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办、经营过多少企业?一时说不清。建筑、造纸、毛纺、针织、制药……涉猎过的行业有多个;民营、村办、镇办、中外合资、股份制……从事过的企业性质有多样。“创业都20多年了,至今没搞成一个像样的大企业”他自嘲中流露着伤感,细细品味还有点儿不服气。尽管他的梦未圆,但骨子里信守的还是“创业者不言败”。
此人何方人士?青岛近郊一农民,姓侯名成叔,人称侯总。
农民何以称总?缘起他弃农从工,不断地创办实体、经营企业,不当农民当“老总”。
侯总创办、经营过多少企业?一时说不清。
建筑、造纸、毛纺、针织、制药……涉猎过的行业有多个;民营、村办、镇办、中外合资、股份制……从事过的企业性质有多样。“创业都20多年了,至今没搞成一个像样的大企业。”他自嘲中流露着伤感,细细品味还有点儿不服气。
是的,尽管侯总的梦未圆,但骨子里信守的还是“创业者不言败”。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策一松动,二十来岁的他心旌激荡,再也不甘心死守黄土一辈子,和几个要好的伙伴一商量,扔掉锄头,进城挣钱去!
进城挣啥钱?木匠、瓦匠活儿都上手的他,看见城区到处铺开的建设工程,首先想到的就是揽项目、搞建筑。可他们手头一无钱,二无设备、技术,谁肯把活儿给他们?伙伴们推举他当“总”,让他拿主意。侯总二话没说,带上几条巴鱼,打听着找到管“活儿”人的门上,一来二去,人混熟了,他把“家底”如实“兜”出来,没想到对方非但没有责怪他,还夸赞他诚实,答应把建大楼的活儿给他们,并帮忙借钱、借设备,启动工程。一个难题解了,另一个难题又来了————从来就没有盖过大楼的他连图纸都看不懂,这活儿咋干?他只好临时抱佛脚,拜一位高工为师,苦苦学了一个星期,嘿,还真的把看图纸、工程设计都给学会了。更让他惬意的是,不但大楼如期盖起来了,而且还拿回来一个全市优质奖!
初师大捷,侯总一发而不可收,在这个行当一干就是几年,眼看着他的建筑公司越干越大,在当地名气大震了,他却急流勇退,不干了!当时盘算着挣来的钱也够几辈子花的了,树大招风,就此歇脚吧,现在想想,也被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左右了。
“容易得手的也往往会轻易失手,知道珍惜是在错失之后”,看着青岛一家家曾远不及他的房地产企业越做越大,看着靠地产起家的万科老总王石在电视上一次次露面,他暗暗自问,如果当时政策宽松,如果能突破小农意识,如果自己乘势干下去,会像王石一样成功吗?
恰如流出山沟的河水再也回不到源头一样,回乡的侯总再也不甘心“背靠青天面朝土”的务农生活,索性过一把“徐霞客式的生活”,两年的时间把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看了个遍。当然,喜欢看书的他休闲时细读过不少的书,不仅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也不仅仅是《论语》、《老子》之类的古代哲学,那本“洋书”————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也读得津津有味。
在山川和书海里“漂”过之后,他又再一次漂进了创业。那是在他当上了村主任之后。当时,村办的三个企业连年亏损,屡换厂长仍不奏效。面对村民殷切的目光,作为村主任的他甘愿担当起“老总”的角色。经过认真梳理,他认为技术含量太低,产品不适销是这些企业共性的问题。赶快技改吧,可村里根本就没有这么大的一笔资金,咋办?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他叫上造纸厂的几名技术人员,去一些大的造纸厂看门道,把所需要设备的样子记下来,然后买来废铁,照葫芦画瓢。在那个经济短缺的年代,没想到这些成本超低的设备,还真的生产出了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侯总用极小的改造成本,使造纸厂很快扭亏为盈。利用造纸厂产生的利润,又对其他两个企业进行了改造,最终,他把3个企业都调理得红红火火。
1989年,镇里投资两千万元建的一个毛纺厂亏得经营不下去了。镇党委发现了他的才干,一纸调令,把他安排到毛纺厂老总的位置上。
对这个厂,侯总了如指掌。1987年初建时,注意搜集信息的他就了解到毛纺行业重复建设十分严重,粗纺毛线供远大于求,国家开始调控。“通向成功的企业都是乘势而上,逆势而行顶多昙花一现。”他断言这个企业的命运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是,现在满仓的产品需要他去找市场,800多职工的饭碗需要他去保住!
已深谙经营之道的他上任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市场,不到半年的时间就把一辆半新的吉普车跑散了架。跑的结果,让他知道了消费者需要的是什么,自己该干的是什么。他首先将几个毛线品种扩大到几十个品种、数百个花样,在满市场同类化、同质化的产品中彰显自己“差异化”的毛线。靠“个性化”丰富市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同时,改变营销模式,典型的例子就是改变有奖销售办法,将当日购物、隔日抽奖、隔日兑现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奖售模式,改为即开即奖。几件事干下来,他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卖得火热。不到两年的时间毛纺厂扭亏为盈,好的时候年盈利达到三四百万元。
接下来他又干了几件事,结果是事与愿违,要么事倍功半,要么半途而废。比方说他要搞技改降低成本,结果煤电、劳力等资源成本涨得更快!作为低技术含量,劳动、资金密集型的毛纺企业,由经济较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梯式转移势不可挡!最终,有关部门决断,把它卖掉了!
1997年,侯总义无反顾地再次踏上创业路,开办起青岛唐恒制药厂。
多年创业的积累和沉淀,侯总的起点高了很多。单说药厂取名唐恒,就有“讲”。他说,唐,蕴涵着华侨投资的意思,在许多国家,不是都有“唐人街”吗?与他合作的就是一家美国公司。为何选择与美国公司合作?皆因美国制药业发达,技术先进,信息资源丰富,这为企业及时了解行业的技术、信息“近水楼台”。恒,永恒持久,寄希望企业基业常青。
显然,侯总把技术进步放到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企业的运行轨迹也是沿着这一思路发展的。天津药物研究院是国家两大药物科研基地之一,技术力量雄厚,研发能力很强,他们瞄准目标,与其建立起“科研项目投资入股,比例分配”的新型合作关系,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后劲,合作以来,已有5个品种、10个剂型的新药在企业投产。
侯总把一个更大的筹码放到起用能人上。他公开面向国内外招聘能人,有能人要价年薪10万元,他给!有能人要价年薪20万元,他给!有能人要价年薪30万元,他也给!只要能人能使企业发展,他给的更多。
能人不是全能的,有的“能人”一年就给他耗掉上百万元。他心疼但不埋怨,“该交的学费必须交,多交了学费是为了以后少交。”
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干得了就干,干不了走人。靠理念导向,靠机制创新,靠科技牵引,唐恒,快马加鞭,产销能力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