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日前发布《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由该部制定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也于6月1日起施行。有专家指出,这标志着我国批发、零售、物流等主要流通产业已步入新一轮整合阶段。竞争的更趋激烈和重组力度的不断加大,将使我国流通业面临严峻考验,同时也带来“做大做强”的发展机遇。
在我国产业开放序列里,流通业相对靠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业的差距不断显现。
首先是认识上的差距。“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在我国根深蒂固。目前,流通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在理论上加以深入的阐释,因而其发展往往受到很多阻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低。
其次是企业经营的差距。以零售业为例,近几年,我国零售企业平均毛利率在17%左右,平均纯利不到2%;而国外大型跨国零售企业的毛利率一般在10%左右,纯利却达到3-4%。国外零售企业尽管人工成本较高,但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却使其综合成本远远低于我国。
再者是规模上的差距。跨国公司沃尔玛的年销售额相当于我国零售企业百强销售总额的六、七倍。
最后是政府管理上的差距。发达国家不但有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流通业发展提供了保证。
而我国相关的法律体系还未形成,管理和统计制度也不规范。
据权威人士介绍,今年底,我国流通领域加入WTO的过渡期将基本结束,外资进入的力度、方式和领域等都将呈现新的特点,企业兼并重组的频度和力度加大,大企业作用日益突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日益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及主要的商品采购市场和销售市场,我国流通业将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一环。
为此,加快国有大型流通企业改革步伐,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要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承包、兼并、收购、特许经营、托管等方式,快速实现规模扩张。力争用5至8年时间,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
其次,是加快流通现代化步伐。要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现代营销和管理等技术在流通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基础,促进流通设施、流通体制、流通方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大力推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新型流通方式和超市、大卖场、便利店、购物中心等新型业态的发展。
此外,要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消除流通现代化发展中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还可以进行一些流通企业“走出去”的探索和尝试。在周边发展中国家,我国流通企业具备一定的竞争力,“走出去”既可以为我国流通企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积累经验,也可以进一步带动我国产品出口。
然而,留给国内流通企业的时间已经不多。因此,改革的力度须大,重组的步伐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