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文具老板:从普通推销员到13亿元文具老大



  黝黑的皮肤、休闲的装扮,剃一板刷头,坐在记者面前的晨光集团董事长陈升明看起来颇为精神。如今大到专卖店,小到街坊里的杂货铺,随处可见的晨光文具,让他底气十足:“同行都说即便是把LOGO去掉,也能认出这是晨光的文具。”

跟文具打了20年的交道,贸易、实业、渠道,陈升明从一名普通推销员成长为中国文具行业的老大哥。目前,晨光已在全国布局3.5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并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欧洲、日本、美洲、中东等全球市场。

主力价格在1.5元~3元的书写产品,让晨光在去年坐拥13亿元的销量。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晨光每年的增长率从不低于35%。

陈升明说,如果创业有秘诀的话,那唯一的秘诀就是积累。

“晨光系”的诞生

17岁那年,陈升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当起了文具用品的推销员,一年到头没几天休息。

“我跑业务的时候,曾经在从石家庄到成都的火车上站了三天三夜,车上不仅人多拥挤,且设施很差,一路上的遭遇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陈升明说。

10年的贸易经历让他对整个行业的运作规律了如指掌,且掌握了一定的销售资源。但1999年的金融危机却让其所在的公司面临倒闭,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往产业上游走去开工厂,要么去下游开零售店。

“当时考虑到如果要做终端开零售店,必须依靠品牌来支撑,不然肯定做不起来。”而要在短时间内建立自己的品牌,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权衡再三,陈升明决定在上海组建制笔工厂,从上海、英雄、永生等老牌笔的发祥地起步。

1999年,陈升明在奉贤买下了6亩地造厂房,开始打造晨光笔业。由于自己对制笔完全一窍不通,陈升明聘请了当时上海笔厂的几位专家任厂长,自己则在旁边学边干。通过两年的试水,工厂只能勉强维持。陈升明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果断地调整策略,一方面调整领导班子,由他亲自上阵,另一方面扩张用地,用规模化生产来提升产量。

“那段时间我24小时住在工厂,车间也是昼夜不停地开工。一支笔的生产要经过40道程序的操作,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那就是废品。到后来无论是在哪个环节,我只要把产品拿在手上看一下,就知道是否是合格的。”陈升明说。

目前,晨光产品的售价是日本同行的1/3,毛利率大约在15%~20%左右,而每提升5个百分点,就会有1亿元的收入递增。

伙伴金字塔式的销售模式

文具看似不起眼,但在众多的中国制笔企业中脱颖而出并不容易。据统计,国内制笔企业由1978年不足200家,发展到2007年3000多家。产值方面,2007年达到198.8亿元,比1978年增长32倍以上,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占行业总企业数的15%以上。

过去的三年,世界500强、文具大鳄欧迪抢滩北京,并购控股中国最大的文具分销商亚商;另一500强史泰博抢滩上海,并购中国第二大的文具分销商OA365。原本的笔业出口老大“贝发”近年来大力转向内销,借奥运大打营销战。

目前对晨光而言,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已经率先在全国建立起来一个蛛网般的本土网络,一时之间,他人很难超越他的渠道优势。

过去10多年销售员的工作经验告诉陈升明,在渠道建设方面,如果还是沿袭以前聘用大量的销售员去全国跑业务的话,不但人员的开支成本高,且布点不一定能做到百分百覆盖。

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人力来达成最佳的渠道铺设效果,陈升明想到了快速消费品惯用的渠道分销模式,即从一级代理开始向下发展二、三级代理,同时结合保险行业的专销模式,陈升明独创了伙伴金字塔式销售模式。

由于渠道终端的多为文具市场的批发人员,他们的文化层次普遍较低,如果强行地对其进行服务意识的灌输非常困难。为此,前期晨光以省级为单位培育一级市场的经销商,通过学习、培训、指导、辅助等方式将一级市场的经销商逐渐培育成单一品牌的专销商。在站稳一级市场之后,由一级市场去自行开拓以县级为单位的二级市场,即由一级市场的经销商培育其下线的二级经销商。

陈升明花了将近6年的时间,目前已拥有4000人的专销商队伍,一、二、三级经销商对晨光的认可度已分别达到100%、70%、50%。

另外,晨光会定期对各下属渠道进行考核,如未达到标准,仍会被取消代理资格。

“我们现在只有不到50个销售人员,他们不需要经常去各个区域出差,推广市场,却能做到13亿元的销售量,因为一、二、三级经销商会自行做好渠道拓展的相关工作。”陈升明自豪地表示,“这是晨光独创的,也是零售行业的一次创新。”

但是,近年来,中国传统制造业普遍面临各类成本要素提升的威胁,越来越多的竞争者加入,令这个本就高度竞争的市场更加白热化。

陈升明也坦言,在产品开发、品质监控和成本控制方面,晨光较日本成熟的三菱、斑马等老牌文具制造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陈升明举例说,单从制笔环节而言,就需要有成熟的工业配套,譬如笔头涉及钢材、铜材的冶炼精度,墨水则牵涉到精细化工行业,而这一部分的工艺目前国内完全要依赖国外进口。

 晨光文具老板:从普通推销员到13亿元文具老大

陈升明时刻都感受到了危机,并开始提前为企业2~3年后的发展作准备。他说:“下一步,我们要在营销和研发产品方面下苦功,并计划在7年的时间内再开3万家晨光文具加盟连锁店,达到100亿元的年销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5338.html

更多阅读

《从一万到一亿》节选 从一万到一亿 pdf

节选自《从一万到一亿》(北京东方盛悦投资管理公司刘海亮、买敬江作品,年底正式出版)此开盘第一回也。举凡传世之作,其开卷必是一番裁冰剪雪谈笑吴钩,令人每每捧读每每心旌摇动。观此类珠玉之句,区区时有仿效之心却无落笔之实,非不为也,实

阳国秀:150万元扩张到2亿元的财富传奇

编 者 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城永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有一位用智慧和汗水书写神奇的女人。她,就是湖南熙可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阳国秀。  在她的带领下,短短几年时间,熙可公司各类罐头食品年产量

任牛:从普通业务员到职业经理人

36岁的任牛,作为公司年轻的中层管理者,已经在保险业中奋斗了14个年头。从普通业务员到高级客户经理,从分公司车险部副经理到营业部总经理;从前线销售人员到后台管理人员,从分公司中层干部到三级机构高管,任牛这14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一个

张勇:从1万元到3亿元的财富蜕变

 “海底捞”在四川麻将里是最后和牌的意思。   “海底捞”这张牌还能和多久,张勇也不清楚,但他不会放弃,因为命运从来就不是被保证的。  2007年,世界餐饮巨头百胜中国公司的年会聚餐特意安排在了海底捞北京的一家分店。在张勇看

万元到亿元换算 步步高王填:会做生意的穷学生 从5万到5亿元

 只有顾客才是公司真正的老板,没有顾客就没有生意,公司就无法获得利润,如果顾客对公司不满意,就不会再上门购货,就断了老板的财源,就等于炒了老板的鱿鱼,老板活不下去,员工自然也无所依附。   会做生意的穷学生  1987年9月,王填考上了

声明:《晨光文具老板:从普通推销员到13亿元文具老大》为网友畱離自願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