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篇》12.2【译文】冉雍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如同会见重要的宾客,治理百姓像是承担重大的祭祀活动。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他人。(这样)在国家中工作没有怨恨,在家中生活也没有怨恨。”冉雍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也会努力按这些话去做。”【笔记】《论语》的《颜渊篇》中讲了很多种仁,每一位学生向孔子请教,孔子都提供了不同的答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孔子认为仁应该在每个人的心中,而且应该根据他所处的状态去思考,所以他提供的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前面颜渊问仁,孔子的答案为“克己复礼”;现在冉雍问仁,答案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www.aihuau.com|4

我们将孔子的话完整地读一遍,便会发现仁其实是一些做事原则: 出门见到他人像见到重要的宾客一般,这样的做法完全符合礼制,有句古话叫做“礼多人不怪”。而作为管理者,治理下属要慎重、严谨,言出必行,行必有果,像祭祀一般严肃认真。对于自己感觉到不好的东西,不要强加给他人。这些行为会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其实我一直觉得“仁”是每一位管理者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对待员工要尊重,发号施令要慎重,不要将自己不愿意去干的事情推给同事或下属,一旦做到这一切,必定将赢得同事和下属的尊重,也将取得出色的管理业绩。孔子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值得终身遵循的法则(《卫灵公篇》15.24),我想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同样应该时刻牢记这句话。【行动指南】管理其实很简单,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管理者处理好这些关系,就能够取得出色的业绩。而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管理者对待员工要尊重,平等地看待他们,肯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第二,分配任务、任命人员要慎重、严肃,而且言行一致、说到做到。第三,不要将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强加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