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管理日志》四月第三周星期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篇》7.8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努力想学习我不会去开导,不到他想说而说不出时我不会去启发。告诉他一个方面,却不能够联想到其他三个方面,我就不会再多说了。”

【笔记】

前面我们谈到了孔子有教无类,只要是十五岁以上的人前来请教都会教导。但是本章我们看到孔子是不会主动去教导别人的,他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导。

|www.aihuau.com|17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管理日志》四月第三周星期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只有一个人努力思考学习却依然想不通时,努力想表达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孔子才会及时地开导和启发他。这样的教学方式通常使人有醍醐灌顶之感,瞬间获得领悟。我们通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沉浸在某个问题之中,长久不能够获得答案时,往往他人只要给予一个提醒便会豁然开朗。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和状态,但前提是我们首先要自身经过反复思考。如果自己根本没有思考,对方只是告诉了一个答案,就不会有什么惊喜的感觉。因此,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自身不断去思考,努力探寻答案,在这种前提下依然无法解决时,他才会及时给予启发。

这一点在今天的企业管理中异常值得重视,我在很多企业进行培训时,管理者总是要求我采取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多管理者喜欢告诉员工们怎么干,而不是让员工们去思考如何干。这是一种糟糕的管理方式,最终只能导致员工蜕化为工具,不再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启发”,孔子还注重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如果一个人不能够“举一反三”,孔子是不会与他多说什么的。这里的“举一反三”表达的是积极主动去思考,由一个方面联想到其他方面,一个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这与现今企业希望拥有“自动自发”型员工的愿望是一致的,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的员工,通常情况下培训和辅导是无效的。当然,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前提: 每个人都是希望工作的。如果你的员工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一定是你——管理者出了问题。

【行动指南】

对于员工的培训和辅导不要采取强行灌输的方式,而是根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启发和指导,使他们能够将所学到的一切迅速运用到实际之中。对于那些不能够主动积极思考的员工,要采取措施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起来,让他们成为企业的主人,发挥主人翁的主观能动性。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6111.html

更多阅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什么意思呢?你是制造汽车的,我是种地的。道不同不相为谋。种地的不知道汽车怎么造,造汽车的不知道地怎么种。他们也不会相互讨论各自的问题。但是种地的需要汽车,造汽车的

《论语法则:职场人生必备的6项品质》第一部分

仁爱决定着我们能否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也决定着我们事业和人生的成败。No.1仁爱仁爱“您反复强调仁爱的重要性,但是,仁爱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跟我们的事业和人生又有什么关系?”在《〈论语〉管理日志》一书的创作分享会上,很多人向我提出

管理变革感悟 爱新觉罗-启翊:读论语 悟管理

中国政治的道理,所谓服与不服,在德不在力。权力的使人服是霸术、霸道;道德的使人服是自然顺服,才是王道。王道也好,霸道也好,最终体现出来的,是人们看到的法律和执行法律的人所做的事情,让大家觉得公正和公平 文/爱新觉罗-启翊 哀公问曰:“何

声明:《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管理日志》四月第三周星期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为网友梦遇旧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