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两会”上,“全民创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许多代表委员认为,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应树立“不能就业就创业”的意识,成为引领全民创业的弄潮儿。在积极鼓励的同时,代表委员们也希望媒体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及时提醒其规避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为此,记者采访了市劳动就业局创业培训总负责人韩德燕。
问题一——激情过度
案例:去年,成都某高校食品科学系6名研究生筹资20万元,开了一家“六味面馆”。第一家店还未开张,6位股东已经把目光放到了两年之后,他们激情满怀地准备在两年内在成都开20家连锁店。但由于管理不善和经营欠佳,仅4个多月后,第一家店就挂牌转让。
点评:大学生充满激情,是最适合创业的群体,也是最容易失败的群体。创业需要激情,但过分的激情往往会导致创业者不研究自身实力与市场风险,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缺乏冷静全面的评估。建议大学生创业者激情之外,多一份理性。
问题二——好高骛远
案例:武昌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很崇拜比尔·盖茨,认为网络是最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金山”,毕业后开了一家网站,两年内,注册用户达到100多万人,但他却不知道如何利用网络赚钱,只坐等大公司收购或风险投资公司垂青。结果没有公司问津,他至今仍在为生计发愁。
点评:好高骛远是大学生的通病。要记住,适合自己的项目才是好的项目,大学生创业前必须认清自己能做什么,创业需要脚踏实地。建议大学生创业放低心态,深刻了解自己和市场,从小事做起,从实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
问题三——纸上谈兵
案例:某高校市场营销专业3名学生看到一个保健品的招商广告。他们认为,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如果有100万人购买,每件产品只赚10元,就是1000万元的利润。他们迅速联系了招商者,买回了100件产品“试水”。但一个月只卖出10多件。通过咨询,他们才知道一个新的保健品面世,需要巨额的广告宣传费。最终创业计划胎死腹中。
点评: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但缺乏的是经验。不少大学生创业者不愿意对产品或项目做深入的市场调查,而只是进行理想化的推断,殊不知这种推断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去甚远。建议在创业初期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深入了解市场的基础上创业,才能步履坚实。
问题四——单打独斗
案例:武昌一大学生毕业后,到郊区承包了一片芦苇荡。受资金所限,开始一年,他只种了一部分。但因为芦苇收获期长,资金链断裂,他望着大片的芦苇直叹气。有人建议他与别人合股经营,但他考虑到当时签订的湖面承包价格很便宜,不愿意把可观的利润与别人分享,希望能借钱渡过难关。结果没借到钱,连收割的钱都没有,眼看着芦苇烂在水里。
点评:在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团队合作愈来愈重要的今天,创业者想靠单打独斗获得成功,几率微乎其微。因为创业涉及经营、管理、业务、市场、财务等方方面面,一个人很难将所有事情做好。大学生一般都个性强、过于自信,在创业中往往自以为是、刚愎自用,这些都影响了创业的成功率。对打算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善于合作,取长补短,创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要比单枪匹马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