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 国民经济地位 零售业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一、外资商企提前进入,内资商企重新洗牌

  按照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今年12月11日前,中国政府将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在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限制。实际上, “12月11日” 这一时间概念已失去了实质性的意义,外资商企早已“提前入世”,目前进入中国的300余家大型外资零售企业,真正经商务部批准的只有70多家,有近80%是违规操作的。甚至有些外企在幕后操纵内企,搞假合资假外资,外资股权比例表面合规,实际上由外资控股或独资,等保护期一过再恢复本来面目。而且,开放速度也远远超过了当初的入世承诺。由此,地域、股权和数量等方面的约束对外资商企而言已形同虚设。

  近些年,外资大举进入国内商业零售领域,在全国各地攻城掠地、疯狂开店设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目前中国的流通领域共有300多家外资企业,分店2200多家,总投资3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为新型流通业态。分布在国内30多个城市,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等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世界前50家大型零售商大多数已在中国抢滩登陆。

  外资商企的进入,一方面百货业态受到强烈冲击,另一方面也催生了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迅猛发展;同时内资商企之间的兼并重组也风生水起,每年商业零售业前20名的排序都有变动,大型龙头商企与中小商业都加入重新洗牌的行列。

  二、政策与措施

  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本土商业企业针对外资“超国民待遇”的质疑越来越强烈。对于外资零售商,某些地方政府违规审批外资建店,特别是在选址上,不惜出让城市黄金地段和给予最优惠的政策。有专家认为,中国入世后三年的过渡期是经过15年的艰苦谈判才争取到的留给国内企业的缓冲期,应严格按照承诺的时间表,没必要提前过度开放。

  事实上,中央政府为了保护民族商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1年到2003年,原国家经贸委先后印发了《关于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经贸贸易[2001]789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大中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厅贸易[2002]44号)和《关于加强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国经贸贸易[2003]83号),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首府)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已基本制订完成。2004年1月15日,商务部和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做好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商务和城乡规划部门务必在2004年年底前制订完成“地级城市商业网点规划”。这些政策对抑制外资商企的圈地行为应该是有效的,只不过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地方利益和个人政绩对外资网开一面、进行了违规审批而已。2月20日, 15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型流通企业负责人,被邀请到中南海,参加 “流通企业改革与发展座谈会”。目的是:在5年至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至20家在国内领先、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使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且会考虑出台一些扶持政策。政府对民族商业的呵护之心由此可见。

  如果说在入世后的过渡期内,国家对民族商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是在情理之中的话,那么,在2004年12月11日全面入世后,仍然提供一些特殊的优惠待遇,则有些矫枉过正、保护过头了。同时,这也有歧视外资之嫌,不仅会招徕国际社会的批评,而且很难让他国认同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市场经济地位。这恐怕也是外商投资商业企业分级管理制度从《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当中删去的重要原因所在。尽管以前地方政府对外资商企的“超国民待遇”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错误做法,但也不能肯定过分保护民族商业是正确的长久之计。我们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应该是市场行为,市场的问题最终还要靠市场来解决。在WTO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政府不可能包打天下,政府职责就是营造一个平等、公开、宽松的竞争环境,并且不断地规范、优化竞争环境。

  三、商企较量谁言败?逐鹿中原竞风流

  有国外权威机构预测,2005年后,中国60%的零售市场有可能被少数几个跨国巨头控制。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但无庸讳言,全面入世后内资商企与外资商企将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将上演一幕幕没有硝烟的战争。最终鹿死谁手,还尚难预料。不过,内资商企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的实质性行动。

  麦德龙中国总裁杜哲思发现:当外资进入中国后,国内许多商业企业间开始了联合,以增强自身的实力。 内资商企的重组兼并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许多的商业企业加入了圈地运动,建立了自己的零售网络。有专家说:外资全面开放之日,不是中国零售业衰退之日,而是崛起之时。内资商企只要把握机遇,迅速实现向现代企业的转型,国内零售市场的主力军仍将是中国的本土企业。

  经过近几年的演练,内资商企的硬件设施也丝毫不比外资商业差;并且软件方面,在开放式货架、让利经营、现场促销秀等手段和经营方式上,两者也几乎没什么不同。现在,内资零售企业也已不再单纯强调表面化的模仿,在模仿和学习外资企业的服务方式和理念的同时,也在科学管理上下工夫,以期与外来商业抗衡。但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内资商企不仅要与外资商企较量,而且要本土企业竞争;竞争也不仅仅是限于购物环境和管理手段等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还有对商业零售人才的争夺。竞争是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我们有幸看到上海百联的组建成功和北京物美这样的商业巨头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但谁能扛起振兴民族商业的大旗,我们将拭目以待。

 零售业 国民经济地位 零售业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2759.html

更多阅读

国民待遇条款 国产药的非国民待遇--价格屠刀只砍国产药?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而外资企业享受超国民待遇。人人司空见惯,无所怨言。毕竟,外资在改革开放以来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解决了经济发展、人民就业的问题。   但在今天医药行业,在国内经济环境大幅

台胞或享准国民待遇 外资超国民待遇正式终结

本报记者 王 敏/文    “这很正常。超国民待遇迟早会结束的,接受正常合法的监管,抓住中国广阔的市场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外资在中国的前景依旧美好。”这是一位不愿具名的跨国公司高管在面对超国民待遇终结后的反应。这多多少少代表了

零售业发展现状 零售业中小型企业现状、发展路径与对策

一、零售业中小型企业的现状       本文中的中小型企业是指全年销售规模在1000万至10亿,经营的区域范围没有跨省或市的地方性零售企业,这些企业至少在当地的一个局部市场应该是比较强势,属于地头蛇一类的角色,但是放在它的上一层

宗庆后:限制外资炒股杜绝外资超国民待遇

在本次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准备提交两份议案和16条建议。其中,限制外资进入中国相关产业及证券市场的两份议案尤其引人关注。    宗庆后指,虽然2007年3月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内外资企业统一实施25%的税率,但国内各地盲目崇

声明:《零售业 国民经济地位 零售业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为网友朕就是萌萌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