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拿到《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破解物质时代的幸福密码》这本书时,第一感觉,这是一本心灵鸡汤。我不喜欢心灵鸡汤,这不是我喜欢的菜。
不过,第一印象并不一定靠谱,就像一见钟情,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一眼那样不靠谱。认真读下去,虽然这本书后半部有心灵修补的味道,但批判精神却贯穿始终。而批判精神,是我在关于现代社会的阅读中,最为关注的。
本书的批判精神,主要针对的是消费文化的泛滥。它是从对美国梦的演变的历史和社会分析开始,讲述并批判了物质主义是如何攻陷经典的美国梦,把许多普通人的美国梦沦陷为一个物质主义的美国梦,最终使社会成员困顿于物质的包围,却再也找不到幸福感,并提出了自我拯救的方法。自然,这种自我拯救的方法也是很美国的。
幸福为什么买不到的前提,是生产力发展之后,物质财富充盈过剩的时代出现的问题,就像糖尿病一样,在为生活挣扎的时代是不会存在这样的问题的。

罗伯茨在书中,通过对美国梦内涵演变的梳理,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美国白日梦”,虽然此概念在书中展开不多,却很启发我:真实的美国梦,不是物质主义的白日梦,而是“一种社会秩序的指导原则—这种社会秩序为所有公民提供机会—所有人,不管其性别、种族、民族,甚至经济地位处于最底层的人,都有机会实现最大的潜能”。
历史上的美国梦,是要通过努力奋斗、节俭和自我牺牲才能实现的,但如今生产力提高,物质充盈时代,越来越多美国人的梦想被梦想物质上成功却不愿付出努力所取代:“我们希望拥有表明财富的标志性物品……但我们不愿意为之付出持续的自我牺牲”,人人都梦想快速致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对于中国社会而言,物质主义是全球化时代的早产儿。在中国,虽然越来越多的人有了免于匮乏的自由,但也没有安全感。所以,许多人被迫转向了物质主义的及时享乐。
物质主义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流行,除了经济发展社会渐次开放的要素之外,还有刻意的引导—让越来越多的力比多消耗于挣钱和消费文化中。
作者还提到一个概念“黑莓孤儿”,指父母沉溺于使用黑莓手机而遗忘了对孩子的关爱。由此我引申了一个概念“微孤儿”,指父母沉溺于社交媒体微博微信而把孩子扔一边,这让我更多地检讨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状态。
萨特说:“什么东西都解决了,唯有生活。”被物质主义左右的生活,不会有幸福感;被不确定的制度和政治左右的生活,同样不会有幸福感,但生活还得继续。
被外在的东西所左右,便不会有幸福。不被左右,服从内心,才能得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