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过去的2008年算得上是收获之年,但温州森马集团的总舵手邱光和对未来的态度依然谨慎。他调低了这一年的增长目标,从快速扩张到放慢步伐,这是他对“过冬”的一个应对之道。
这是森马集团创建12年以来第一次调低增长数字。1996年邱光和瞄准休闲服装领域,采用“生产外包,销售外包,企业只管产品设计和营销”的虚拟经营模式,12年之后打出了 “森马”和“巴拉巴拉”童装两大品牌。
在温州起步和成长的邱光和,深感于温州的软环境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他没有像华泰、美特斯邦威等其他企业那样把总部迁离温州,但却表示如果2001年不把技术核心放在上海,森马不会有今天。
他对民营企业遭遇的不公也深有感受,希望政府多一些“雪中送炭”。中央政府4万亿投资出台时,他一开始欢欣鼓舞,随后陷入失望。
浙江“两会”期间,邱光和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作为省人大代表,他这次带来了两份议案,一份建议政府帮助、扶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一份建议政府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的力度。
“森马成立12年来首次调低增长目标”
经济观察报:2008年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在你的意料之中吗?
邱光和:2008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很多大事,有些是预料得到的,有些是预料不到的。预料得到的是“奥运会”的主办、“神七”的上天,预料不到的是冰雪灾害、汶川大地震,更想不到的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特别大,温州是一个外向型企业聚集的地方,80%以上的外向型企业受到了冲击,倒闭停产的比例恐怕在50%左右。2008年的日子都非常难过。
经济观察报:森马集团去年的状况怎么样?
邱光和:经济比较萧条,消费市场不是很活跃,对我们有一定的影响,但冲击不大。森马去年还是一个收获之年,保持了50%左右的增长。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森马能做到“独善其身”呢?
邱光和:我的理解主要是这几方面。首先,我们的产品主要是立足国内,去年60亿的销售,没有一分钱是出口的。第二,我是立足主业,一心一意把服装做好,不像一些公司,看房地产好做房地产,看铁矿石好做铁矿石。森马其实也有这个条件,银行资本最高的时候有七八个亿,但我们一直没受诱惑,这对我们帮助很大。第三,“森马”和“巴拉巴拉”两个品牌的影响力在凸显,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比较强。
经济观察报:森马集团会采取一些什么“过冬”措施?
邱光和:过去森马是快速扩张,今年我们会把步子适度放慢。我们2009年的指标曾经定的是销售额95个亿,现在调整到80亿至85亿。这是森马成立12年以来第一次调低增长数字,以前增长率一直是在50%多。这就意味着我对今年的环境持谨慎态度,也是应对困局的一个措施。
另外,我们还要做一些事情。首先是持续进行品牌建设,会有第三个子品牌,还是休闲服装,但档次高一点,年龄段也往上一点。另外一块的工作是持续推行供应链的管理,服装行业,尤其是我们这样的虚拟经营模式的企业,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十分重要。
经济观察报:森马2008年曾有上市计划,当时温州民企也有一股“上市热”,现在情况怎么样?
邱光和:温州2008年有8家企业计划上市,现在一两家根据宏观形势放慢了步子,另外几家去年业绩太差,没办法上市。关于森马的上市是我调整了战略,最开始是想把“巴拉巴拉”品牌剥离上市,经过一年的操作不现实,所以我们现在是资产重组,整体上市。今年形势不好,我不会上,大概要到2010年吧。
“森马如果不把技术核心放在上海,发展不会这么快”
经济观察报:在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希望当地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帮助你们面对困难,共度时艰?
邱光和: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森马的发展,我觉得温州历届政府对民营企业还是比较扶持的。比如我们这次为了上市进行资产重组,光纳税这块就要3000来万。我们向市政府反映,市长亲自批示,组织召开系列会议,结果我们只承担了100多万,当然这种变通是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这说明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是动真格的。
经济观察报:那你会期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多呢?
邱光和:这就是我作为人大代表要提出的一些建议了。我这次带来了两个议案,一个是建议政府帮助、扶持企业引进和培养人才;一个是建议政府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策力度。民营企业的人才为什么难以引进也难以留住呢?这和企业自身有关系,也和区域环境有关系。另外,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下,企业自主创新尤其重要,政府在政策层面上要引导,在财力层面上要鼓励,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给予税赋支持。
经济观察报:你提这两份议案,一定是因为在实际操作中感到这两方面有“瓶颈”。
邱光和:对。温州很多企业都认为温州是创业的好地方,但不适宜做强做大。很多企业到一定规模就外迁,留下来的有几个?这就说明有环境问题,有资源问题,再深一步往下说,政府的软环境可能也有问题。特别是中小企业,怨气可能更大。
在人才方面,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2001年森马如果不把技术核心放在上海,发展不会这么快,我们现在的队伍不会有这样的高水平。上海公司现在有300多员工,有开发中心、技术中心、设计中心,等同于人的“心脏”,是我们的指挥部。
人才引进,政府也时时在讲,但民营企业的人才引进和国有企业的人才引进,地位和待遇就不一样。我就是希望要改变这种现象,要一视同仁。何况民营经济占到温州经济总量的97%以上。
经济观察报:你觉得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具体在哪方面?
邱光和:主要还是体现在支持上了。事业单位可以通过“公建民住”解决员工居住问题,民营企业自己出资建却不可以。我在温州建了一个1800人左右的宿舍区,报批的时候要报成厂房,不然批不下来。
我们虽然不是技术密集型,但我们对员工素质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去年全国17所大学递交应聘书的是3万多人,我们录取的只有78人,这个比例和招公务员也差不多了。你要求人家这么高,给他们的回报是什么呢?那肯定是一个好的居住环境,一个好的工作环境,一份有竞争力的薪水。你要给他一个舞台,企业有这个责任,政府也有责任。
“提出4万亿,我刚开始是欢欣鼓舞”
经济观察报:你是不是认为民营企业还是存在待遇不公、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邱光和:那是肯定的。有些事情也没办法。当时美国是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后来我们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我刚开始是欢欣鼓舞,特别的高兴。我头一天看了新闻发布会,第二天在开一个会时还把这个信息传播出来,讲得特别兴奋。我认为美国的7000个亿是救股市的,中国的4万亿是救市场的。
经济观察报:后来是不是有些失望?
邱光和:我原来也并不认为这4万亿是民营企业受惠,而是老百姓受惠。但最后老百姓所得也不多,政府要刺激消费,载体在哪里呢?
4万亿这个政策出台后,国家发改委附近的酒店都住不下,甚至有人给我打电话问,邱总你不是要搞信息体系建设吗?这是挺好的项目,你需要投多少钱?我说三四千万,他说你打个报告吧,我帮你拿到钱,但要分成,四六分成。这说明了某种现象。
所以,说实际一点,作为民营企业的管理者,我唯一的愿望是政府能开明一点,多一些关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雪中送炭”。我们也实实在在做好企业。就业问题解决了,纳税上去了,再加上慈善事业,你就负好了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