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月来,广州本土最大超市企业广州家谊超市股份有限公司的供货商们一直惶惶不可终日———拥有25家门店的“家谊”国有股东日前宣布向法院申请破产,欠下供货商的巨额货款怎么办?据供货商们提供的资料,这个数字高达2.41亿元。 其实,类似事件在广州以及全国各大城市并不鲜见。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在零售企业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紧张的过程中,占用上游资金的现象很普遍,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受影响最直接的总是供货商。因此,供货商一定要慧眼识人,警惕这种“圈钱”方式。
在零售业全面向外资开放的大环境下,许多本土零售企业近年来极力扩张,这当中包含有企业做大做强的策略因素,但也不排除一些企业急功近利,甚至抱着投机的目的,采用不恰当的竞争方式。
最突出的就是目前国内零售业界存在的一种怪现象———“零成本”扩张。即企业单纯依靠银行贷款、占压供应商货款而维持发展,靠自有资金或者其他途径获得的资金比重却很少。在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我国供货商由于自身规模和成本控制不足,在与零售商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供货商要想顺利进入超市,就必须答应结货款延期、高昂的“通道费”等要求。而正是供货商的逆来顺受,为这种现象提供了成长的温床。
广州市零售连锁协会有关人士指出,时下许多零售企业亏损的原因就是其低下的盈利能力,而这又归因于大量同质化的零售企业的低价促销,供货商进入超市时,利润基本上降得很低了。因此,高负债、低利润率的经营方式在快速扩张的情况下,极易造成企业经营失血,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一旦这种情况发生,供应商们往往追讨无门,有的血本无归,有的甚至被牵连而倒闭。
针对这种情况,业内人士认为,供货商一定要警惕这种“圈钱”方式。要通过供货商个体联合,借助行业的力量与卖场平等对话,商讨收费项目的合理性,有效制约超市对供货商的盘剥,使生产厂家、供货商和终端卖场之间的关系,从恶性竞争走向共同发展。
也有意见指出,零售业是高度竞争的行业,但竞争总得遵循一套透明的规范的游戏规则,但谁是游戏规则的制订者呢?目前,最该当裁判的政府的声音还很微弱。零售公司注册资本金有没有真实到位?货款有没有按合同按期结算?“通道费”有没有明码标价并照章纳税?开店资金自有部分占多大比例?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扭转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府可作为的地方实在太多,而不是仅充当事前“红娘”、事后“和事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