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深圳农民工为市领导颁奖的刘晓燕讲述自己成功的故事
日前,深圳被评选为“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一位女士代表全市600万农民工,将奖项颁发给副市长梁道行。这位女士名叫刘晓燕,一时间,她成为全市瞩目的焦点人物。昨天,记者连线远在浙江温州的刘晓燕,她在电话中对记者说:“我对深圳的感情,犹如一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在这里我感受到的是家的温暖。”
怀揣百元来深打工
记者:最初为什么选择到深圳打工?
刘晓燕:我是江西人,1992年年仅22岁的我孤身一人,来到深圳打工,身上只有100块钱。来深圳主要缘于一首叫《夜色阑珊》的歌,这是首描写深圳的歌,我至今仍记得里面的一句歌词“深圳的夜色多么美好”。
记者:第一份工作月薪多少?
刘晓燕:来深圳后不久,我就在龙华的一家电子厂,成功找到了自己在深圳的第一份工作:做品质管理员。当时月薪900元,但我每个月只花100元钱,剩余的800元全部存起来,那时没有什么朋友,几乎每天都呆在工厂。很多工友都不理解为什么我要这么“虐待”自己,我没有回答他们,但自从我踏上深圳这块土地后,当老板的梦想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同时我也清醒地意识到,想要成功唯有靠自己勤俭与努力。
攒下1万5开始创业路
记者:当老板的梦想是什么时候实现的?
刘晓燕:1994年,靠着积累的15000元钱我开始创业,我在宝安区龙华租下一套农民房,买了7台缝纫机,雇了8个工人,开办了一个制衣小作坊。我跟工人同吃同住,一切大小事我都亲自上马,包括拉业务、买布料、剪线头。
记者:有没有最难忘的事情?
刘晓燕:那时的龙华到处修路,四处黄土飞扬,还记得一次拜访客户,我骑自行车1个多小时后到了客人的厂门口,保安怜悯地看着我说,你要不要梳一下头发,镜子里的我好像变成了黄毛丫头,头发里全是黄土。
记者: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刘晓燕: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和人才。由于创业资金有限,那点仅有的钱不知道用来发工资还是买材料,很多技术骨干甩手不干了,眼看出货的时间就要到了,我只好拎着几大包礼品,在一片农民房里挨个找,那时候又没有电话和手机,只知道他们大概住在哪一片,也不清楚在哪一户,我一晚上挨家挨户地找,找了几小时。
还有一次,制衣厂出了一批货,客户答应第二天付钱。可第二天我上门收钱的时候,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对方已经是人去楼空!十几万的货款啊!水电费、工人工资、还有买材料的钱全在这里面了。我立即派了员工守在空楼前,终于守到了对方公司的几名员工,并找到了对方公司的新地址。经过几个月的取证,我将对方公司告到法院,钱要回来了,但法院开庭那天,正好是我父亲癌症手术的那天,可是我却不能陪伴在他身边。
记者:现在工厂的规模如何?
刘晓燕: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现在我已经创建了自己的服装品牌“奔霓诗”,年产服装量达60万件,员工也发展到了200多名,2003年还被评为“中国职业装50强知名企业。”
在深圳感受到家的温暖
记者:听说你还参加了EMBA班的学习?
刘晓燕:是的,要管理好一个工厂,管理者自身就需要不断充电,而我仅仅有一个中专学历,很难应付今后的业务,于是我报读了长江商学院EMBA,并于2005年获得硕士学位。
记者:对于自己能代表深圳600万农民工到温州为副市长颁奖,你有何感想?
刘晓燕:深圳是能让年轻人实现自己梦想的地方。一路走来,虽然打工创业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但最终的成绩离不开深圳赋予的宽松环境。我对深圳这块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犹如一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是深圳宽容而公平的环境,才造就了我今天的成绩,在深圳感受到家的温暖。深圳很早就打破了城乡界限,为外来打工者包括农民工提供了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就业、创业平台,只要你肯努力付出,就一定能获得回报。 elab
记者:作为农民工代表,你认为深圳当选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还有哪些优势?
刘晓燕:深圳近几年在关爱农民工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和尝试,深圳不仅为农民工量身定做了劳务工医疗保险,还取消了农民工在深圳养老的一些限制条件,每年还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农民工在深圳打工的后顾之忧正逐步得到解决,大家已把深圳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深圳当选“中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当之无愧。
相关新闻
“在深圳我没感到自己是异乡人”25名农民工代表座谈,坦言在深找到家的感觉
世界创业实验室(elab.icxo.com)消息:前天,来自我市邮政、公交及电信部门的25名农民工代表齐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畅谈在我市的幸福生活。
前天下午,来自我市各个行业的25名农民工齐聚一堂,坦言因为深圳宽容、平等的就业环境,让农民工最终投了深圳一票。市公交集团员工廖军秀对记者说,在这里她并没有感到自己是异乡人,因为她与户籍员工一样享受同等待遇,逢年过节还可参加免费求职、义演等活动,她已经完全把深圳当成了自己的家。
据了解,目前在深劳务工人数已超过600万,其中农民工占绝大多数。长期以来我市坚持关爱和善待外地来深建设者,培育他们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先后建立了劳动者平等就业、社会保险、子女就学等制度。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取得了进展,去年我市共接纳50.9万名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