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海啸导致经济“严冬”,当众多企业“冻”得直打寒颤时——沈荣林却说:“我的冬天不太冷”
第一印象
——低调谦恭、细致善良
“沈荣林从商二十几年,企业做得不小,好事做过不少,至今从未接受过任何一家大小媒体的采访。”他的这个同学在带领我们去上海的路上说,“沈荣林这次是‘破例’接受记者采访的。”
见面后沈荣林本人则风趣地说是将“第一次”给了《湖商》杂志。
很难想象,至今已在商场征战二十多年,在国内外有着数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董事长,能一直坚持拒绝媒体采访,这里面一定有他自己的哲学;而能一次次坚决避开记者的“纠缠”,也是需要花些“力气”的。
低调是沈荣林给人的第一印象。
超级大城市往往给人上的第一课就是让你找不到北,上海就是如此。
尽管沈荣林的集团公司总部在上海市中心区域延安路高架附近,应该并不难找,可他还是早早派司机开着车在高架出口等我们。
有迎还有送。采访结束吃完午饭后,他又叫了一辆的士在前面给我们的车子带路,一直领我们到高架入口。
这些事情很小,却不是谁都能想到、谁都愿意这样做的。
正是这样的细节,让人在享受他的细致周到的同时,也体味到了他替别人着想的谦恭和善良。
让人不禁要问——
上海联峰企业集团有这样的老总,企业的办事风格(企业文化的要素之一)总体上应该也是如此吧?
而一家渗透着低调谦恭、细致善良文化因子的企业,又会有着怎样的发展?
管中窥豹——
“我的冬天不太冷”
采访沈荣林难。
见到他想让他多说一句更难。
沈荣林是湖州织里人。织里人认为他是织里出来的最会做生意的企业家之一。作为媒体人,记者当然是想让他多谈谈成功的案例,以便读者从中能受到启发,可他似乎总是想说说自己的不足。
“阿里巴巴马云说,不要羡慕人家的成功,而要看人家失败的经验有多少。”他还找来名人名言来对付记者。
当他感觉到非得“介绍经验”不可时,思来想去,也仅仅愿意讲讲那家办在家乡的湖州联峰棉纺织有限公司。
一个就一个吧。管中窥豹,不也能可见一斑?
沈荣林是湖州织里人,为什么当初选择把厂子办在东林?
他说,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本着大家乡的概念,无论把厂设在织里还是东林,都是在自己的家乡湖州,应该都算是“回报家乡”在家乡投资办厂。二是当时感觉织里适合搞经营做贸易,搞生产还是东林更好一些。8年多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不仅东林的投资环境好,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一直让人深受感动。
2000开始建厂,2001年2月3日正式开工。开工后不久,便在资金、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上遇到了一些困难。
因为受银行信贷政策限制,沈荣林在银行贷不出款来,好在有朋友解囊相助,总算渡过了资金难关。
沈荣林意识到,要保证产品的质和量,关键是技术人员的素质和产品原料的品质——“没有好的技术,原料再好也是浪费;而没有好的原料,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2001年,他开始在各地聘请技术人员,但聘来的人员很不稳定。为了留住这些技术骨干,他没有居高临下给他们提要求,而是不断提醒自己的管理团队:“我们应主动适应师傅,而不是让师傅适应我们。”
人人都知道鞋子与脚到底谁应该适应谁的道理,可沈荣林还是选择了替对方着想,让工厂适应员工。
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企业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员工往往会还给企业——不久,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自发适应企业。结果是:加速了彼此适应的进程,沈荣林很快拥有了一支稳定的技术骨干。
2002年,解决了产品技术保障问题后,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沈荣林严把原料采购关口,直接到新疆农户手里采购优质棉花,而且是用多少采购多少,不仅保证了质量,节约了采购成本,还避免了因市场变化而可能产生的库存风险。
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短短几年下来,业内很快形成了“要买好棉纱就找东林厂的默契”。东林棉纺织厂产销两旺。刚开厂时一分钱也贷不出来的银行,后来竟然要求给沈荣林6800万元的授信额度!
记者问:“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宏观经济遭遇寒冬,纺织业出口锐减。不知眼下你的东林厂情况如何?”
“一直产销平衡。影响是有一些,但不像别人那么严峻。”
原来,早在2007年,沈荣林就完成了对这家纺织厂的两个转型:“出口”型转向“内需+出口”型,由原来100%出口,转到20%出口,80%内销;“纯棉”型转向“纯棉+化纤” 型,由原来100%纯棉产品,转到纯棉和化纤产品各占50%。这两个转变,使企业的产品和经营由单一走向多元,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难怪在众多企业直打寒颤的严冬,沈荣林却会觉得“这个冬天不太冷”!
听到这里,谁能不佩服沈荣林做企业的神奇预见性?
但是,沈荣林反对这种说法:“不是我有神奇的预见性。我仅仅是依照市场的客观要求办事。做企业的一定要尊重并敬畏市场。2007年无论是宏观经济政策,还是人民币升值步伐、出口退税的降低等等,都要求我们必须选择转型。这是顺势而为。一年多过去了,只能说事实证明我没做错而已!”
“我的事情很平,能说的就这么一点,恐怕你们的文章没法写啊!”采访中沈荣林多次替记者担心起来。
总是替别人着想的习惯再次暴露无遗。
其实,沈荣林生产经营的多元化不仅仅体现在东林这一家企业,要不然,他的联峰企业集团也不会涉足纺织、化工、酒店、房产、福利院等多个行业。
其实,低调谦恭、替对方着想的做事风格也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员工的管理方面,要不然,接受采访时他也不会替记者着想,做产品搞贸易时他也不会替市场着想。
如果他不替市场着想,市场也不会在这个“寒冬”替他着想——不让他感到“太冷”。
替对方着想,是沈荣林成功的秘诀。
佛道超然——
像打太极拳般慢中求快
沈荣林从佛。
从小一直受家人吃素的影响。
他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一定要练两个小时的太极拳。
沈荣林身体很棒,像举重运动员。他那位同学说,曾被他当众像举杠铃般地高高举过头顶。
“佛,觉者也;太极者,自然也。故佛太极,觉者之于自然也,朴素而平静。
“因觉者故,则慧生、因自然故,则真实生。觉乎真实,发乎自然。
“依自然故,其展开也,像天法地。演练者,必自心中始,弃小我而广胸廓,仰视宇宙之无穷,俯察江河之不息,深解诸行之无常,了然诸法之无我。摒营营而弃逐逐,慈悲关爱,推已及人,由人及乎万物,臻乎星河。此,一大宇宙之自然也。“学者于斯,则可问津于佛太极也。其落步也,乍轻还重,乍重还轻,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警猫捕鼠,饿虎巡岗。其展步也,似慢却快,似前却后,似左却右,似进却退,或实或虚。
“是以动功中深蕴静,静功中深蕴动,故动不异静,静不异动,动即是静,静即是动,阴阳环抱,阳中有阴,阴中有阳。此,佛太极之于阴阳也。
“久久演练,百脉通泰,内外澄澈,如镜之无尘,如水之无波,上下天光,历历在目,则灵感涌,慧觉生。此,佛太极之宗旨也。“佛,太极,一而二,二而一也。”
以上文字,是沈荣林从佛、练太极的体会,也是他做人经商的最好注解。
他说:“我出来做企业的基础比别人好,但事业发展很慢。为了能快些发展,我一直坚持拒绝媒体采访——少讲三分之一的话,可以多做50%的事情。”
沈荣林虽然自惭形秽地说自己事业发展慢,却也并没打算刻意求快,“赚了不该赚的钱发展是快了,但背后会有很多隐患。暴发户往往会变成暴病户。”
说到经营理念,他强调了诚信两个字。“无奸不商是错误的。商人有诚信才能赢得肯定,赢得商机。我经常对儿子讲,做人一定要有善心,不自私,要大气。也不要盲目吃苦,要善于动脑子。”
沈荣林从1996年就开始与非洲西部做生意,至今12年了。在非洲做生意,有个特别的习俗:因为怕对方账户没钱,大家都不用支票,是现金交易。又因为治安问题,怕露富,钱当面不点,交易双方是晚上带回家点的——这样往往会出现非洲人多付货款的情况。每每遇到有多出来的钱,沈荣林都是尽快退还,他也一直要求手下员工也这样做。坚守这份诚信,也便巩固并扩大了企业在非洲的市场。
上海是精英荟萃之地,企业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沈荣林又是凭借什么在上海立足并发展起来的呢?
“我来上海23年了,一路能比较顺利地走过来,除了讲求诚信外,一直是先考虑人家,再考虑自己。每一次生意上的合作,都是追求双赢,要舍得让人家赚钱。一旦遇到不讲诚信的人,立马敬而远之。我觉得人生下来都是感性的,容易犯自私等错误,需要后天时时用理性来控制这种感性。所以,我每天进香,提醒自己。” 沈荣林说。
采访中有公司员工说,沈荣林时间观念很强。若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晚上9:30休息,早上5:30起床,打两个小时的太极拳,7:30就要打出租车来公司上班了。他乘出租上班是因为觉得时间太早,不忍心让自己的司机也起这么早。
替对方着想,着实已体现在沈荣林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
因为能替对方着想,所以他的员工也都能替他着想,企业管理便富有成效。
因为能替对方着想,所以他的客户越来越多,他的市场越做越大。
因为能替对方着想,所以他把本该自己能赚到的钱让给了对方,尽管他起步的基础比别人好,事业发展速度却似乎并没有别人快。
好在,龟兔赛跑的寓言恰恰说明了快慢是相对的,是可以转化的。
有佛的慈悲,有太极的阴阳转换,我们相信——
得道之人自会慢中求快,总有一天会快得让人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