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述而篇》7.15【译文】冉有问:“老师会帮助卫君吗?”子贡说:“好,我去问一下老师。”(子贡)走进房间,问:“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古代有仁德之人。”(子贡)又问:“他们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义而得到仁义,又有什么好怨悔的?”(子贡)出门,(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干。”【笔记】
![求仁得仁下一句 《<论语>管理日志》四月第四周星期一求仁得仁](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194124716342.jpeg)
要理解本章的意思,首先要了解伯夷和叔齐是何许人也。《史记》六十一卷《伯夷列传》中详细记载了伯夷和叔齐两人的事迹,着实令人动容。他二人原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因为相互让位而离开,最终因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为“不孝不仁”,而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www.aihuau.com|23||||这样的人自然是贤人。那么,卫君又是何人呢?当时的卫君是卫灵公之孙,由于太子得罪了卫灵公的爱姬南子,被驱逐出国,灵公死后,他的孙子即位,即卫出公。而这时太子却从晋国借兵打回卫国要抢夺君位。也就是说,当时卫国处于父子争位的状态。这与伯夷、叔齐相互推让形成鲜明对比。子贡不愧为聪明人,他接到冉有的问题之后,没有直截了当地问孔子,而是询问孔子对伯夷、叔齐二人的评价和看法,并由此得出孔子不会帮助卫君的结果。可谓机智灵敏。这是本章的事件情节,但孔子的观点在于一点:“求仁得仁。”因为追求仁义,最终获得了仁义,还有什么值得悔恨的?这说明孔子将仁义看得比富贵重要得多。【行动指南】在富贵、晋职与仁义面前,选择仁义。不仁义的富贵只会导致自身形象的损伤和破坏。这一点尤其值得经理人所关注,我们都知道如今一个人的品格比能力更重要,经理人不注重自身的品德修为,一定会遭到企业和员工们的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