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毕业生就业问题
布包联盟是目前国内布包业中人数最多、等级最高、影响最大的专业性论坛之一,它以:分析布包业的流行趋势、研究布包业的经营策略、讲解布包业的商业案例、探索布包业的发展模式为目的;通过课堂式的教授方式、结合实例来帮助布包业的商户们更快、更好地发展。在腾讯QQ上创立“布包联盟”群的,是裘唐明先生,他是浙江宁波人,一九九二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一九九三年就下海经商,属于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走私有化道路的大学生;至今已经与亲人一起创立了国内著名的插座品牌:子弹头,并在中关村设有软件开发部,在雅宝路设有对俄贸易部,年销各类布包近30万件、草编包近20万件、手钩围巾和披肩数万件;而其题为:『如何在没有优势的情况下打造出小商品的品牌』和『做人比做生意还重要』的著名演讲,则更是已经成为了当代儒商的学习代表作。他到底是如何走上商业道路的?又终究是如何得以成功的?现在就请大家来欣赏一下:盟主的创业故事。
第一章 出国无望、弃学回家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九二年自清华毕业后,并没有直接分配回宁波工作,而是首先被保送到上海交大去读硕士研究生去了。但对于我为什么在半年内就自动退学回宁波工作一事,却少有知情的。很多人认为是我心太活所造成的,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我对专业不喜欢的原因。但实际上,在一开始,我就没有真正想过要在上海交大读完研究生课程的。当初,我之所以选择去上海交大读研究生这条路,有二个真正的、鲜为人知的原因:其一,是因为我在毕业那一年,与同宿舍楼中电机系的一个同学打了一架,把人家的眼角打伤了,进而导致校方要处分我。这事后来都升级到二个系之间的群体性斗争,双方的同学和老师都各不服气、互不相让,以至双方纠纷不断。为了平息事件,我们只得请德高望重的导师出面来做电机系和校学生处的思想工作。因为我导师也是宁波人,所以,一向是很喜欢我这个“小宁波”的。由于导师九二年已经有了二个“直博”学生,因此,已经没有了当年的“硕士”名额。为此,导师提出了要我去上海交大他师弟那里读二年硕士研究生、待硕士毕业后再回清华读博士的想法。为了要导师去保驾,我就答应了。其二,是因为我大哥那时已经明显地有了公派出国、长驻美国的工作调动趋势,因此,就重新燃起了我去美国留学的希望。为了考托福、考GRE和办理出国留学手续上的方便,就想到了读研这条路。刚好,我大哥与上海交大一些领导的私人关系不错,于是,就毅然地去上海交大读研了。但到九二年九月份,在我到了上海交大之后,却发现很多事情并没有原来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特别是那时候的上海交大对留学出国有特别严格的限制。接下来,是选择导师了:在选择导师时,也出了意外。原来意向中的导师没有能够把我收到他的门下,原因是他已经提前招了二个直接自上海交大本科上来的学生。因此,校方在未与我商量的情况下,就直接把我分配给了另一个导师。而这个由校方给我指定的导师,其专业却明显地与我原来的研究方向不相吻合,并且,在他的研究课题中,很多是属于军事科技领域的。大家知道,如果接手了军事科技领域中的课题,就意味着更难出国了。为此,我只好找校领导和系领导交涉,但却毫无结果。后来,在一气之下,就干脆选择了“自动退学”的路子。直到现在,我很多亲戚朋友都还经常问我:“对于放弃读研、从上海交大自动退学一事,你是否后悔过?”说实话,我还真是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就当初的我而言,实在是已经不太喜欢中国式的读研生活了。有这么一句格言:“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就永远不会后悔”。虽然,从此,我就踏入了艰苦的商旅生涯,但自动退学是当初的我真心想做的事,所以,我就一直没有后悔过。我唯一后悔的是,我当年辛苦地积累起来的多达五万多条词汇的英语基础,却因为长期不用,而被彻底地荒废了。到现在,我还经常为此而懊恼不已,特别是在做外贸需要用到英语时,那才叫真正的后悔呀!愿各位以此为鉴。
总结起来,就是说,因为我原来就没有真正打算要在上海交大把研究生读完,所以,在目的明显地难以达到的情况下,就干脆地选择了自动退学、回宁波工作的出路。这才是我弃学回家的真正原因。从这里,大家可以感觉到我身上的一大个性,那就是:每做一件事情,都有着非常强烈、非常明确的目的。著名的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老师曾经在『我一定要』这本书中说过:“事实上大部分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时常犹豫不决、缺乏所谓的决断力。我觉得一个人没有办法很快地做出决定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不知道他到底要的是什么。”就拿我这段经历来说吧,我很明确地知道我去上海交大读研的目的:就是要出国留学、或者在我清华导师的师弟那里先过渡二年。所以,当我在过程中发现这二个根本目的都难以达到时,自然就觉得没有必要再继续去为了一张破文凭而浪费时间了。在那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都会选择等待,也会平静地接受命运之神的安排,甚至会轻易地改变他自己的既定方针。正因为这些人屈从于命运之神的安排,这样也接受、那样也可以,所以,他们总是平平凡凡地虚渡一生。这类人,虽然可以安逸于现状,却终究是不可能有很大的作为的。在这里,请允许我再穿插一段我高考时填报志愿的故事:
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我是八七年考入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事了。因为我是清华生,所以,经常有朋友很佩服地对我说:“小裘,你的成绩一定很好、考分也一定很高吧?”可说老实话呀,我那年的成绩其实真的并不怎么突出。虽然,我的成绩也算是名列前茅的。但要考上清华的话,确实还是有着很大的一段距离的。我平时在我们班里,也就是前十名这样的档次了;要考上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大等这些学校,可能还算是轻松的;但如果要去考全省一年才招百来名的清华大学,那确实是有点不自量力的。我清楚地记得,我的高考分数是577分(八七年满分是710分);我还记得,八七年物理试题特别难,而数学的附加题也很难,其余几个课目却都非常容易。原来我们班里一些物理成绩很好的同学,那次高考却普遍地只考得五、六十分,据说全浙江省八七年高考的物理平均成绩,也才四十多分,而我的高考物理成绩却是77分(满分是100分),数学成绩是106分(满分是120分)。由于我一向来擅长于理科,而不太喜欢文科,所以,那一次高考,是真正地给了我一次难得的往顶峰冲击的机会。因为其它各课目都普遍地比较容易,所以,在成绩上也就拉不开太大的距离了。这样一来,我因为物理和数学成绩好,终于抢得了一丝先机。虽然如此,但在我们班里高考分数比我高的人还是有很多,如:我们的老班长岑国兴,当年就是考了590多的高分;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华国勇,也是590多的高分;还有一个老同学,叫:韩波,也考了590多的高分。并且,八七年慈溪中学已使用一个清华保送生名额、二个推荐生名额。所以,我要凭着这个算不上顶级的分数,在没有推荐书的情况下、去抢入全省才百来名的清华队列中,确实是有很大的风险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我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冒着可能无法上重点大学的风险,硬要去报考清华大学的志愿呢?这里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因为我当年已经早恋上了一名女生,而这名女生在我们还在读高二时(八六年)就考上了浙大的少年班。她非常地得意,所以经常蔑视我。有一回,我受不了她的气了,就还了鄙视浙江大学的嘴,气得她火冒三丈地说:“你有种,那就考清华北大给我看”。自那次后,我就暗暗下了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的决心。除了这个因为爱情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直接的原因是:当初我因为脾气坏,所以,经常与校长吵架,校长看见我可真是非常的难看。因此,到八七年春开始分发各高校的推荐书时,自然就没有我的份儿了。我很生气,就更加决心要在没有推荐书的情况下、凭着自己的实力去考上清华大学了。当我填报清华大学的志愿时,那反对声真是一大片呀,有嘲笑的、也有质疑的,但更多的人,却是出于好心而为我担心。我记得那天学校开家长会,我父亲也来参加了。就在我父亲刚步入校门时,校长和教导等几个老师就把他请到校长办公室去谈心了。等到中午我们父子俩一起在城里一家小餐馆里喝上啤酒后,我父亲终于开口问我了:“你到底有没有考上清华大学的把握?”我抬头说:“当然是有80%的把握,但要说100%的话,那是谁都没有这个把握的。”他接着又问:“但如果今年清华大学不录取你呢,那你怎么办?”我很干脆地回答道:“那就明年再考,反正就一定要考上清华大学。”话都说到了这个份上,他也就不再多说了,最后,他只说了一句:“那就报吧!”就这样,在大多数人都尚持怀疑态度的情况下,我终于勇敢地填报了清华大学的志愿,而这一
个勇敢的决定,随后就改变了我的一生。直到现在,很多同学都还对我当初的鲁莽行动心有余悸,都评论说,当初我其实连一分的把握都没有的。每当他们再次提起这件事时,我总是笑哈哈地回答道:“其实,那个时候,在其他人的眼里,我可能确实是连一分的把握都是没有的。但在我自己的眼里,却是有100%的把握的。因为八七年是在分数公布之前,凭着学生自己的估分来填报志愿的。所以,我相信,在那么难的考题前,肯定会有很多原来成绩极其优秀、已经领了清华推荐书的同学,会因为物理考得差,而失去继续填报清华的勇气。只要他们会放弃,那么,我就会有希望了。同时,我计算了一下,很多排名在我前面的同学,都基本已经按照中学老师的安排、拿着到手的其他院校的推荐书,听听话话地填报了其他志愿。所以,这些成绩比我好的,实际上已经不再会对我构成威胁了。比如:我们班长岑国兴,虽然成绩一直比我好,但他已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人了;再比如:我们同学韩波,虽然一直比我好,但他也已经是西安交通大学的人了。既然,我们中学是这么一个情况,那么,我相信其他中学也肯定是这样的一番情况。总结起来就是说:我相信那些一直成绩比我好的人,都已经通过推荐书那条渠道、被分流到其他院校中去了,不再会对我构成威胁了。除此之外,我还相信:清华大学既然在浙江省的录取名额是85人,那么,清华大学发给浙江省各中学的推荐书总额是绝对不会超过50人的。而在当年这种难题压力下,没有清华推荐书的学生是很少会有勇气来填报清华大学志愿的。因此,我就认定:八七年浙江省填报清华志愿的人数一定会比往年少,甚至会严重不足。”事实结果怎么样呢?告诉大家一个历史真相:八七年清华大学在浙江省的录取分数线才555分,反而要比浙江大学等其他名牌学校来得低,原因就是:报考的人数不足,所以,只好调低分数线。因此,大家现在且来评一评:我能考上清华大学,到底是因为我成绩特别好呢?还是因为我决心特别大呢?答案是不言而明的。
这个故事说明了三个基本道理:第一个道理,就是陈安之老师在『我一定要』这本书中所说的:“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他的决定。”这就说明了下定决心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我当初没有铁的决心,我还能不能说服我的父亲呢?而如果得不到作为最主要“赞助商”的父亲的支持,我这个背水一战的危险行动,还能不能开展起来呢?其实,如果我没有铁的决心,不要讲无法说服别人,就是连我自己都说服不了的。古人云:“狭路相逢勇者胜”,而勇气又源自哪里呢?我说,勇气就源自于决心和信心。正因为我有铁一样的决心和一定要的干劲,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并最终得以考上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而你之所以还无法说服你的家人、你之所以还得不到他们的支持,那只因为你的决心还不够大----还没有大到足够让他们信服你的那种地步。第二个道理,就是陈安之老师所说的:“企图心让你坚持到底。”而所谓有强烈的企图心,就是指有强烈的、明确的目标。如果一个人连目标都不是太明确的话,那他又怎么可能会铁下心来一定要达到这个目标呢?所以,铁一样的决心源自于强烈的、明确的企图心。其实,不单决心如此,就连毅力和信心也都是与强烈的、明确的企图心相关的。有统计表明,在我八七年填报高考志愿那类事情中,只有5%的人才会顽强地坚持到底的,而更多的人则会选择退缩。比如:多数的人会退一步,放弃这个有很大风险的清华志愿,转而去填报风险相对小一点的浙江大学等。但正因为这个原因,那5%的人才能成为世界上真正的英雄。第三个道理,就是说:风险是相对而言的,表面上风险很大的、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的事,却不见得真的会有很大的风险。就拿八七年浙江省填报高考志愿一事来说吧,很多高分数的人都不敢填报清华志愿了,结果,就造成了填报清华的实际风险比填报浙大还要低的事实。实际上,那年填报浙大的尚有被挤掉的,而那83个上重点线又填报了清华志愿的,却全部都顺利地被清华大学录取了。实际上,这里面还存在一个如何正确地评定那些竞争对手的问题:我说过,尽管成绩一直比我好的同学还有很多,但他们都已经通过推荐渠道被分流到其他各个院校去了;而在那些与我一样手里没有清华推荐书、成绩也与我相差无几的同学当中,却又少有人会象我这样大胆地填报清华志愿的;这样一来,真正会在这个问题上与我展开竞争的,就只剩下那批手里已有了清华推荐书、而成绩又特别好的同学了;但我相信,这类能够预先拿到清华推荐书的同学,肯定是极少数的。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我才会如此的大胆。大家记住,在实际的商海中,可能一样也会有很多实力比你大的竞争对手。但其中有很多的对手,虽然都比你强大,而你却是根本不必去在意他们的,为什么呢?因为你完全可以通过细分市场来把他们分流掉的。你根本不必去在意那些与你不在同一商圈中的竞争对手,你只需要去关注那些与你关在同一笼子里的人就行了。而你只要在这个笼子范围里达到最高等级的水平,那么,你就胜出有望了。这个故事暂时就讲到这里,下面继续讲我自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自动退学后,回到宁波开始艰苦创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