这些企业就像是同在杉杉这个家里吃饭的兄弟姐妹,各娶各的媳妇,各嫁各的郎,根本不关联,都是单一的个体。我只是像一个父母,搭建平台,具体产业经营我不干涉,因为我做不了,没这个能力。但我有这个战略,会用制度和资本来控制他们。
《21世纪》:您刚才说的控制,用制度控制,具体您是怎么做的?
郑永刚:内控管理,企业做大了之后,管理是很重要的。
譬如我们有内部银行,产业公司所有的决策都要公开透明,你总经理有经营的权力,但你花每一分钱网上都有记录,内部银行都清清爽爽;有人监管,你去哪里都知道,你做了很多好事,就有很多的激励和奖励,你做了坏事,我马上就会抓住你,开除你。
内控方面有很多很多的条款,这些条款会让你从理念上到操作上,完全按照一个方方正正的规范去做,不像我们很多中国的企业,就很活络,不规范,容易犯错。
我们依靠信息系统、IT系统,整个管理模式在国内算是很先进的。
这次和伊藤忠全面合作之后,他们会带来综合商社那套内控管理模式。他们在内控管理、产业细化管理方面更科学,会使我们提高层次。
譬如,之前我们只有审计部门,一个月前我们就初步增设了独立的内控部门,这个新设立的内控部门将主要担负杉杉集团在合规经营、按照国家规定合法经营商标、产权以及法务管理等方面的职能。杉杉要继续发展,完善内控和风险防范体系是必须的。
相比之前的审计部门, 内控部门更侧重“事前防范”,审计则是“死后认尸”。
《21世纪》:那你是怎么发现、或者搭建这些多元化产业公司的团队的?
郑永刚:大多数是他们原来的团队。譬如锂电池,原来就是鞍山热能研究院碳素研究所。松江铜业也是原来的班子,国有企业的班子,我们介入,给他们提供一些管理制度、理念和文化。中科英华是我们自己组建的团队,当时有一个领军人叫陈远,是清华大学1990届的班长,非常优秀,于是我就给他大量股权和期权的激励,充分授权,放手让他形成一个清华的团队,他就聚集了一帮清华的同学。说实话我们收购的时候,这个企业并不太好,现在产业链很清晰,规模也出来了,这个我当时讲,中科英华要做好全东北最好的上市公司,现在已经是了。
《21世纪》:你们财务比较保守,是否会错过一些机会?
郑永刚:肯定的。诱惑很大的,我们量力而行。比如我们1999年总部搬到上海,当时土地价格非常低廉,我们没有参与地产开发。政府可以给土地,下层需要很多手段,当时我们企业很大,不愿意搞这种事情,我做人有自己的标准。我没有“或有风险”,这个伊藤忠尽职调查的时候,我很自豪。
下一轮的机会
杉杉的下一步,是综合商社还是多元化控股集团?是GE模式还是李嘉诚模式?名称已经不重要,更多的将是一种中国特色式的多元化投资集团。
《21世纪》:那这样您以后的投资战线会拉多长?进入哪些新行业?
郑永刚:我们以后会走商社模式的路线,会做若干个行业,也会去整合,就是说,最有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会保存下来做大做强,不是行业龙头的话,我们会退出。
《21世纪》:怎么保证产业公司经营者,这些一线将领的积极性?
郑永刚:这就要需要激励,把他们的积极性和潜力都充分发挥出来。
这方面我们有比较成熟的制度,一方面是“利”的激励,譬如你在预算、结算、业务创新等方面有突破、有贡献,我都有相应的奖励,包括股权、期权以及现金方面的奖励,这是利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名”的方面激励,我作为大股东,要让产业公司的负责人们在集团当中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要让把他当做这个集团当中的英雄,给他很高的地位,我会不断在大会、小会不同场合来激励你,鼓励你,人还是需要激励的,需要关心的。这样的话,我聘请一些专家团队来,让他做锂电池,做材料,他们就会做得很好。我不需要干涉他们什么,只要他们有什么需求,我就满足他们,激励他们。
《21世纪》:如果看到一个可以把杉杉做大一倍的人,你会让权给他吗?
郑永刚:肯定会。我世俗名利的东西已经很淡漠了。年轻增强好胜,心态发生根本变化,淡泊名利。谁是能人,谁能帮我做,权力也好,利益也好,我没有问题。关键是先有鸡还有蛋,他能做大我看不出来,做出来我才知道。所以,我现在请伊藤忠的人,我低价位给他利益,这个我愿意。
《21世纪》:过去什么事情,让你放开名利了?
郑永刚:第一,年龄,一旦50岁以后的人,知天命了,争强好胜的东西,不是很强烈了,心态很豁达了,我们这种企业家慢慢进入大家风范,为年轻人提供平台,拥有社会地位、财富,你已经有过,返璞归真了。
但是事业主线不会改变,人生价值不会改变,用更好的方式做好自己的事业。到了60,你身上有很多配置资源的能力,霸气、聚人,做成好企业身上一定有凝聚的东西,这个时候,更多为社会做些贡献。
《21世纪》:20多年,有些时候杉杉发展并不是非常快,你没失眠过?
郑永刚:该低潮的时候低潮。就像跑步一样,也要歇一会。你觉得是低潮,我觉得是积聚力量。企业发展都是有周期的,我们8-10年一个周期,1997之后一个周期。2003年之后又发展了。接下来也会有结构调整的小周期,不过总量大了不会很明显,以前只有服装,现在就像穿了很多衣服,脱了一件没有关系,以前穿一件,脱了就光膀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