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中国IT培训市场仍有些低迷,及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它又是如此富蕴生机。在国家教育产业化的大方针指引下,在国际、国内资本的强势关注下,在整个行业日益求实求强的氛围中,展望未来,与会人员普遍认为: 2004年,将成为中国IT培训行业在改革与创新中走向理性、成熟、壮大与突破的新纪元。 而且,这种转型,不是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基于历史所判断的更加值得奋进的未来。 “‘非典’之后我们出来招生,才发现很多竞争对手已经关门了。”回忆起去年波及全行业的那场灾难,不止一个IT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发出这样的感慨。语气中没有你死我活的得意,却颇有些兔死狐悲的心有余悸。 事实上,在“非典”的“摧残”下,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型培训学校也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去年7月,我们召开全体员工会议,告诉大家如果非典继续,学校将面临解体的危险。”一位在业内颇有影响力的培训学校校长对记者说:“幸好7月份就解禁了。”虽然时隔半年有余,还是能从其言语中听出庆幸。 “非典”在2003年的爆发的确促发了整个行业的最终洗牌。但一个行业的盛衰仅一“非典”便可了得吗?非典只是一个催化剂,它迅速地剥去了这个行业多年来积存的浮燥与炒作,还IT培训以最真实而本分的面目。 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看到,繁华散尽的认证培训机构们在非典、微软考试费全球性涨价及人们对Paper Engineer的普遍质疑声中无可避免地走向没落;远程教育恰得天时“飞进寻常百姓家”;而职业教育却从幕后走向前台,以其面向岗位提供技能培训并为学习者推荐合适的工作等务实风格在2003年颇受市场青睐。 这些表征构成了2003年IT培训市场的最大特征──市场格局由认证培训一枝独秀的“独角戏”,演变成了认证培训、职业培训和远程教育三足鼎立的“三国演义”。这种转型是市场发展的必需,它说明整个行业开始走向均衡发展,而行业内的买卖双方都开始学会用理性选择未来。
曾经有笑话说,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就是“跟对门的竞争对手争这一条街的生源”。
不是因为IT培训行业进入了冬天,而是那种粗放式的、起步阶段的经营模式进入了冬天。 认证培训强力突围 2003年受挫折最严重的,当属往日的当红明星—认证培训机构。它们曾经那样引人瞩目,它们出售的是“通往高技术、高薪水的头等舱船票”,它们曾经被所有人趋之若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国际上始终保持稳健姿态的行业,在经历了国内的爆炒与竭泽而渔式的运作之后,已经脆弱得不堪一击。一种基于产业特质和商业规则的自信,终于走到了必须自省而后寻求复兴的一刻。 对于绝大多数认证培训机构而言,转型成为生存的必须。我们看到,2003年的认证厂商与培训机构,都在不同层面上寻求着突围之策。 老牌认证厂商们普遍开始反思:国际认证在国内的路该怎样走?怎样使被誉为“获得高技术、高薪水的头等舱船票”在市场上回归它应有的价值肯定?于是,它们使尽浑身解数:肃清渠道败类、严抓教学质量、加大宣传力度、重树自身形象。目的只有一个,为认证证书正名,还原其本来的价值。Prometric公司在去年就一下砍掉了100多家下游授权考试中心,显示了总经理陈岱宗严抓考试质量、保证证书价值的决心。此举自然受到求学求知者的一致称快,但对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厂商而言,这种断臂图存之举实在为认证机构的转型之路平添了一抹悲壮的色彩。 对于大多数的认证培训机构而言,转型则意味着它们要放弃或降低认证培训在公司营收中的比例,甚至还要掏出多年积攒的“家底”,为一条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的新长征冒险。 但是,它们没有退路,“不变法则死”。所幸我们看到一些培训机构的尝试已然成功,并且它们在超越自我的创新中比以前更加出类拔萃。现举几例如下: “渠道为王”理念的修正。连锁经营模式曾使一些培训机构眨眼间名传四海,仿佛所谓教育航母只不过是要在更多的地方招募更多的加盟。但是,这种缺乏有效管理与监控的渠道扩张很快就变成了单纯的花钱买品牌。因为总公司对加盟公司或者鞭长莫及没有控制能力,或者出于成本考虑不愿意为加盟公司服务。这样造成的一个直接恶果即:加盟店靠总店的牌子招上生来之后,出于成本上的考虑教学质量等皆不达标,学员投诉率高,使总店的品牌声誉蒙受损失。也有的加盟企业非常重视教学质量,学员满意度很高。但这样的企业在当地做出自己的影响力后就不再需要总店的牌子了,于是总店的品牌扩张战略依然没有实现。 新成长起来的培训企业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它们在发展自己的连锁加盟伙伴时,注重自身品牌形象和整体实力的提升,追求品牌合作1+1>2的效果。这样,加盟店依靠总店的品牌、服务、管理、资源等多重支持在当地确立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而总店也在加盟店日益兴旺的同时形成了更强有力的品牌延伸。 培训企业获得话语权。以往的认证培训体系通常是,厂商在上游,把握着课程设置的绝对权力,培训企业只能拿厂商的课程为己所用。但如今,很多培训企业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课程研发能力。而且,由于它们冲在教学的第一线,更加了解企业需求,不局限于某一种技术,研发课程也更有针对性。因此,有些培训机构已经有能力用自己的课程来充实厂商的课程体系,有的将拿来的课程针对当地市场做非常恰到好处的包装,并根据定单式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课程进行取舍,这些都反映了培训机构力量的壮大。 积极参与全国市场的角逐。曾经有笑话说,培训机构之间的竞争就是“跟对门的竞争对手争这一条街的生源”。以前的确如此,但现在,优秀的IT培训企业早就把眼光放到全国市场,品牌到、资金到、管理到,甚至在当地建校舍,拓就业渠道。这些都显示了培训企业做强做大的长远规划。据悉,安徽新华电脑教育集团已经将分校开到全国18个省市,成功地从一个地方品牌成长为全国品牌。其他如北京长城、合肥文达等学校也显示了同样的实力。如果说以前大家的竞争是站在各处的地盘上“相望于江湖”,那现在,远方的“敌人”已经兵临城下,大家要做好短兵相接的准备了。 其实,将市场触角延伸到全国乃至全球,预示着下一轮的竞争必将是国际化的、高水平的,这是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全方位考验。正如CEAC国家信息化认证培训管理办公室执行主任徐小路所说:“之所以有人认为这个市场低迷,不是因为IT培训行业进入了冬天,而是那种粗放式的、起步阶段的经营模式进入了冬天。” 在经受了2003年的转型阵痛之后,优秀的IT培训企业已经成功突围,它们的经营理念和市场举措,已逐渐洗脱了粗放经营的印迹,向更高水平迈进。
认证培训、职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的三足鼎立之势,成为2003年的最大看点。
对于中国IT培训产业来说,更多这样的崛起者意味着更多的希望。新力量趁机崛起
在2003年之前,认证培训曾经一枝独秀,远程教育如镜花水月,而职业培训由于拿不到炫目的证书,又普遍以培养基础性人才为主,而少有炒作的主题。 但三大阵营的易位在 2003年悄然完成。IT认证培训在突破生存与发展的危机后,有相当一部分转型向职业培训,突如其来的“非典”则在一夜之间把不温不火了好几年的远程教育推上了前台。于是,认证培训、职业培训与远程教育的三足鼎立之势,成为2003年的最大看点。 对于认证培训企业而言,其转型职业培训的突围路径,因实际情况不同而相异。在2003年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有的在探索与产业的结合点,将目光盯紧软件外包人才的培养;有的在寻求与岗位结合的良方,受就业概念引导,职业培训日益深入到企业需求的更深层次;有的开始谋求与学历教育相结合,毕竟学生才是教育产业最大且最直接的消费群体;有的则与社会发展结合,面向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和残疾人,推出实用型、技能性和个性化的培训,把目标瞄准中国最广大的劳动者…… 远程教育在2003年的突然崛起,诚曰得“非典”之天时。作为下一代学习方式,远程教育在启动之后,走过了很长一段默默无闻的里程,然而“非典”成为远程教育价值发现的契机,有人戏言:“一场非典,让中国的远程教育进程提前了至少5年。”一些有远见的培训企业则趁机加大远程教育方面的投入,以期控制下一代教育方式的制高点。东软等有实力的教育机构都在去年加大了对远程教育的投入,成立东软在线大学,志在为学习产业摸索一条新路。 其实,中国的特殊国情,注定了所有的转型与崛起都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也许站在更远的将来品评2003年,我们会发现更多的亮点值得记录,但在目前,人们还无法对这些新生力量有一个准确的价值判断。 然而,IT产业的需求不会因IT培训市场的内部纷争而停滞。对于IT企业来说,它们希望掌握IT培训的发展方向,以决定自己企业的用人需求,并知道哪里可以找到能为其所用的人才;对广大学员而言,面对培训市场的纷乱与调整,它们想知道在后认证时代如何选择一家合适的机构,以提升职场竞争力。 正是为了给企业以参考,给学员以引导,此次高峰论坛评选出“2003年度风云人物”、“2003年度十大影响力认证品牌”、“2003年度十大影响力培训品牌”等众多沉甸甸的奖项。其实,作为中国IT业内成立最早、影响最大、最具权威性的专业媒体,《计算机世界》更希望将此次评选作为一次契机,既给脱颖而出者以肯定,又对其探索精神以彰扬,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将新生力量介绍给更大的市场。因为对于中国IT培训产业来说,更多这样的崛起者意味着更多的希望。
如果有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如果没有那场伤害,它们的转型也许会更为从容,更少风险,也更加彻底。
标准依然缺失 在目睹了众多IT培训企业的转型之后,许多疑问依然挥之难去:目前的转型孰是孰非?中国IT培训转型的终极方向何在?新生力量的崛起之处,到底是歧途还是正道?对于这些众所关注的问题,此次高峰论坛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答案。 透过这些见仁见智的答案,可以看出对于IT培训行业的反思,已不再停留在进入门槛低、竞争手段不公平等表层现象的探讨上,而是建设性意见多于对现实的批判,这不仅意味着视角的转变,更代表着一种正常心态的回归。其中之一,就是对于行业标准的探讨。 此前,由于行业标准的缺失,中国IT培训丧失了基本的游戏规则和进入门槛,一些非正规的、甚至不具备培训资格的培训机构乘虚而入,随之而来的各种竭泽而渔的短期行为,在造就中国IT培训前些年虚假繁荣的同时,也给这个行业带来难以愈合的伤害。 受到伤害的还有那些市场的公平参与者,许多今天成功转型的厂商和企业也在这个名单之列。客观地说,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迫于现实的被动转型,如果有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在,如果没有那场伤害,它们的转型也许会更为从容,更少风险,也更加彻底。 而目前,标准缺失的隐忧并未远离IT培训行业,这不仅让这个行业的未来变得难以揣测,还给转型成功的培训企业投下了阴影──在它们付出了不小的风险成本之后,标准的缺席和IT培训模式的易复制性,会不会让冒险者看到新的机会,并引发又一轮无序竞争?它们辛苦捂暖的市场会不会再次溃于蚁穴?他们还能承担多少次的被迫转型? 在2003年,微软、Sun等主流认证厂商都采取质量控制、教考分离等举措规范市场;信息产业部也在尝试着建立行业标准,对IT培训企业的师资水平、培训场地和软硬件设施等做出硬性规定,这些都让人看到某种希望。 但仅此显然不够。标准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这个市场的监管者、参与者和消费者共同蹉商,并形成共识,对于中国IT培训行业来说,这是必须经历的一步,也是必须早日跨出的一步。建立行业标准,尽管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在中国IT培训转型初露峥嵘之时,为未来的竞争搭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当前的转型和其后的发展,显然具有更大的意义。
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未来五年IT行业将以18%的速度持续攀升,IT教育培训事业也将凸显其日益重要的作用。
争雄2004 尽管中国IT培训市场有着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其市场前景不容置疑。“人才瓶颈”、“人才困境”这些字眼写照着的现实,让这场游戏的参与者即使在最为惨淡的时光,也不惮以最美好的线条勾画着自己的蓝图。 在历经2003年的阵痛之后,IT培训市场又开始对所有人敞开怀抱。计世资讯预计,2004年IT培训市场将达到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8%。但是,“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应用扩展”。 一方面是巨大的市场需求,一方面则是更大的供需落差,中国IT培训在这样的悖论中沉浮已久。市场已回归正常的轨道并按自身的规律运转,突围者们如何把握恒久规律与短期策略的分寸,让2003年的“小荷才露尖尖角”变为2004年的摇曳风中的多姿多采?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这个悬念会始终萦绕在人们心头。 亦正基于此,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总裁刘九如将2004年称为中国IT教育和培训市场“非常关键的一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用户需求凸现个性,行业发展更需要理性。但是沧海横流,更显英雄本色,未来五年IT行业将以18%的速度持续攀升,就像引发IT产业新的发展高潮一样,我们也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能够把教育培训事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在中国IT培训这个日新月异的产业中,认证、职业、远程教育的三大阵营在2003年成鼎立之势,也必将以更强劲的姿态争雄于2004。 硝烟已然弥漫,人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