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总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教育的总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


人是一个主体,你要把它当做跟你平等的人对待,让他做任何事情,由内而外的启发,让他内心里产生要做这个事的欲望,这样他才能把事做好。

比如,学习这件事情,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学好,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家长和老师通常所犯的错误是,他们不了解学习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有它特有的规律,就是劳动者必须处于主动的状态。”脑力劳动的特点是,想干这个事,别人逼着干是干不好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我给他翻译过来就是,要想让一个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话,只有一个前提,想办法用间接手段激发出他自己想要学习的意愿,他自己内心里想要学了,有了这种主动性才能学好。   德国人,哲学大师,尼采用三种动物比喻为人的精神状态,太准确了。他说:90%的人像沙漠里的“骆驼”,自己并不想走,是被驼人拽着走,是被动的,用语言表述就是“你应该”。我们中国的孩子在学习上,在太多的事情上,是被家长老师逼着去做,他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像沙漠的骆驼一样艰难地爬行,他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用语言描述是叫“你应该”。第二种状态是草原上的“狮子”,狮子在追赶羚羊的时候,没有谁让他追赶羚羊,他自己要吃,他拼命奔跑,它的心理状态是主动的,用语言表述,叫“我想要”。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能够学好,有成长的动力,得由内而外激发出他的成长动力,让他进入狮子状态,我想学钢琴,是他自己想学,他要学小提琴,让他找到美感,让他发疯地学小提琴。他要学习的话,没有引发出内在的东西,高压逼迫,越逼孩子,问题越大,这是因为不符合脑力劳动的根本规律。第三种状态就是“小童”,就是进入了创造与创新的状态。所以,孩子一但进入了第二个“狮子状态”,当孩子想要的时候,孩子发疯想要一个东西,进入了“我想要”的状态,发疯的这种欲望出来了,他自己会想办法创造条件把事情做对。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原理,教育孩子做任何事你必须由内而外地启发他激发他的自己成长的动力,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就相对简单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1144.html

更多阅读

爱的故事·读《教育的乐趣来自孩子》 看孩子的乐趣

——读杨聪《教育的乐趣来自孩子》一书有感去年曾读了杨聪老师所著的《好老师可以这样做》和《教育即唤醒》两本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最近又收到出版社寄来的《教育的乐趣来自孩子》,让我再次感受杨聪老师充满爱心的教育,读

中国教育为什么总拔苗助长 拔苗助长的道理

今天新华网援引路透社的消息,称剑桥大学经过三年的调查,发布了一份英格兰40年儿童教育的评估报告,报告称适合儿童的入学年龄应该是6—7岁,而非从维多利亚时代就一直视为习惯的5岁。原因在于“如果你疏远四五岁的孩子,他们就学不会阅读、

声明:《教育的总思路:引发孩子的成长动力》为网友污以累聚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