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失败的答案
王清河和张巧儿是宜昌市职工,1998年3月两人双双下岗。下岗后,迫于生计,两人卖过服装,开过饭馆,可最后都失败了。
王清河想:为什么别人开饭店可以做得红红火火,而自己却一再赔本呢?为了找到答案,每次给饭店送菜时,他都有意同饭店老板套近乎,旁敲侧击地套他们的生意经。他发现了一个经营的决窍:凡是有经营特色的饭店生意都很好做,而一般经营不好的店,大部分都缺乏特色,没有自己叫得响的招牌菜,王清河恍然大悟,自已赔本的“症结”就是没有特色!
2001年8月7日,王清河在街上偶然听到两个外地老板模样的人说:“宜昌这里龙虾真是多,可惜他们不会做出特色菜。浪费了资源,可惜!可惜!”
这让王清河大受启发,这龙虾不是现成的特色菜吗?他们这里的龙虾确实多,而且最贵时也不过两元钱一斤。
为了找到更好的烹饪龙虾的方法,王清河四处走访,收集民间烹饪龙虾的方法,并从中吸取精华,细心琢磨。妻子张巧儿还建议他到广东大酒店去“偷艺”。王清河从广东回来后,便和妻子反复试验,终于他们研制出一种独特的配方,在原十三香的基础上,辅以三十几种名贵中草药,配制成浓香型、鲜香型、辣香型等各种调料,符合各种口味的食客需求。经他们烹饪出的龙虾,色泽鲜艳、气味纯香、口感鲜嫩、虾黄浓郁、清香悠长。他们在小范围内让亲朋好友们品尝,获得了一致好评。
2001年10月5日,王清河夫妇将店名更改为“王记大虾”,终于一炮走红。受到宜昌市食客的欢迎。
后来,妻子更是潜心研究,又以龙虾为主料,选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蔬菜为主料,突出色美味浓、咸淡适口的特点,利用蒸、煮、炖、炒等各种烹饪方法,生产出三大类数十种系列龙虾菜。这些系列菜,迷住了所有的顾客,以至于在宜昌流行这样一句口头禅:要想吃得叫呱呱,宜昌王记吃大虾。一时之间“王记大虾”风靡宜昌市,连很多旅行社的导游都对旅客说:“宜昌玩的是三峡,吃的是王记大虾!”“王记大虾”餐馆生意火爆,到2002年3月底,两口子就赚下了百万资产。
品牌是第一生产力
“人怕出名猪怕壮”,“王记大虾”出名后,“李鬼”就来了,仿佛一夜间,宜昌市内相继出现十几家“XX大虾”的饭店,更有些王姓族人,竟打起了“正宗王记大虾”的招牌,仿佛他这个创始人却成了冒牌货。王清河两口子辛辛苦苦拼出来的品牌受到了严重威胁。由于这些“李鬼”店大打价格战,顾客被迅速分流,一时间“王记大虾”生意变得清淡了很多。看着自己的牌子被冒用,王清河又气愤又无奈。还是读过大专的妻子给他出了主意:无形资产是个宝,品牌也是生产力,要想长足发展,必须用法律武器来确保企业的长远利益。
2002年10月5日,王清河两口子向有关部门申请进行“王记大虾”的商标注册,并对三大品牌数十个龙虾菜系申请保护。2002年底,经过有关部门考察,他们终于获得了注册证书,一纸证书让“王记大虾”的含金量一夜暴涨。他们这一出其不意的做法终于挤垮了各个“李鬼”,再次吸引了众多新老顾客。
2002年12月3日,张巧儿又根据宜昌市普通消费者的需求,创造了有蒙古特色的“手抓大虾”的下里巴人吃法,手抓大虾用尖椒爆炸,讲究用大盆盛装,再辅之于各种调料,吃起来酣畅淋漓,很符合消费者口味,一时间食客趋之若鹜,大有“万人空巷吃大虾”的势头。
熊瞎子掰苞米式的连锁
几乎任何一个成功的企业在成功之后,一定会走出连锁化、集团化的路子,王清河两口子也不例外。他们采取了“扎稳宜昌、四周辐射”的连锁经营方案。
2003年10月,又有两家“王记大虾”连锁店在宜昌另外两个闹市区开张了。开张初期,他们采取各种优惠政策,譬如给经常来就餐的客人发贵宾卡,凭卡可以享受八折优惠、买大虾送青菜等等,生意十分火爆。
读小学时,老师经常讲一个笑话:熊瞎子掰苞米——掰一个丢一个,这句话对王清河夫妇启发很大:既然精力有限,我何不在保证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做一个“丢”一个?围绕这一点,他们确定了经营方向:经营好一个店,然后通过签定合同等法律手续,交给他人经营,自己每月坐收一定数额的纯利。每个店虽然少收了起码一半以上的钱,但从长远看,自己可以抽出时间和精力来经营下一个,在如法炮制之后继续再办、继续再让;再办、再转让。这样不断地做下去,就好比在掰苞谷,掰一根自己留下半根;掰10根,自己留下5根,收入不就是一个店的五倍了吗?两口子首先把亲朋好友作为转让的对象。亲朋好友都在他们店里帮过忙,亲眼看到生意的红火,都觉得有利可图,更划算的是他们可以先经营后交钱,何乐而不为呢?结果他们都愿意接手。当年王清河夫妇就把三家店全部顺利地转让出去,然后他们又着力在周边城市不停地开店。
短短两个多月,王清河夫妇在武汉市及其他的地级市先后开了八个连锁店,其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先办后让、不断拓展”,王清河夫妇认为这条路走对了,便把发财的路子指向省外。两口子在选择城市上第一次发上了矛盾,王清河认为广东人有钱,爱吃海鲜,龙虾应该有市常妻子张巧儿认为广东竞争太激烈,不如避其锋芒,把发展方向定在西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了好几天,两人各不相让。最后才达成协议,决定兵分两路,妻子张巧儿选择重庆,王清河则选择广州。
2003年底,王清河到广州去考察了几天。他首先担心的是货源问题,结果他在广州的几个大型农贸市场发现有很多湖北龙虾在那里出售,而且价也不是很高,每斤只有4~6元,比起广州本地虾要便宜一半,货源当然不成问题。王清河在同虾贩子们讨价还价以后同他们达成了供货协议。然后他就选择在广州白云区棠景街开了一家“王记大虾”连锁店。
2004年2月1日,店开张了,虽然在开张之前,王清河做了大量的宣传,但是由于当地居民吃惯了本地的罗氏虾、对虾和基尾虾,对个子较大的龙虾不太了解。而且他的价格太便宜,让他们怀疑这是不是真正的“虾子”。开业一连几天门前还是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在这里打工的老乡“如获至宝”,天天赏脸。
懊丧的王清河通过妻子的电话得知她在重庆的连锁店取得了成功,创下了日营业额2万元的佳绩。难道她真的比自己有眼光?王清河不甘心,仔细思考后他断然在附近贴出一张广告:宜昌“王记大虾”落户羊城,请羊城人免费试尝三天。免费品尝的牌子一挂出来,果然吸引了众多的顾客,而这一尝也尝出了名堂,三天之后很多广州本地人专程掏钱来店里吃“王记大虾”了。王清河还针对广州人爱吃清淡的口味特点,配上特色的调料,创造了“清蒸王记大虾”的招牌菜。“王记大虾”真好吃!这一消息很快便在白云区传开了,一时间“王记大虾”声誉鹊起、火爆羊城。
当然王清河夫妇是不会在一个地方呆很久的,打开局面、成功转让后,这对夫妇又准备转战其他大中城市。目前他们已有20多家连锁店,公司年纯利4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