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家乐福”大型超市杨高南路店的开办申请,经上海连锁经营协会主持进行了(2004年首个)在听取同业意见与专家投票等听证程序后,其开办申请获得同意。然而到目前为止,负责主持听证的上海连锁行业协会,仅接到7家企业下属的9家大型超市的门店的申请,而去年一年全市新开业的9000平方米以上大卖场远远不止这些。而有关的大型超市开设听证早在2001年就已推出。(《解放日报》10月17日报道) 读了上述报道,人们似乎可以毫不费力的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上海的大型超市听证在实施中遭遇了尴尬。对此有专家认为,“目前一些企业不申请听证,还是一个观念问题,有序的商业竞争环境,商家毫无疑问是受益者(同报道)”,而事实上,上海市场的现实并非如专家所说,所以不要说商家的“不申请”行为已表明了态度,就是笔者作为一个关注市场的市民,对专家的如此说法也真有点哭笑不得。

其实只要是一个对上海市场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本地超市在市区早已捷足先登,而随上海城市近几年来的不断扩大,众多商家,特别是一些外来大型连锁商家都不由把眼光放在了这些新区。而在此情况下,上海有关方面推出要听取“同业意见与专家投票”的听证办法,其动机是否真的出于市场公平,本身就很令人怀疑。因为用市场的眼光看,当某个市场已被一些商家占领或已有较大利润的条件下,这些既得利益商家会对后来要加入市场的商家抱什么态度?而当这些商家在参加听证并表达“同业意见”时,其又会持什么意见?想结论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该是上述听证为何不受欢迎的原因吧? 还有,从市场的利益关系看,“专家意见”从来就不等于合理,更不是市场真理的化身。其意见是否正确,不仅要有利益关系上的超脱,且还需要有一套有效的制度来保证。而如果没有相关的制度公信保证,专家意见也只能是代表某种利益的“声音”,在本质上还根本不能与公正搭上边。而具体到上述的超市听证,有关专家的具体身份到底是什么?其参加听证的资格是如何获得、又是经什么程序挑选的?应该说,这些都是应该公开,同时也是保证听证公正、公信的前提。 所以基于以上观点,笔者认为上海的大型超市听证之所以遭遇尴尬,原因并非在于商家,而恰恰在于制度本身,在于相关的听证制度架构还缺乏应有的公信含量。对此,上海的有关部门自身应该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