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迪流行广场的美甲区,有一家两平方米左右的小店铺前的顾客总是比其他美甲店要多一些,这家店的老板叫陈红,九年前,陈红还是名下岗女工,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街头的时尚少女在寻找哪里能在指甲上作画,这个下岗女工受到启发,立即找来书籍依葫芦画瓢自学起来。九年后,陈红在南京最时尚的地段拥有了一家美甲小店,而拥有娴熟技艺的她被老客们称为指甲“魔法师”。
创业艰难:
婆婆老公成为实验品
今年39岁的陈红为了养家糊口做过很多工作,电机厂女工、小饭店老板娘、夜市小杂货老板、美甲店老板,但她最喜欢的,还是现在做的美甲,从踏进这个行业开始,陈红已经做了整整九年,并打算一直做下去。
当年陈红在南师大附近的夜市摊生意做得像模像样,“1999年初,经常有漂亮女大学生来我的小摊子问有没有美甲的服务。”当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什么是美甲,而时尚嗅觉颇为敏锐的陈红马上抓住了这个商机。“我当时自己看书研究出了用牙签来沾指甲油画花的方法”陈红说,当时为了能准确地掌握这项最粗糙的“技术”,她首先在婆婆和老公的指甲上做起了试验。“我在他们的手上折腾来折腾去,他们也没有什么怨言,有时候为了琢磨剪好漂亮的指形,我经常把老公的手指剪得鲜血直流。”陈红回忆。
从夜市到莱迪:
下岗女工成时尚制造者
就是靠着这份钻研和勤奋,陈红成了夜市街上小有名气的美甲师。不过为了提高技艺,陈红还拜了师,跟其他人不一样,在老师那里仅用了半天时间,陈红就“毕业”了,“我觉得这就是天分!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认定我就是做这个的。”之前从未学过绘画的陈红颇为得意地告诉记者。
利用半天在老师那学到的知识,陈红马上来到老师推荐的美甲店里拿货,在那里,她第一次知道了丙烯颜料,一种专为在指甲上作画使用的材料,在指甲上固定之后,能让图案不易脱落。“有了这些专业的材料之后,我的美甲技术几乎是突飞猛进,灵感更是源源不断。”陈红说。
生意打开后,她和小姑又联手在下关大市场做了四年。直到大市场要拆迁,陈红和小姑决定将店开到了新街口莱迪流行广场。
面对顾客:
每个美甲步骤都不能少
和夜市及下关大市场不同,莱迪的竞争对手非常多,2004年陈红刚入驻莱迪时,这里曾经有70多家美甲店,后来逐渐变成了50多家。在这么激烈的竞争中,陈红的策略是,以卓越的服务和美甲技术来立足。“在我的店里,美甲是有一套严格程序的。先要用消毒过的湿毛巾将甲面清洁干净,磨好甲形,再用温水将死皮泡软,并用死皮推和死皮剪将之祛除。接下来,要用豆腐棉将甲面打磨平滑,再涂上营养油。这是最简单的修甲,至此,你原来形状不一、粗糙无光的指甲已是个个流畅平整、光洁滑亮,四周的死皮、倒刺不见踪影,十指一伸,红润悦目。”陈红说。
这只是最简单的工序,接下来,陈红要在顾客的指甲上作画。“在美甲业务上,除了利用原生指甲进行创作美化外,还有水晶甲、粉雕甲等假甲项目,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花色款式任顾客选择,当然,我一般也会给顾客建议。为了满足个性化需求,我还可以为顾客量身设计指形、花式。”陈红表示。正是她的这些创意,为她的工作室引来了不少顾客。
同时,为了能让美甲的效果更加持久,陈红跟手下美甲师说得最多的,就是不能漏掉一个步骤。因为严格要求工序顺序,陈红的美甲时间要比一般美甲时间还要长。“最简单的造型,我们的指甲油也会涂个四层。”陈红告诉记者。
渐渐地,在莱迪她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越来越多的顾客回头做她的生意。
虽苦虽累:
一年能赚七八万
虽然生意一直很好,但陈红坦言,即使在生意最好的时候,她每个月的纯利润也只有四五千。“一方面是指甲油的成本,我这里林林总总有100多种颜色的指甲油,价格从5元到100多元不等,只要是市面上有的、流行的,我都会去进货。还有这里的房租太高,像我这样的店铺,每个季度要交1.23万房租(包括物管费),还有支付每月100多度的电费、员工工资等。”陈红介绍。
美甲也分淡季和旺季,像国庆等节假日,对于陈红他们来说就是旺季了,但人虽然多,最多也只能做30个,因为每做一个至少要花一小时,一个人肯定做不来,还要帮手,于是除了小姑帮忙外,还另请了一个店员,她的基本工资是每月600元钱,再加上15%的提成,每月能赚1500元左右。“一瓶指甲油大概能做20个顾客,所以固定成本不是太高,就是花工夫,比如一个普通的15元钱的简单指甲保养,成本大概就五元钱,但必须花上1个小时,这个时候只能为一位顾客服务。再比如成本只有50元钱的水晶甲、光疗甲,我们每做一个,就得花两个小时,所以水晶甲和光疗甲我们的收费一般是120元左右。”陈红介绍,“一年下来,我们这个店能赚个七八万吧,我和小姑每个人能分个三四万。”陈红说。
虽然在美甲过程中收获了很多快乐,但陈红说指甲油里含有的化学物质或多或少会对人体产生不好的影响,已经从业九年的她就经常头痛,即使这样,但她从没想到过要离开美甲行业,“每一次做了一副很完美的指甲时,我都很有成就感,这是我在其他工作中从来没有遇到的。图着这份快乐,我想我永远也不会改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