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毕业生就业问题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一则消息引起众人关注:2007年,全国近500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有100万没有找到工作。
就在人们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议论纷纷时,在上饶市信州区秦峰乡金龙山上,一家由三名大学毕业生新近创办的养鸡养鸭场吸引了大家好奇的目光。大学毕业生为何来养鸡?他们养的鸡有何特别之处?带着诸多疑问,1月5日,记者前往一探究竟。
三名大学毕业生结伴去养鸡
大山里,3间简陋的平房,房前水库里,300多羽野鸭正欢快地在水中嬉戏,房后大片树林中,上千羽土鸡正在树丛中寻虫觅食。寂静的金龙山上,因2007年3月三名大学毕业生的到来变得热闹起来。
三名大学毕业生,分别是秦峰乡本地的赵元师,来自赣州的陈莹和来自云南的何本富。三人本是同窗好友,3年前毕业于南昌理工学院,学的是广告设计专业。他们毕业时,也和很多大学生一样,热血沸腾地到沿海发达城市找工作,规划自己的人生之路。“在外面跑业务,尽管也能混口饭吃,但总感觉没有多大意思,缺少挑战。”在外面闯荡了两年,赵元师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了新的认识,他发现家乡有非常好的山地资源,却在白白浪费,何不回乡办个养殖场,通过创业一展身手?赵元师和陈莹、何本富一经商量,决定辞职,结伴去养鸡、养鸭。
听说辛辛苦苦培养了四年的儿子要去山上与鸡鸭为伴,他们的家人一致反对。赵元师的父母认为,在外面工作再差,收入再低,说出去起码有面子。而回乡养鸡鸭,跟一个农民有什么区别?秦峰乡当地农民听说大学毕业生来养鸡,也感觉特别新奇,还有人说“现在的大学生真没出息”。
认准了目标,赵元师他们没有退缩,他们用打工积攒的7万元作为资本,在金龙山承包了1000亩山地,注册成立了秦峰养殖场,并从上海等地引进野鸭苗、小鸡崽,背上行囊住进山里,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大学毕业生养的鸡鸭不一般
从秦峰养殖场开办第一天起,当地农民便对此特别关注。随着养殖场日益红火,当地农民也由最初的怀疑变成钦佩。
在当地农民眼中,这些“小后生”还真能吃苦。他们既是这里的老板,又是最卖力的工人。他们自己用石灰将漏风漏雨的房子粉刷一新,自己砍柴做饭,挑水洗衣。每天给鸡鸭添水添食、检查鸡鸭粪便、为鸡鸭打疫苗等,他们有条不紊地精心照料着这些雏鸡雏鸭,看着它们渐渐长大,精神十足。
很快,当地农民惊奇地发现,他们养的鸡鸭有些不一般。鸭子全是野鸭,每天吃螺蛳、水葫芦。水葫芦是当地没人要的野生水草,想不到在他们手上变成了喂野鸭的宝。他们养的土鸡同样不一般,鸡放养在山林中,鸡饲料经过精心搭配,“荤素结合”,主要是些虫子、青菜和豆腐渣等。据说,这样养出来的鸡价格高,味道特别好。
“我们这些‘养鸡、养鸭经’其实不是什么创举,书本上都有。”陈莹告诉记者,在他的房间里,记者见到,书桌上摆放了几十本养鸡养鸭的科技书,“我们就是依照书上的方法科学喂养,其实只要用心去做,养鸡养鸭并不是一件多难的事。”
由于养的鸡鸭有特色,他们的产品很快已成了畅销货。一位浙江老板考察他们的养殖场后,第一批就要了3500羽鸡,并表示以后“有多少鸡要多少”。为打响品牌,三人已经在给自己养的鸡申请注册商标。
大学毕业生创业期待更多关注
尽管创业伊始,秦峰养殖场的规模还很小。但他们的创业经历,已开始影响周边的人。不少农民上山“取经”,学习他们如何养鸡养鸭。他们的家人,也转变了态度。陈莹的女友还放弃了在上饶市区的工作,搬到秦峰乡,用实际行动支持男友创业。
“其实,只要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就会海阔天空。”江西理工大学南昌分校曾春水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大学生创业研究,去年主编出版了《大学生创业教程》,在他认为,大学毕业生去养鸡养鸭也是一种就业方式。目前,社会还存在一种落后的观念,没有跳出传统的就业模式,许多人宁可在发达地区寻找机会,也不愿到基层从事脏活累活。“其实,当你真正转变就业观念后,换一种方式去就业,你会发现,广阔的农村有一片新天地,你可以创造更多的人生机遇。”
赵元师则认为:“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创业,还应得到更多部门的实际支持。”据了解,江西省在2005年的《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中便提出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并在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方面出台诸多优惠政策。然而,赵元师发现,要解决他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难题——融资问题却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他们到劳动部门、金融部门等多个地方跑了好几个月,却始终没有贷到一分钱。因为无论是申请创业基金还是小额贷款,都需要抵押,而对于初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这是道难以逾越的坎。
“无论如何,我们相信,只要用心去做,我们的创业之路必将越走越广阔,越走越明亮。”赵元师对此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