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出生在希腊北方的史塔吉拉城,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家境富裕。17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创立的学院一待就是20年,从最初的学生变成教师。柏拉图死后,亚里士多德在前人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与老师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师从柏拉图20年之久,柏拉图一直将他看做是晚年最为得意的学生。柏拉图赏识亚里士多德的才华,明确地说:“我的学院可以分作两部分——一般的学生构成它的躯体,亚里士多德代表它的头脑。”亚里士多德从17岁开始入师门,跟随柏拉图多年的他对老师是很崇敬的,师徒二人也是很好的朋友。他曾写了一首诗赞美柏拉图:“在众人之中,他是唯一的,也是最初的……这样的人啊,如今已无处寻觅!”
![哈伯德宏观经济学pdf 《哈伯德商业信条》信条7之“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144753160958.jpeg)
不过,亚里士多德并不是刻板的被动受教者。他“是个在思想上同那个伟大的雅典人属于不同类型的人。他对具有想象力的意志天生就怀疑,而对确立的事实却极为尊重而力求理解”。他没有简单地接受和继承柏拉图的思想和观念,而是进行反思,时常置疑、批评。在追求真理的征程中,亚里士多德非常勇敢、坚决地批评老师的错误和缺点,在《政治学》、《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经常以柏拉图为标本,进行思想的解剖、批判和沉思,并且毫不留情地批评了老师学说的地基——“理念论”,提出了“实体说”。亚里士多德奉行“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这种批判性的反思和对真理的孜孜以求造就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特质和大家风范。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其年龄、身份、地位、师长等有所区别,不因权威、权势而改变自我使命和责任。观点的分歧、思想的差异、冲突难以泯灭知识、思想、智慧、真理爱好者和探求者的情怀,难以冲淡真善美践行者的崇高和伟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