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什么最稀缺?是资金、项目,还是环境、团队?这个话题在近日举办的2007上海大学生创业周上被再度热议。
26岁的陈大明博士,用两年多的创业实践告诉怀着创业梦的大学生:一个好的团队比项目和资金更重要。
而在国内某大型就业服务网站不久前所做的一项调查中,“缺少企业运作及管理经验”,也成为社会和大学生自身公认的创业最大瓶颈之一。
最重要的不是钱
2005年10月,陈大明与他的三个同学、朋友合伙开了家“灵信”公司,从事LED集成电路、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注册于上海大学的大学生创业园区。与所有大学生创业公司一样,从诞生的那天起,“灵信”就面临着选择项目、寻找市场和凝聚团队等的严峻挑战。
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副总经理陈东帆博士认为,现在大学生创业,资金应该不成问题,既有政府扶持的创业基金,也有大量的风投等社会资金,这些资金每天都在寻找着好项目和好团队。
在陈大明看来,“灵信”的优势之一正在于有一个好的团队。陈大明说,他们核心团队的4个人都各有特长,自己的强项是项目,而技术、市场与生产分别是邓工、刘工、陈工的强项,4个人各有分工,互补性较强,“而且做事都格外认真。”
久夷资产管理公司是一家一直在物色大学生创业企业作为投资对象的企业,今年上半年曾差点投资“灵信”。其总经理王伟东坦言:“当初看中‘灵信’,主要还是看好它的团队。”
今年5月,陈大明参加了由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组织的一个创业风险投资洽谈会,偶然结识了王伟东。通过交流,王伟东对灵信公司产生了兴趣,很快提出投资300万元的意向。
当时,陈大明的态度很积极,所以就答应了邀约,但公司的其他几位合伙人却开始议论,说“这是在出卖公司”。闻听此言,陈大明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谢绝了王伟东的好意。他想到的是,有风投助推公司发展固然很好,但如果自己在合伙人意见不统一的情况下强行决策,团队就会有破裂的危险。
事实证明,陈大明的妥协,使得襁褓中的“灵信”渡过了一次遭遇“内乱”的危机。
据观察人士介绍,由于经验、能力、环境以及项目、团队等原因,上海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活率一般维持在30%上下,比较成功的大约只有10%,而优秀的不会超过2%。
与大学生创业群体有过广泛接触的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陈万思主任说,大学生创业失败是正常的,但80%的失败不是由于资金的短缺,而是源自团队内部。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创业研究中心的李湛教授也表示,在其印象里,因团队内部不和而导致创业失败的,可能要占到大学生创业案例的一半以上。
据了解,上海某大学曾有5个博士生合伙创业,都是搞传感技术的,每个人技术上都不错,一时间被当作“明星”一样看好。可是最终合作不到半年就告败,首要原因就是:在决策问题上谁也不服谁。
“天使”呵护大学生创业
2006年5月,经过半年多的打拼,“灵信”开始盈利。这在大学生创业公司中实不多见,“灵信”在行业内也渐渐有了些名气。也许正是看中了“灵信”的健康成长,飞利浦旗下的飞华照明公司提出,拟出资500万元,把“灵信”一锅端到杭州,成为飞华照明下的一个项目。
500万元,对于刚刚创业的陈大明及其核心团队来说,无疑是一道诱人的大餐。“当时我们是又饥又饿,很想吃下这道大餐。”陈大明坦率地说,“但一想到当初创业时的憧憬和梦想,我们核心团队的4个人,意见当时出奇地一致:拒绝被收购。当时如果核心团队有意见分歧,那也许就没有今天的‘灵信’了。”
收购无果而终,却意外促成“灵信”拿到了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30万元的“天使”基金。
“天使”基金是全国首个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基金。据悉,这个非营利性基金自2006年8月成立以来,已先后受理创业项目700余个,通过审批240个,目前已有180个项目正式完成了工商注册。
原来,“收购风波”传到了上海大学科技园区辅导老师的耳朵里,促使他们把目光投向了“灵信”。基金会没有给已设公司再投资的先例,也许是考虑到这样的苗子不可多得,经过一番周折,基金会打破惯例,将“天使”基金投给了“灵信”。
“创业基金不是救济基金,也不是科研基金。”陈东帆说,“是我们考察了陈大明的项目和团队后,觉得值得信任,才大胆地投放资金。”
为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后续资金问题,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与有关部门正着手制定信用担保机制,为更多大学生创业企业进行资金的支持与服务。在本次大学生创业周落幕当日,上海市还公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优惠政策,包括“带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创企业的法人代表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的领头研发人员,将获得5万~20万元资助”,等等。
据了解,目前上海已有正在创业的“书生老板”800多人。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已明确,对所投大学生创业项目不追求投资回报。“我们得到的、大学生得到的体验将是钱换不来的。”民进中央副主席、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会长严隽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