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不符合商业逻辑的故事。潍柴动力发力要和其母公司也是其最重要的客户脱离关系。这个脱离行动的主导者是谭旭光。
谭旭光,1961年出生,山东潍坊人,1977年进入潍坊柴油机厂,现任潍柴厂长,潍柴动力有限公司(HK2338)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如今尘埃落定。2006年3月20日,潍柴与中国重汽正式分手。根据文件,中国重汽将其持有的潍坊柴油机厂全部产权,一次划转为山东国资委直接持有,结束了双方长达23年的关系,并且反目成仇。
潍柴之所以有今天的良好局面,拜重汽当年把斯太尔发动机项目落户潍柴所赐。此后,潍柴曾经为中国重汽贡献相当利润。而中国重汽不仅是潍柴的母公司,更是最重要的客户,每月订单有2亿元之巨。
按照情理,潍柴发展越大,对于中国重汽则越有利,而潍柴有这样一个母公司也是最大的客户在手上,衣食无忧。双方原本应该关系和睦,但为何渐行渐远,直至反目成仇?这实在令人费解。在山东国资委下发分手文件后, 记者直赴山东,探其究竟。
谭旭光曾在公开场合坦言:“我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做事情就要做到第一……谁也无法和我比……”
不合逻辑的分手
1983年,在“政府之手”的主导下,以济南汽车制造总厂、四川汽车制造厂和陕西汽车制造厂为主体,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在济南成立。潍坊柴油机厂与杭州发动机厂、陕西汽车齿轮厂等近20家企业和重庆汽车研究所同时划归联营公司。
也就是这一年,为解决我国汽车工业“缺重”的矛盾,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从奥地利斯太尔公司引进了斯太尔技术,奥方不仅要提供斯太尔91系列整车,还要提供WD系列发动机产品、工艺、标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技术。
经过严格的考核,中国重型汽车联营公司决定将斯太尔发动机项目正式落户潍坊柴油机厂,由此奠定了潍柴良好的发展基础,但整个斯太尔技术的使用权仍然掌握在如今的中国重汽手中。
中国重汽不再需要潍柴发动机
1989年,中国重型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改组为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2000年7月,国家分拆亏损严重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把川汽、陕汽独立出去,归当地政府管理,中国重汽集团本部济南重汽保留“中国重汽”称号,划归山东省管理。
2001年1月18日,新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济南成立,并继承了老重汽几乎所有的债务。而潍柴依然属于中国重汽的全资子公司。这个关系的正式确立是在1984年。当时,国家经济委员会确认潍柴厂为重型汽车配套柴油机的定点厂之一,由中国重汽全资拥有。
中国重汽在原济南市副市长马纯济领导下逐步从亏损的泥潭中走出。其时,谭旭光领导的潍柴也是蒸蒸日上。
没有人能否认,潍柴的强大与中国重汽的支持息息相关。就近几年形势来看,中国重汽每年采购潍柴发动机约在四五万台左右,占潍柴发动机销售量的近40%,采购金额约占潍柴动力销售收入的28%左右,成为潍柴发展的最大支持。
市场经济大潮中,这种牢固的产销关系让“父子”亲密程度更加融洽。业内传说,一度谭旭光称呼1953年出生的马纯济为“亲爹”。但谁也没有料想到,亲密无间的“父子”关系,在几年共同成长的历程中,突然分道扬镳。
在随后的公开场合中,潍柴刻意回避了中国重汽对潍柴的作用。潍柴动力战略发展部于升波副部长告诉 :“我们只能这么说,潍柴的强大是与国家的政策、市场的需求密切相关的。”而对中国重汽却只字未提。
失去自己多年来的第一大客户,失去一个月高达2亿元之多的订单,便是潍柴动力脱钩中国重汽付出的直接代价,同时也给潍柴动力未来的销售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尤其在2005年,国内重型汽车市场出现了8年来的首次下滑,重卡市场的形势并不容乐观。
显然,分手对于中国重汽和潍柴都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但这件事情既然发生,总是有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