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巨头占国内快餐份额8%从1987年肯德基第一家店在北京前门开出以来,手捧肯德基的白发老人的那张标志性的笑脸开始在各个城市的黄金地段绽放,现在肯德基每年开店的数量达到了230家,平均不到2天就有一家新店在国内开张。而总是与肯德基如影随形的另一洋快餐麦当劳虽然全球的业绩有所下滑,但是临危受任的麦当劳全球首席执行官坎塔卢波仍然看好中国,在他的中国扩张计划中,计划2004年在中国新开约100家分店,并在未来几年中每年都将开设相同数量的新店。随着两大巨头的圈地竞赛,他们在国内的营业额也随之上涨。中国百胜餐饮集团副总裁及肯德基品牌总经理朱宗毅昨日透露,2003年肯德基在中国创造了10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这是肯德基第一次在中国创造了超过80亿元人民币的业绩。麦当劳每年的营业收入也有数亿元人民币。据悉,2003年中国餐饮业共收入5800亿元,快餐业占31%,这样算来,去年国内快餐业的收入约为1800亿元,肯德基和麦当劳几乎占据了国内7%至8%的快餐市场。 中式快餐为何难敌洋快餐尽管90%以上的国内快餐份额被中式快餐所占据,但是这块蛋糕要被数万家中式快餐企业瓜分。这样的比例很能说明中式快餐的生存现状———以手工随意制作,前店后厂,单店为主。“缺乏有效的支撑体系,是中式快餐缺乏规模的根本原因。”闫宇这样评价。中式快餐需要规模,而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闫宇举例说,将中式快餐做大需要大规模的配送系统,而中式快餐如何解决冷冻链的问题就很重要,食物经过运输后第二次加热,口感要和新鲜的一样,而目前这个技术还无法解决,导致中餐在配送方面没有“汉堡”有优势。食物的生产也存在同样问题。很多企业希望能够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生产中餐,比如希望能够生产包子机,或者其他类似的快速生产中餐的模型,但是快餐企业初期规模都很小,没有相应的研发系统,需要社会的支持,但是几乎从未得到回应,“就如同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一样”,闫宇说。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管理机制的问题,肯德基、麦当劳积累了快餐业发展的经验,所有的店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在中国也基本采取直营方式。国内快餐业往往是单店的命运掌握在店长手里,一个策略可能导致运营的失败。据悉,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已经评选出上海新雅大包、深圳面点王、北京马兰拉面等十个中式快餐的品牌,力求推出中式快餐的知名品牌,并加快中式快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