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儿子李星星控制的吉利控股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年净利润约10亿元人民币。相对于沃尔沃24亿美元的账面价值和35亿美元负债总额,外界难免不安
《财经》记者 吴阿仑 王真 特约作者 辰时
2009年12月25日上午10时,北京建国门外大街1号,中国大饭店。
电话会议正在进行中,处于免提状态的电话中轮番有人发言。“对,人才很重要,技术也是。”不时拿起电话发言的浙江人李书福,主导着会议讨论。
此时,他正经历着一件可能影响自己一生、并引发无数质疑的大事件。
2009年12月23日,在西方传统的平安夜前一天,全球五大高档汽车品牌之一——瑞典沃尔沃汽车(下称沃尔沃)的拥有者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下称福特)宣布,它已就出售沃尔沃轿车项目一事,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吉利)达成框架协议,预计最终协议将在2010年第一季度签署,并有望在201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易。
福特公司表示,该交易“将确保沃尔沃拥有包括资本投资在内的必要资源,以进一步增强企业实力,构建全球业务”。福特称,乐于向吉利转让知识产权,并将继续与沃尔沃合作。
消息传到北京时,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正在北京展览馆大厅里接受中国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的颁奖,锦上添花一般,当晚他成为2009年CCTV经济年度人物之一。
此前,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2009年12月16日曾公开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这位发言人称:收购沃尔沃有利于有效利用中国的资金和外汇储备,增加中国企业国际并购经验,对在国际合作中获得技术和品牌非常有帮助。
姚坚强调:“目前中国在海外有200多个机构,在必要时商务部将为吉利提供海外法律和咨询等服务,支持其顺利收购。”但商务部发言人这一表态,随即被律师马光远质疑有失公允,“商务部只需履行把关审批的职责就行了。”
吉利自然视之为重要利好。2009年最后一天,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子公司吉利汽车(00175.HK)行政总裁桂生悦出席特别股东大会后表示,母公司收购沃尔沃获中国政府支持,未来的目标是将沃尔沃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但暂时没有具体时间表。
“并购是很正常的事。人家干不下去,我们拿过来把它干好。如果我们干不下去,人家拿去可能就能干好。中国加入全球化进展当中,随着新的经济体的产生,原来旧的全球经济平衡格局势必被打破。”李书福在中国大饭店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
他所入住的1706号房,是普通单人间,由于房间狭小,他请记者坐在椅子上,自己坐在床沿与记者攀谈。
吉利想买到什么
《财经》记者获悉,在福特和吉利达成的框架协议中,由吉利控制的财团将以不超过20亿美元的价格,从福特手中买下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份。
“吉利获得的将是沃尔沃的九个系列产品,三个最新平台,拥有2000余个网点的全球销售渠道,以及品牌、技术、人才等全套体系。”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该人士还透露,吉利聘请了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财务顾问,对该项目进行尽职调查。财务评估结果显示,收购成功后,沃尔沃有望于2011年盈利。李书福更乐观地告诉《财经》记者,一切顺利的话, 2010年沃尔沃就有可能扭亏为盈。而在情况较恶劣的2008年,沃尔沃全年亏损额达16.9亿美元。
据《财经》记者了解,吉利集团正在北京工商部门注册收购沃尔沃后的中国总部,以及马上就要用于运作收购的国际投资公司。
在许多中国汽车业人士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正在逐渐变为现实。
将近一年前,当吉利集团对外宣称打算收购总部位于瑞典的豪华轿车品牌沃尔沃时,很多人只把它当做这个民营汽车制造商的又一次“自我炒作”。李书福本人也把这次收购比做“农村小伙子对电影大明星的追求”,尽言其戏剧性。
瑞典《工业日报》(Dagens Industri)2009年底的报道称,因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忧,八位前沃尔沃高管劝阻福特将沃尔沃出售给吉利。包括前沃尔沃CEO在内的元老们向福特主席比尔福特写信称,出售将破坏沃尔沃与供应商的关系,吉利缺乏足够的“技术竞争力”来保证并提升沃尔沃汽车的质量。
外国媒体也在寻找这一事件的标志意义——《华尔街日报》2009年7月曾在关于这起收购的整版报道中,用了这样一个标题:底特律倒下,吉利崛起。
在中国,对吉利能否完成收购,能否顺利整合这一世界顶级轿车品牌,也争议不断。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认为,这是自主品牌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好案例。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主席饶达提醒,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经营经验非常少,吉利收购沃尔沃后,一定要小心运作,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中国国家信息中心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也在2009年12月向媒体表示,如何驾驭品牌效应高于吉利本身的沃尔沃是吉利即将面临的挑战,如果这方面做得不到位,风险很大。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在吉利与沃尔沃没有签署最终协议之前,吉利得不到沃尔沃的核心技术,因为福特在1999年用64.5亿美元买下沃尔沃后,已把沃尔沃品牌和包括安全科技在内的一大批核心技术融入自身生产平台中。
至少已不再是所有人把这看做“天方夜谭”了。2009年底《财经网》相关报道下面,有网友评论:“看好吉利,支持更多的民营实业企业走出去!”
新华社记者李安定表示,吉利这次打的是一场有准备的战役,准备的是长期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吉利救了沃尔沃,否则沃尔沃也许面临被关闭的危险。
到目前为止,这起收购还未“板上钉钉”。此前有中国铝业(14.86,0.39,2.70%)并购力拓流产,即使在汽车行业,在兜售一圈后,美国通用汽车也曾一度宣布不再出售萨博品牌。
“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说成功,临时生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刚刚卸任福特全球公关经理的许国桢告诉《财经》记者。
不过他认为,来自福特方面变化的可能性不大。“作为一家全球大汽车公司,福特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对公开表示过的决定反悔的可能性很小。”
李书福相信,福特不会反悔——哪怕是在沃尔沃运营情况好转的情况下。“福特用了八年时间将沃尔沃与其融为一体,然后当福特为扭转经营困难局面而提出‘一个福特’战略后,为了售出沃尔沃,又用两年时间将沃尔沃彻底与其分离。这期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它已经不可能再回头了。它要提出不卖,股价立马就会往下掉!”李书福笑着说。
知情者告诉《财经》记者,事实上福特与吉利之间的商业条款谈判已经完成,所有谈判文件已经封存入库,需要等待吉利资金到位,以及中国、美国、瑞典三国政府及欧盟的批准。
“目前所存的最大变数,是外国政府的态度。”这位知情者说。
李书福透露,他与有关政府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决策高层也对此次收购深表关切。“支持这个项目就是支持中国的汽车工业,就是支持中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李书福说。
2009年6月和7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先后视察了吉利在湖南湘潭的生产基地。主管工业的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也多次听取李书福的汇报。
对于可能出现的外国政府“态度问题”,李书福相信“一切都会得到解决”。他告诉《财经》记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解释、说服它们,再说,外国政府是讲法律的,我们还可以使用法律武器嘛。”
运筹中国沃尔沃
《财经》记者获悉,吉利方面已经在为一个新的“中国沃尔沃”紧张筹备。
2009年12月,吉利在北京工商部门同步申请注册两家公司。接近吉利决策层的人士透露,正在申报的名称可能叫做“中国沃尔沃轿车有限公司”和“中国吉利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前者作为未来的沃尔沃项目中国总部,后者用来完成收购沃尔沃。
据悉,“中国吉利国际投资公司”初期注册资本约为80亿至90亿元人民币,吉利以大股东和控制人身份出现,其他股东则是此次参与吉利收购财团的成员,包括几家中资银行。
按照吉利方面的计划,在2010年下半年,该投资公司注册资本将增加至20亿美元,达到收购沃尔沃的资金条件。该公司注册完成后,将以其名义再在瑞典注册一家投资公司,届时这家瑞典投资公司将是沃尔沃100%股权的收购主体。
虽然外界担心,吉利所做的努力最终可能化为泡影,但收购行动本身,已成为一桩令中国汽车产业乃至整个制造业都高度关注的事件。
“如果收购成功,将给吉利加上发动机,使其品牌、技术等加速前行,更快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一位汽车业界资深观察者说。
民族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曹鹤认为,如果不是国际大汽车公司遭遇经济危机,严重受创,吉利即使再有想法,别人也不一定出售,这是中国汽车工业为数不多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曹鹤认为,中国企业最应该主动多去收购国外产业资产。
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吉利在收购沃尔沃前期,曾在各个国家部门间解释和游说。吉利一位高管对《财经》记者披露了向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申报的收购理由:
——合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探,挤压自主品牌生存空间已成事实;
——中国的外汇储备全球翘楚,而随着美元的贬值,与其外汇放在手中贬值,不如去全球购买产业资源,有利于中国产业升级;
——收购将打破豪华车技术垄断。中国自主品牌企业尚不具备自主设计生产豪华车甚至高端车的能力,即使中档车型目前也是在艰难向上的阶段。
何况,沃尔沃是不错的品牌,其拥有的环保、安全技术全球领先。
草根资本出境
在外界看来,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是吉利收购沃尔沃冲动的契机。鲜有人知,吉利的收购念头,源自12年前的创立初期。
“我刚一来,书福就说,从经济规律上来说,萨博、沃尔沃这样的企业,迟早会成为通用、福特们的累赘,未来我们要收购沃尔沃或萨博这样的企业,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收集资料、进行准备。”2002年加盟吉利并出任吉利CEO的徐刚回忆。
在徐刚看来,李书福对汽车产业的密切关注,不时显示出某种商业前瞻性。
2004年,濒临破产的英国老牌轿车企业罗孚公司在中国寻找买家,渴望国际化的李书福开始与对方接触,洽谈收购事宜。在一片质疑声中,李书福与罗孚签署了意向协议。李书福甚至为收购后的罗孚选好了新址——位于当时吉利宁波总部旁边的工厂。
参与当时谈判的徐刚回忆,在吉利与罗孚的最后一次谈判中,双方曾30个小时不吃不睡,展开拉锯谈判。基本谈定后正好赶上新年,罗孚方面承诺,过完年后双方签署协议。
但新年过后,罗孚没了音讯。后来,罗孚被卖给了上海汽车(26.09,-0.87,-3.23%)和南京汽车,李书福成为这场国际收购的失意者。
2006年10月,吉利在跨境并购中终于迈出了一小步:经过57个小时的最终一轮谈判,吉利取得英国出租车制造企业锰铜公司23%股权,双方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根据协议,锰铜公司车型的知识产权、设计信息都将根据合同提供给合资公司。
2009年3月,在公众并无察觉的情况下,吉利宣布已将澳大利亚DSI公司收入囊中。后者是一家知名的自动变速器公司,世界上只有两家独立于整车制造企业之外的自动变速器公司。受金融危机影响,DSI公司2009年2月进入破产程序。
这次收购吉利只花了40天,吉利为此付出3亿港元。 这次收购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吉利对汽车核心零部件技术的不足。长久以来,中国的变速器技术,尤其是自动变速器技术仍很落后。
在李书福看来,中国汽车业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自主品牌必须转变升级,才能使中国由汽车大国向强国转换,参与全球竞争。这个“瓶颈”就是:核心技术与知识产权。
关于知识产权,李书福告诉《财经》记者:“2006年我曾提出,要在2008年让吉利汽车打入欧美市场,但后来发现其困难远远超出想象,我们的产品只能流向一些欠发达或者根本没有汽车工业的地区。核心问题就是知识产权问题。”
最近几年,国外大汽车公司诉中国自主品牌侵权官司,几乎始终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增长。从通用状告奇瑞QQ车型侵犯其SPARK车型知识产权,丰田状告吉利侵权,到本田起诉比亚迪外观抄袭,再到菲亚特起诉长城汽车,宝马、奔驰状告双环汽车,鲜有一家中国自主品牌企业毫无瑕疵。
即便绕过了知识产权困扰,当与欧美汽车公司同台竞争时,中国汽车业技术方面的落后也会成为短板。“你凭什么能够竞争过那些有着大量技术沉淀的欧美汽车大厂?”李书福说。
当自主研发核心技术需要赖以时日和大量资本才会产生效果时,为了早日争取到进入市场的资格和力量,直接购买海外成熟汽车资产,便成为一条捷径。
为什么要买沃尔沃?李书福说,沃尔沃在全球以安全著称,其产品在节能和环保技术方面可圈可点。最近一次在广州车展上,沃尔沃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能降到每公里119克,而欧盟2012年的标准是120克。
三年曲折“求婚”
李书福这几年在各种场合预言的欧美汽车业大衰退,在2008年开始变为现实。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不约而同地陷入经营困难,李书福曾觊觎多年的沃尔沃,也露出收购机会。
吉利就收购沃尔沃开始行动始于2007年前后,那时吉利开始提升品牌形象的战略转型。吉利最初是怎么向福特公司传达收购沃尔沃意向,曾有多个版本流传。
有的说,李书福请前来吉利总部访问的美国咨询专家科特勒带话给福特高层;有的说,吉利邮寄了一封收购意向函给福特总部;还有的说,李书福在美国请一家当地咨询公司帮忙牵线搭桥,拜访福特高层,传达收购意向。
李书福则对《财经》记者说,2007年前后,他先去英国汇丰控股(HSBC Holdings plc)总部,就收购沃尔沃的意图寻求汇丰的融资支持,然后去美国拜访福特高层,提出以6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沃尔沃。
福特婉拒了吉利的收购意向,2006年福特虽然亏损高达126亿美元,但依然想保留当时略有亏损的沃尔沃。
2007年1月及2008年1月,连续两届的底特律车展,李书福及吉利高管都前去参展,并与福特CFO勒克莱尔会面交流。2008年1月,李书福再次提及收购沃尔沃的意向,但福特2007年度努力重组自救,有所见效,没有认真考虑吉利的收购意向。
勒克莱尔的答复是:“我们一年的销售额是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是1000多亿元。”知情人士说,对方的言外之意很明确:你们买得起吗?
即使到2008年结束,沃尔沃的年度销售额也高达147亿美元,虽然亏损16.9亿美元。同一年,吉利控股的销售额为125亿元人民币,税前盈利为8.79亿元人民币。
吉利汽车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约合5亿美元,而沃尔沃在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账面价值仍有30多亿美元,2009年10月沃尔沃估值也超过20亿美元。
但吉利反复提及的收购意向,还是给福特方面留下深刻印象。2008年下半年,福特CEO穆拉利(Allen Mulally)出于“一个福特”战略考虑,欲将公司资源集中到福特产品线(即福特、林肯、水星三个品牌)。在相继卖掉捷豹、陆虎、阿斯顿马丁等品牌后,2008年度巨额亏损的沃尔沃,终于也成为同样深陷困境的福特“忍痛割爱”的新目标。
福特一方面在全球寻找合适的意向买家,一方面想到了远在中国的吉利。福特请前高盛CEO、现任福特独立董事、对中国事务谙熟的约翰桑顿实地考察吉利。最终,桑顿给福特方面出具的意见是:建议认真考虑吉利的收购提议。
2009年1月,在萧条中开幕的底特律车展上,福特CEO穆拉利会晤了吉利管理层。随后吉利迅速做好准备,并于7月中旬提出收购要约,报价20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资产。
在福特,高管们每周四上班后,会在美国密歇根州迪尔本总部的雷鸟室(Thunderbird room)召开管理层会议。2009年10月22日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把沃尔沃出售给吉利。那一天的会议结果是,出于知识产权方面的担忧,福特与吉利的谈判陷入了停顿。
但吉利在这起国际并购中表现出的执著与专业水准,令福特瞩目。
自2007年意欲收购沃尔沃之时起,吉利便四处网罗能促成这一目标的人才。比如曾任英国石油公司财务规划师的Peter Zhang,沃尔沃前总裁奥尔松(Hans-Olaf Olson),他们均成为这起收购案中的重要智囊。
吉利重金聘请的财务顾问德勤,负责尽职调查。“我们搞的尽职调查时间很长,非常深入,把沃尔沃整个研究得非常仔细、清楚。”李书福对《财经》记者说。
此前收购锰铜公司、DSI公司时充当过重要智囊的英国投行——洛希尔金融集团,在此次洽购沃尔沃过程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吉利公司参与谈判的重要人物是CFO尹大庆、技术主管赵福全,前者曾在美国杜邦公司任高管,后者则有美国汽车行业经验,他们深谙与美国人的沟通方式。
吉利还不断重金聘请很多顾问团队,遍布美国、瑞典、伦敦的谈判场所。近两三年来,吉利也不断挖取有海归背景的业界人士加盟。
犹豫与停顿拖到2009年10月31日,福特在两个竞购方——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中国吉利当中作出了选择,将吉利列为优先竞购者。福特方面对此解释说:“相信吉利有潜力在未来成为沃尔沃负责任的所有者。”
对于最终入围的竞购者稀少,许国桢透露,全球多家汽车公司到福特和沃尔沃总部考察过,但由于金融危机,很多企业经营不善,最终正式提出收购意向的企业不多。
同济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孟凡辰则认为,传统汽车资产在欧美正在失去吸引力,新能源汽车才是投资的未来方向。更激烈的质疑,则认为吉利买到的是一个空品牌。
2009年圣诞节前夕,福特宣布已和吉利达成框架协议。尽管三位沃尔沃前高管试图筹集资金夺走项目,欧洲方面也不乏抗议和担忧的声音,但吉利显然已得到福特信任。
隐含的机会或灾难
李书福对《财经》记者解释说,吉利抛出的沃尔沃运营方案让福特方面相信,中国市场能够挽救沃尔沃的命运。吉利的民营背景也让福特相信,它会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2003年我们在和丰田公司的商标侵权官司案中胜诉了,然后我们宣布放弃使用那个引起争议的旧商标,起用新商标。这给福特方面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李书福说。
孟凡辰则分析认为,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是福特想加大布局的重点,将沃尔沃卖给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公司吉利,将有助于推进今后福特和吉利在中国的合作。
对于收购沃尔沃轿车项目,多家中国汽车企业曾表示出了兴趣,包括北汽集团和长安汽车,但《财经》记者获悉,最终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备案的,仅吉利一家。
北汽一度声音响亮,但考虑到收购成本及风险而放弃。长安汽车(14.65,0.15,1.03%)曾为此开过至少两次内部会议,但收购意向遭到否决,因为沃尔沃“潜在债务和未来整合风险太高”。
为何别人眼里的风险在李书福眼里却是机遇?他向《财经》记者分析说,全球经济和金融格局在变化,“旧的平衡格局在打破,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具体到吉利收购沃尔沃一事,他说:“我们要去尝试、实践和探索。如果它是机会,那就是很大的一个机会,但它也很可能是很大的一个灾难。”
在爆发出一阵笑声后,李书福说,“假如它不是机会,我们要怎么走,一定要想到。”
财务分析专家关注的是沃尔沃收购的潜在风险,除20亿美元的收购款外,沃尔沃还有约35亿美元债务。如果在收购前不进行剥离,这部分债务也将由吉利来承担。
李书福对此未置可否。公开资料显示,他和儿子李星星控制的吉利控股资产总值超过140亿元人民币,吉利现在一年能产生净利润约10亿元人民币。相对于沃尔沃24亿美元的账面价值和35亿美元负债总额,外界难免不安。
接近收购的权威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几家知名金融机构将向吉利提供资金,包括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未来新沃尔沃中可能持股的还包括高盛、渤海产业基金等,进一步的传闻说,北京市政府也给吉利以重要承诺,并欢迎沃尔沃落户。
但《财经》记者未获得上述任何一方的求证确认。李书福对吉利背后的支持机构,也不愿多谈,只是声称有大机构支持。这被外界解读为,吉利要么是作为牵头者在聚合资本,要么是利用收购的轰动效应,吸引其他资本加入。
2009年12月31日,吉利在香港的上市子公司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出席公司特别股东大会后表示,母公司收购沃尔沃获中国政府支持,未来目标是将沃尔沃注入上市公司,但现在没有具体的时间表,一切要视收购进展再定。
“这可能需要两三年,也可能在更短的时间发生。”桂生悦说。他预计2010年中国汽车业仍将强劲增长,受惠于需求增长及政府补贴,产销量增幅可望维持2009年的水平。
受母公司一系列跨境收购,尤其是收购沃尔沃的刺激,加上销售业绩较好,吉利汽车股价在2009年累计上升570%,远优于大盘恒生指数。
因此外界猜测,可能的收购方式是现金加股票,同时不排除李书福只代表其他机构资金出面收购。至于巨额债务,或可根据情况逐年分摊,或通过部分资产处置予以偿还。
“两个本土市场”
李书福试图让外界相信,最快在收购完成的当年,即2010年,沃尔沃项目就可能实现盈利,而实现盈利的方法,便是增加汽车销量,尤其是在中国市场。
他看重沃尔沃的价值——在过去数十年间,沃尔沃在技术上投入的资金非常多。1999年福特收购沃尔沃后,其技术投入达100亿美元以上。沃尔沃在安全、环保方面的技术,同业无可匹敌,沃尔沃拥有全面详细的交通事故分析数据库,更没有可比者。
据悉,沃尔沃很快就能投入商用的新一代安全技术是能够预防碰撞事故的汽车,用李书福的话说,就是“撞不死人的汽车”。他相信,由安全、环保、低调等因素构成的沃尔沃豪华车理念,将取代阔气、张扬、炫耀式的豪华车概念,从而从别的豪华车那里争夺市场。
吉利还想从中国公务用车领域切分“蛋糕”。“奥迪就像中山装那样——那个年代只有这么一件衣服可穿,现在有了西装、民族服装,是不是也可以换穿呢?”据悉,一些地方政府已承诺,待吉利收购沃尔沃并在中国投产以后,将考虑采购沃尔沃作为政府用车。
市场分析专家认为,吉利的最大底气还是“中国成本”加“中国市场”。在李书福复兴沃尔沃的计划中,要在四至五年内使沃尔沃轿车年销量达到200万辆。这与他给吉利定下的目标相当:要在2015年实现年销量200万辆。2009年吉利汽车年销量为30余万辆。
他还提出一个较近的目标,沃尔沃汽车可以在海外市场实现年销售量100万辆。而目前沃尔沃的全球销量约为40万辆,沃尔沃在中国的年销售量约为1.3万辆。
无论如何,这都是惊人的跨越。从2008年起,年销售量超过1000万辆的中国汽车市场,是李书福的想象空间:“5%并不是很大一个份额吧?我加大推广力度,到达这个份额也许不是太难吧?”
本土市场通常是一个品牌最大的市场,沃尔沃在瑞典销量占其全球销量的30%。一旦被吉利收购,这一占比有可能变化吗?
“沃尔沃未来有两个本土市场,一个是瑞典,一个是中国。”李书福向《财经》记者表示,他相信吉利可以增强沃尔沃品牌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和采购渠道。
为了充分利用“中国成本”优势,李书福计划为沃尔沃建立一个中国总部,还要在中国建设一个生产基地。目前东莞、天津、北京等多个地方均向吉利伸出橄榄枝。
知情人士透露,未来沃尔沃的生产基地最有可能设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的土地、资金和政策优惠正在谈判中。《财经》记者就此向北京有关方面求证,未获确认。
2009年12月25日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李书福突然情绪激昂地说:
“这就好像我们捡了一颗种子,一颗优良的种子,我要把这颗种子,撒播在中国大地上,通过在中国的发育成长,形成参天大树,然后反过来再去支援欧美市场,巩固和发展沃尔沃在欧美的地位,继续推动它在安全和环保技术上的研究,为人类汽车工业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其时,中国大饭店窗外,北京天寒地冻,白天最高气温零下4摄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