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一向“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即便是像收购沃尔沃这样的大事,李书福也仅以“一切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这样的官方语言答复媒体。
但李书福的本性并没有改变,憨厚的外表之下,依然蕴藏着“嗜血”的天性。参股锰铜、并购DSI、竞购沃尔沃……李的这种天性在充满诡异和利益博弈的商业竞争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早年定下的“汽车王国”的梦想。
“算算先生”
2009年3月,一年一度的两会召开。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书福自然是媒体追逐的对象。
端坐在会议桌正中央,李书福紧一句慢一句地回答着各色问题。只是当被问到吉利是否将收购沃尔沃时,他不动声色的嘿嘿一笑,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一张对折了两次的A4纸,上面列了四条经他之手改动过的“声明”。
“我们 肯定对此(指福特抛售沃尔沃)表示密切高度关注。”这是李书福的开场白,也是那份“声明”的第一条。“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战略。”接下来,李书福不假思索地道出了吉利一大长串的企业战略,但其中“阖纵联横”是关键的部分,“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有利于股东权益,(吉利)就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战略选项。”
仍有人对此穷追不舍,逼急了,李书福再次掏出了那份本已放回口袋的“声明”,一连三次,他的声调在不断升高,“该说的我都说了”。其后,李书福环顾下四周,一丝不经意的笑容浮现在脸上。
6个月后,一纸让人“看不懂”的公告出现在香港联交所网站上。在这份公告中,吉利称获得高盛3.3亿美元的投资,其“将用作公司的资本支出、潜在收购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其实早在2001年的一个汽车高峰论坛上,李书福就曾大谈通用、福特一定会关门大吉的观点。当时,台下坐着的通用、福特代表面有愠色,有的甚至忿然离去。谁成想,李书福一语成谶。8年后的今天,通用改弦易辙,福特也挂出了出售沃尔沃的大旗。
农民出身的李书福当然不是“算算先生”。“这是规律。”李书福说。游戏有规则,商场就一定有规律。
梦想成真
从“野照相”开始,到“投资”照相馆;从生产冰箱配件,到生产冰箱;从涉足建材业,到转型制造摩托车;再到最后投身汽车业,每一步,李书福似乎都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并和着时代前进的步点大踏步地前行。
1998年,已经“无照驾驶”了10年摩托车的李书福以6000万元的代价收购了一家濒临破产的摩托车生产企业,从而获得了摩托车的“准生证”;当1998年吉利的第一辆车驶出台州工厂前,李书福就决定再次通过“借壳”的方式取得轿车生产资格。但这一次,李书福虽然再次“借”到了“壳”,却不是自己心仪的真正的轿车目录——如何为自己的汽车加个尾巴(三厢),取得“7字头”(在产品目录上,7代表轿车)的合法身份,他又开始了无数次的“跑部”运动。
“在中国造轿车,早两年不行,晚两年也不行。”这是日后经常挂在李书福嘴边的一句话,他认为1997年是最合适的时机。到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的两个轮子,在它们的推动之下,国外汽车巨头进入中国是迟早的事。而民营企业要进入汽车业,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市场,要的就是一个“早”字。
2001年,局势发生了转变,主管部门开始逐渐对“民企是散乱之源”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而这一年中国加入WTO,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让李书福“如愿”得到了那张令他魂牵梦绕的“准生证”。
2006年11月,中国加入WTO 5周年,吉利成立20周年。一台名为《汽车王国不是梦》的庆典晚会在吉利金刚诞生地浙江台州路桥举行。此时的李书福,已不是初涉车坛的“愤青”。在谈及5年前中国加入世贸时,李书福道出了心里话,“既兴奋又有压力。兴奋的是终于有了参加‘马拉松赛’的资格,压力是要考虑该怎么跑,未来会怎样。这些年不断地总结教训,修正计划,制定新计划。”
穿越200万
李书福为2015年的吉利制定了年产销200万辆,其中2/3出口的宏伟目标。他坦言,这也是规律,“我算(计算而非掐算)出来的”。李书福说,早在四五年前,他就开始盘算这一目标。彼时,他发现,在全球汽车业,年产销200万辆以上的企业才能存活,而200万辆以下的都是“短命鬼”。当然,这有三个特例:小于200万的有宝马;出口少于2/3的有克莱斯勒;各自产量大于200万却合并的,是日产和雷诺。
但如何实现这200万辆,却是需要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要知道,在市场光景独好的2009年,吉利的年产销量也不过30万辆。
2007年5月,李书福提出要进行“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为“造更安全、更环保、更节能的好车。”
“吉利汽车从1998年开始造车,造车的理念是李书福董事长提出的。这句话一直支撑着吉利造车10年。”吉利副总裁刘金良坦陈,这一造车理念的实质是依靠低成本、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在使吉利汽车迅速的发展壮大,实际上也给吉利汽车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口碑。“现在,这句话应该说过时了。”
按照吉利的平台战略,在未来5年,吉利将打造包括经济型轿车、基本型轿车、中级轿车、高级轿车和轻型卡车在内的五大技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开发15个产品平台、研制出42款产品。而这些被分别划归为全球鹰、帝豪和上海英伦3个不同内涵品牌的车型,将成为到2015年吉利实现年产销200万辆的中坚力量。
但吉利并非没有短板,那便是诸如自动变速器等核心技术的缺失。2009年3月,吉利以前后40天的闪电行动,将全球第二大变速器生产厂家DSI收入怀中,其为大排量匹配的高扭矩变速器恰好弥补了吉利的短板。在签约前一天,李书福兴奋地对其财务总监说:“太划算了,不用讨论合同的细节了。赶快去签合同,小事情就不计较了。”
事实上,如今的李书福的确已超脱了许多。“董事长也就想想大事情。”有吉利高层说道。
什么是大事情?李书福说过,“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
李书福
1984年~1986年 任浙江台州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1986年~1989年 任浙江台州北极花冰箱厂厂长;
1989年~1992年 任浙江台州吉利装潢材料厂厂长;
1995年至今 任吉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