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当山,常年练功习武的有两千多人,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他们周而复始地练功,日复一日,有条不紊。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练功的人本身说不是非常有钱。”
虽然他们每个月收入只有一千多元,在当地并不多,但却被这个叫黄明光的人盯上了。2004年在一次逛武当山时,黄明光从这些练功人身上发现了赚钱的商机,并与他们成了朋友,通过他们挣到了钱。
现在黄明光与他们已经割舍不开了。他非常感激这些练功者,因为没有他们,自己每年就不会有三百多万元的收入。
黄明光到底卖给他们什么东西?他又到底怎么从这些并不富裕的人身上赚到这么多钱呢?
黄明光湖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十堰一所学校后勤部门工作,因为清闲便想找点事情做。而当地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赚钱的渠道并不多。
2004年元旦,黄明光在陪海南的朋友逛武当山时,偶然听到了几位练功者的抱怨,引起了他的注意。
练功者 熊维正:“脚底容易出汗,袜子脱了以后臭。”
练功者 袁修刚:“练功夫就是时间加汗水,他肯定要出汗,憋脚。”
练功者 张维海:“脚打滑,练拳不容易站稳。”
黄明光上前一打听,原来是鞋的问题。他忽然想起小时侯自己穿的千层底布鞋。布鞋虽然透气舒适,但由于样式太土,慢慢被人冷落了。
能不能做出一种适合练功的布鞋呢?这种鞋会有多大的市场呢?黄明光考察了一个星期,发现很有做头。
黄明光:“人们既看他的演技,同时也看他的服饰,他的一招一式人家很欣赏。他身上穿的东西人们也会看到,无形中给我做宣传。”
在武当山练功的人数量虽然不多,但每年关注他们的游客达到100多万人。
看到这些练功者背后的商机后,黄明光决定做布鞋。他们会接受吗?
在各个武术团转悠了十几天后,黄明光盯住了这个叫袁理敏的人。他在当地很有名气,经常带团到国内外进行武当武术表演。
黄明光:“如果是穿了我的这个鞋,肯定是有一种在各地方宣传示范作用。”
通过打听,得知这位袁团长竟然是同乡。混得脸熟后,黄明光找机会向袁团长提出自己的想法,结果出乎意料。
黄明光:“不知道你的鞋怎么样,你就放几双在我这里试一下。”
袁理敏之所以答应黄明光,并非因为老乡原故,而是自有盘算。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我们专业是武术搞养生,对鞋对制造什么东西我们可能是不懂的,什么用料我们可能更加不会懂了,我们只能是希望有人把空白填补,能让我们穿上更合适的鞋子。”
袁团长同意后,黄明光把母亲和邻居们的老手艺排上了用场。
传统布鞋容易变形,胶鞋不变形但不透气。什么材料才能既透气又不变形呢?他先后用竹笋叶、玉米皮等进行试验,结果都不行。一次黄明光到朋友家串门时,被门口的山棕吸引住了。
黄明光的朋友 巫文明:“原来很早的时候做蓑衣,做棕床搓绳子也可以。”
棕丝具有天然的网状结构,既结实还抗菌,黄明光便剥了两片拿回去试验。
黄明光:“我们是用整片的棕丝,用剪刀按鞋样剪成片,剪成这个样子,然后面上用中药粉糊在上面,然后敷上粗棉布。”
这样用棕丝做底的布鞋不仅透气,而且洗几水都不变形。困绕黄明光已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野山棕大都分布于深山密林中,2004年3月的一天,黄明光与助手采完山棕返回途中遇到了意外。
唐建华:“走到半山腰的时候,突然听到后边有很大的响声,回头一看,二三十只猴子。”
黄明光:“等我还没反过神来,又有两只追我,一只抓着我的袖子,还有一只抢我手上的塑料袋。”
两人跑了二十多米回头看时,发现猴子们在撕扯装山棕的袋子,以为是食物。由于地形不熟,剥起来费劲,这次经历后,黄明光决定收购山棕。
黄明光:“像这样一片的话就两三角钱,一般来说把秆子去掉,光要棕丝,一斤在两块多点。”
很多村民见这种没用的东西还能卖钱,空闲之余便上山剥起山棕来。
村民 曾义明:“不剥它不长高,一年可以剥六七十片。”
村民 张龙:“一棵树一年按重量算的话在五十多斤。
记者:“能卖多少钱?”
村民 张龙:“也就是一百多元钱。”
一片棕丝能做两双鞋底,一双鞋底的成本在一毛左右,做成鞋后至少有10倍的附加值。当黄明光拿着用山棕做成的布鞋找到袁团长时,却碰了钉子。
武当武术团团长 袁理敏:“款式看起来有点像过去农村里面有这样两个耳有松紧,但对练功人来说那种没有特性。”
黄明光根据袁团长的意见对鞋外型进行了修改,使鞋既有特性也结实,但袁团长却违背了当初许下购买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