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背井离乡 为改变命运 背井离乡去香港‘创业‘



上世纪70年代,杨勋迫于生计投靠香港的亲戚,和早几年到香港的哥哥一起创办了一家制衣厂,短短两年时间便发展成为一家集团公司。从到菲律宾、印尼设厂,进而在中国内地开休闲服装专卖店,杨勋将自己的休闲服装品牌一天天做大。

  昔日一无所有,如今身家过10亿美元的杨勋,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十分低调。“多年来,没有形象代言人,我们的品牌通过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未来10到15年,国内市场销售达到100亿元是我们的目标。”杨勋的目光十分坚定。

  为改变命运,背井离乡去香港

  1952年出生于广东惠州的杨勋,由于家境贫寒没能读中学。迫于生计,年长他几岁的哥哥去香港投靠一个远房亲戚。1972年,不想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杨勋,也背井离乡去香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初到香港时,由于我文化不高,又不懂英文,更没有任何社会关系,所以只能出卖苦力,从最底层的工人做起。当时,我和哥哥杨钊的居住条件十分恶劣,在一间仅40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我们还住了十多个人。

  哥哥初到香港时,在一家服装厂找到一份工作,最开始一天只挣5元钱的工钱,由于是做最底层的工人,愿意做的本地人不多,所以工作还算得上稳定。一个月后,他成为一名熨烫工人。为了多挣些钱改变生活状况,哥哥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接一些别的工厂的活,因此认识了一些从事服装加工的朋友。

  我到香港之后,也在一家服装厂找了一份工作。勤奋好学的我,很快掌握了制衣业的全套技术,包括运作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结识了许多同行,他们中的许多人,和我们兄弟俩一样,都出自草根阶层,经历相似的人更能够彼此理解,成为好的合作伙伴。这为后来我和哥哥共同创办服装厂奠定了基础。

  当年,我和哥哥感觉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于是一起创办了旭日制衣厂。服装厂刚建起来的时候,员工在100人左右,厂房为600平方米。当时香港服装行业处在低潮,服装厂没有加工订单就很难存活。

  我们的厂子规模不大,订单自然比较难接到,所以经营得比较吃力。但初次创业的激情,激励着我们兄弟俩不知疲倦地工作,基本上没有什么休息时间,我们每个礼拜天都在厂里干活。

意想不到,靠格子牛仔裤起家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笔大家都不愿意接的“格子”牛仔裤加工订单,彻底改变了工厂和我们兄弟俩的命运。

  那是一笔200打的牛仔裤订单。当时许多大工厂的生产都不饱和,何况我们这样的小厂,要接到订单主要靠一些朋友帮忙。一天,一个朋友告诉我们,正好有一个订单没人干,问我们兄弟愿不愿意接。

  我了解到,一些厂家不接单的原因,是牛仔裤的打格子工序比较复杂。如何快速在面料上打格子,一直以来是让牛仔裤生产厂家头痛的技术性难题,而这个难题直接影响到产量高低。

  “什么是格子牛仔裤?”面对记者的疑问,杨勋拿出一张白纸,将其折叠成一个接一个的方格。“在重叠的部分走线,面料就成了一个一个方格。”杨勋的示范让人顿然明白了“格子”的与众不同。正是这些牛仔裤上特别的格子,让杨勋弟兄俩的制衣厂迎来几何式的跳跃。

  起初接下这笔单子时,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但为了维持工厂的经营,我想,先把订单接下来,回去再研究工艺上的问题,毕竟工厂能接到的每笔订单都十分珍贵。

  经过和技术人员一同研究,我们制作出了一个小模具,专门用于给牛仔裤面料打格子。也就在模具开发出来时,好消息也传来,订货方又增加了600打订单,紧接着又加到3000打。

  

  这下子,格子牛仔裤成为我们制衣厂的第一个拳头产品,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后,在一年里就生产了10万打格子牛仔裤。

  为了提高产能,工厂规模也迅速扩大到拥有工人1000名,厂房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短短两年时间后,1974年,我们在原有制衣厂的基础上成立了集团公司。

  菲律宾、印尼办厂,回内地做来料加工

  香港的服装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尤其是做订单这一块,由于受出口配额的限制,服装加工企业常常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不能不考虑向外拓展的策略。

 在集团公司担任总经理的我,当时考虑最多的是公司的持续发展问题。我想,在香港以外的地方,能不能解决出口配额的问题呢?结果,我们发现菲律宾有许多配额没人用,在印尼做出口贸易,政府还有系列优惠、补贴措施。

  鉴于此,公司开始将服装厂的一部分生产力向菲律宾和印尼转移。为了让工厂的管理和技术跟上去,我们从香港派管理人员和工人过去,结果这样运作得很成功。

  1978年,一个在内地做纺织品贸易的朋友建议我到内地去办服装加工厂。那个时候内地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步伐,有许多优惠政策措施。

  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我们决定,将在菲律宾、印尼办厂的一套成功做法带到内地,“我们投资,我们派人来管理,我们提供原料和辅料,当地负责人力和厂房,产品返销给我们。”这套方案很快得到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

  1978年3月,我们在广东惠州办了第一个从事补偿贸易的来料加工服装厂。由于运作得很成功,这种模式很快在广东省迅速发展起来,许多没订单没活干的企业被重新盘活。一时间,来料加工模式在广东蓬勃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80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公司开始在广东以外的省份,如江苏、山东、辽宁的一些城市开展服装加工业务。生产规模空前扩大后,大量产品出口到美国等国家。

  进军香港地产界,建尖沙咀“地标”

  我们在香港的服装加工厂,厂房最初是向人家租用的。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将这些厂房变成自己的,这样不仅可以自己用,还可以租给别人,解决资金的出入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公司陆陆续续将多间租用的厂房买下来。同时,拿厂房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融资。富余资金一方面用于服装厂的扩大经营,另一方面投入到房地产项目中。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除了购买自己用的厂房,我们曾经花了2。08亿港元买下2。4万平方米的办公室。结果在1995年——9年时间后,卖了14亿港元。

  1998年,受金融风暴影响,香港房地产跌价,我们又投入12。4亿港元买了北京道一号的一块地,大概花了7亿港元盖楼。投入20亿资金建的形如帆船一样的大楼,如今估价已经超过50亿港元,成为尖沙咀的一个新地标。

 向房地产业的大步迈进,使得公司从人力密集型行业,成功实现向资金密集型行业的转移。集团公司的业务由此并重服装和房地产两大部分。

  收购休闲服装品牌,在内地大开专卖店

  居安思危,在服装加工生产这一块,我感觉单靠别人给订单还是不稳固,公司应该从单纯生产加工向做品牌转移。1990年,公司收购了澳洲一个休闲服装品牌“JEANSWEST(真维斯)”,从此走上品牌经营的道路。

  1993年5月28日,在上海,我们的内地第一家休闲服装专卖店开业,结果大受市场欢迎。随后,内地其他城市也渐渐有了我们的休闲服装专卖店。

  “休闲服的概念从国外传入,强调穿着上的随意和轻松。休闲服的一个特点,形象地说,就是穿着新衣服时有旧衣服的舒适感。用机器对面料进行水洗处理,是休闲服设计加工的一个重要元素。”做了三十多年休闲服加工生产的杨勋对自己产品的特点这样概括。

  在上海开专卖店时,内地刚刚兴起穿休闲服的潮流,那时候我们进入内地零售市场的定位是“领导潮流”。一条样式简单的牛仔裤,售价180元,在当时的收入水平下,这个价位不算低,但仍让不少年轻人趋之若鹜。

  “如今,90元钱一条的休闲裤,在款式和面料等方面,比那时都要好。”杨勋笑了。

 三个和尚背井离乡 为改变命运 背井离乡去香港‘创业‘

  如果说在上海开第一家专卖店,是打开内地休闲服市场的前奏,那么在青岛首家专卖店的销售火爆局面,则让我对内地的休闲服市场信心倍增。

  记得青岛第一家专卖店开业当天,我保守地预计一天的销售额应该在4000到5000元左右。结果却是,一间70平方米的店面,一天做了12万元的买卖。原来打算卖两个月的货,不到两个星期就销售一空。

  到1994年,短短一年时间里,公司在全国的专卖店达到一百多个。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杨勋领军的休闲服装品牌,在内地已经开有一千三百多个门店,年销售数十亿元。

  十多年前我们引领潮流,卖价相对较高。如今,内地休闲服市场百花齐放,我们因此也相应调整思路,那就是做大众化的名牌休闲服,以物超所值的价钱吸引更多消费者,让大家都消费得起,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30年前香港一个100人左右的小加工厂,一天天成长为集零售、贸易和工业于一体的大型跨国集团公司,在内地的休闲服装市场上,杨勋和他的公司辛苦耕耘十几年,已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

  杨勋有着传奇的人生经历,更有常人不及的精力。他每天从早忙到晚,工作时从来不知道疲倦,他笑称自己在公司所有员工中,每天的工作时间最长。最近他来到武汉,考察他的湖北分公司的工作,日程也是排得满满的。接受完记者采访后已是晚上10时多了,他还要去与员工见面,进行联欢活动,估计还要几个小时才能休息。

  “只有在很晚回到家中或临睡前,我才感到些许倦意。”杨勋说,钱的多少对他来说意义已不大,工作着才是最快乐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7302.html

更多阅读

第四个和尚的故事 三个和尚挑水吃的故事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那么第四个和尚来了,又会怎么样呢?——某寺庙的三个和尚听说要来新和尚了,不禁眉头舒展、喜笑颜开了。他们破天荒的放弃了往常一贯的争吵,心平气和的坐到一起,商讨起今后吃水用水的

三个和尚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三个和尚的故事视频

我喜欢中国的寓言故事,因为简单易懂的故事里面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个故事说明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个弱点: 窝里斗,内讧,不团结,没有凝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三个和尚没水喝管理学

为什么三个和尚没水喝? 263人打卡"一个和尚抬水喝,两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其实我们真的应该感谢一下这三个和尚,因为他们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笑料之外,还真真正正的成为了我们社会心理学的启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经济学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经济学分析2003年09月11日3是一个很特别、很有趣的数字,除了“三个和尚没水吃”之外,大家熟悉的用法还有“三人成虎”和“事不过三”等成语。另外,孔夫子讲过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吾师”《论语》。话说得最漂亮的

三个小和尚——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

在我们祖国辽阔疆域的西南地区,有一座险峻秀丽的小山。山顶上,建有一座寺庙。寺庙里面呢,住着一个小和尚。因为山上没有水,所以,这个小和尚想喝水必须要到山下去跳。他总是能够天天高高兴兴,哼着小曲儿到山下跳水喝。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

声明:《三个和尚背井离乡 为改变命运 背井离乡去香港‘创业‘》为网友小坚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