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个创业范例:广东人白手起家秘诀(二)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来,“添美”不但为中国儿童添了美丽,而且也为海外儿童添了美丽,产品出口量达50%;“小掌舵”也果真成了童装的领舵,荣获1993年广东人最喜爱的广货奖。

    扫地一年赚了40万元

    在深圳,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扫地公司—日新清洁服务公司。这个被人不屑一顾的公司,1984年起家时,只有两辆平板三轮车,而到了1991年,他们用笤帚疙瘩“扫”出了15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每年40万元的利润。一些酒楼、宾馆、机关、工厂越来越欢迎这个扫地公司,他们认为自己雇清洁工,不光给他个人发工资,还要管住房、医疗、退休等许多问题。还要花钱购买吸尘器之类的扫除专用工具。所以,计算起来还是把卫生包给清洁公司合算。随着深坝建设事业的发展,扫地公司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一万元如何变成100万元

    1987年5月,深圳第一家股票发行公司—深圳发展银行,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在当时,对绝大多数深圳人来说,股票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对它知之甚少或者根本不知,甚至抱着怀疑的态度彷徨观望着。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刚刚离休的老干部在老同志们的再三动员下,本着对党和国家的热忱,下决心用自己毕生积累的一万元钱买下股票,为国家再做一次贡献。那位老干部做梦也没想到,两年后,他那一万元转眼变成了十万,而且,正在朝100万元逼进。老干部吃惊之余,羞愧难当。他急忙跑到党的纪检部门问这钱是不是非法所得,接待的同志笑着告诉他,这些钱不是非法所得,而是你投资股票的正当收入。

    金奖白兰地

    “皇天不负苦心人”。所谓“皇天”,其实正是我们自己精神力量的化身。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所愿:风平浪静的时候,轻如一叶小舟;等到风涛怒作的时候,也会像凌空的天马。张弼士,别名振勋,广东潮州大浦人。17岁时家乡闹灾荒,他告别家人,孤身逃荒,来到了荷属的巴城(今印尼雅加达)。毕业实习时,张弼士特别注重观察当地和外地的经济状况,研究什么样的买卖容易获利。从买酒和税收发家后,他又拓展到垦殖业、建筑、金融、交通、矿业、商业等各个行业。他人企业全盛时期,资金达白银七八千万两,故有“苏岛富翁”之称。在张弼士的一生中,最能说明他创业的艰辛和成就的应是张裕酿酒公司的创办和成功。

    张弼士于1892年开始筹建酒厂,一开始,他就采取稳扎稳打的方针,着手抓好原料基地的建设。几经周折,公司耗费巨资,终于1906年建成了有124个品种,占地千余亩的葡萄园。我国当时生产葡萄酒系手工操作,设备落后,难以与欧美新的生产技术相抗衡。为提高竞争能力,他注重科学技术,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和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

    他到处物色酒师,重金聘用。几经周折,公司终于掌握了全套设备和关键技术。产品出来后,对于如何开拓市场,张弼士曾煞费了苦心,首先,他注重提高产品的信誉,其次,注意研究消费者的心理,讲究广告宣传的艺术;再次,充分利用海外华侨思念祖国、眷恋故土之情和张氏在南洋华侨中的影响,开拓国外市场,特意精制张裕酒的宣传品向华侨广为赠送。此外,广泛结交上层人士,取得各方的支持。最后,别具特色的张裕酒,终于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和注意。康有为曾为张裕公司写下了“浅饮张裕葡萄酒,移植丰台芍药花,更复法华写新句,欣于所遇即为家”的诗句。1912年,孙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香醴泉”四个大字。特别是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商品比赛会上,张裕公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酒、琼瑶液和益寿浆获金质奖章,“金质白兰地”从此闻名于世。

    “女财神”独闯京城

    一个过去连县城都很少去的山村妇女,1990年进京城,在那里批发西红柿,香蕉。她叫杨贵玉,人称她杨嫂,广东省高州县长坡镇人。1989年,她家乡的西红柿和香蕉大丰收,可愁坏了乡亲,鲜灵灵的西红柿,偌大个的香蕉,硬是卖不出去。

    不仅附近村镇,县城卖不出去,运到深圳,广州也卖不出去。她想:绝不能让它们白白烂掉。得想法子卖出去。她听说北京市场上香蕉和西红柿好销,于是不顾丈夫劝告,独自闯入京城。

    她平素连县城也很少去过,初到北京,人生地疏,分不清东西南北,又不懂讲普通话,揽不来生意,头一车皮香蕉在北京烂了一半,赔了一万多元。杨嫂伤心得流了泪。难过几天后,她又重整旗鼓,向银行贷款10万元再干,认准了要做好这生意。

    杨嫂的生意兴隆了。她后来说,没靠别的,靠的就是信息灵、质量优、价格低、服务好。

    不然,就难在京城立住脚。为了生意,她给在高州山区的家里安上了直拨电话,北京什么农副产品销得好,她立刻打电话让丈夫组织货源,不出三四天就能运到北京。

    一年就销了2000多吨。在她带动下,本村和邻村的农民都争种香蕉和西红柿,并与杨嫂签定了销售合同,过去贫穷的山村因此富裕起来。

    革命加拚命

    广东某县有一家小农场,过去养了几头奶牛,农民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才挣几十上百元钱。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场里的领导者们开动脑筋,要搞牛奶深加工,发大财。

    可是谁懂技术呢?他们四面出去,以月薪数千元另加住房一套的优厚待遇在内地聘请了一位高级工程师。这位高级工程师看了看自己家里拥挤不堪仅1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房子里摆着的14寸黑白电视机,终于牙一咬、脚一跺,辞去现职,应聘而来,经过他革命加拚命,用了不足半年时间就研制出了一种活性乳酸菌饮料。就靠这种饮料打开了市场,救活了农场。现今该农场已个非昔比,鸟枪换炮。成为一家大型的集团公司。

    生意虽小活力大

    广东人爱吃烧鸡、烧鸭、烧鹅,前几年货源缺乏,人们想吃,无处买,现在个体户与农村专业户挂钓,鲜活的肥鸡、肥鸭、肥鹅运往广州市内,大街小巷到处可见烧鸡铺,烧鸭店,随时都能买到。

    广州鱼档买卖更为兴隆,鱼档店主为降低鱼塘成本,直接从产地进货,既保鲜,又便宜,并且还引进养鱼的先进技术,提高塘鱼存活率,让人们随时买到鲜鱼、活鱼。

    牛记牛肉档,每天卖5头牛的牛肉,节假日照常营业,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货源充足,风雨无阻,准时供货。大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商品流通,活跃了市场。

    从无到有

  在现实生活中惜力滋生是“弱势”的应变法,亦是施展“树上开花”计,使应变者假手于他人的力量,利用别人的经验、信息、技术充实和发展自己以改变“弱势”。

    广东中山市五桂山镇,原是个“山、边、穷”地区,办工业资金奇缺,技术人才难以解决。后来他们与中央航天工业部等单位联合,组建中航发展实业公司,兴建中航铝窗厂、中航精密模具厂等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从无到有,逐渐发展。人们曾记他们运用“树上开花”谋略表述为“倚玉雕玉“树上开花”。

    摇身一变成了“万元户”

    广东海丰县莲花山下的顾莲峙村,长期以来依然过着借钱买米,乞油点灯的日子。改革开放后,这个穷村焕发了生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赤贫之地,今朝果树飘香。如今的顾莲峙村已成为海丰县莲花山镇的首富村,仅种果一项,年收入就达100多万元。

    种果,是该村脱贫致富的“绝活”。早在1982年,老农甘谭因地制宜,率先在村后坝上种上桃李,第二年就收4000多斤李子,第三年,他便摇身一变成了村里首个“万元户”。

    在老甘的影响下,全村掀起了种果热潮。人们炼山打穴,运基肥、找贷款、寻种苗,把山前山后都裁遍了,甚至连砂砾地、石头岗也种上果树。数年后,顾莲峙村便迎来了“岭南佳果四时春,杨梅柚桔次第新”的丰收景象。在今日的顾莲峙村,用村民自己的话说,现在算是实现了第二次翻身。走进顾莲峙村,记者看到那外墙装修华丽的新楼宇鳞次皆比,大屏幕彩电、录像机、摩托车、电冰箱等高档电器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一把火烧出30万元

    1989年,谢永新从部队复员回到广东连县的福源村,看到家乡依旧这么穷困,他不禁眉头紧锁:怎样才能使这个穷山窝走上富裕之路呢?福源村地处石岩地区,四周全是石头山,若搞耕种养殖业肯定不行。俗话说:靠山吃山。对!就在“山”字上做文章。谢永新争取到镇信用社的支持,承包集体石山,办起了一条年产万吨的石灰流水生产窑。一边生产一边摸索,终于掌握了配料,火候,出烟等全套生产技术,产量逐步提高,生产出来的石灰,具有细滑、雪白粘性强的特点,深受用户的青睐。产品不过夜,随产随销,一把火燃起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自1989年点燃一把火至今,日均生产石灰达30吨,年获利润近30万元,成为村中农民率先致富的楷模。

    化腐朽为神奇

    广东省清远市长石村青年谢汉生利用“树仔头”制作形态别致的盆景供应市场,仅1994年已收入15万元,成为深山沟里致富的佼佼者。谢汉生所在的村子背靠深山大岭,有丰富的树桩资源,以往农民把树头当柴烧,每担仅10元至20元。

    随着人们生活的逐步富裕,社会上花卉盆景销势看好,他就萌发了巧做树头文章的念头。1988年,他来到广州芳村花地,拜师学艺。经过半年的刻若钻研,他基本掌握了树桩盆景的栽培、造型等技艺。回到村里,他在屋后开辟了一块半亩大的树桩盆景园地,从山上采挖来树桩进行树桩盆景栽培。第一年把树桩栽活,第二年上盆修剪,第三年经形态想象进行艺术造型成为商品出售。他制作的树桩盆景有榆树、红枫,雀梅、南天竹、之角枫等30多个品种,千姿百态,使人在盆景的小天地里也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风光。六年来,谢汉生靠这些“树仔头”已收入近40万元,树桩盆景园地已发展到近3亩地。现在,他还学习根雕的制作,看来他的野心真不少哩!

    白手起家的“大腕”

    深圳南方制药厂的老板赵新先是国内企业界有目共睹的管理人才,白手起家的“大腕”。他认为,企业发展的关键是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赚钱的“人才群”;企业要突飞猛进,便要靠这个“人才群”的奋发拼搏。赵新先管理企业首重人才,他的管理机制也就是人才激励机制,“干部能上能下,工人能进能出,工资能高能低,机构能立能撤”。人员从职工到干部,全部实行聘任制,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说到做到。九星分厂缺厂长,赵老板一把拎起26岁的大学生李春,效益一年就翻了个;1989年才进厂的年来清,从司药、主管、车间主任到生产部长刚活过27个春夏秋冬,已开始象模象样地指挥全厂生产;临工戴围山进厂3个月,赵老板看出他是个人才,先任组长,很出色,半年升班长,更出色,创造数量、质量、耗损等综合考评管理工资制度,提高了全厂管理效能,赵老板当即提前赏给他一套住宅。赵老板推行“四能”管理机制以来,先后提升了165名干部,工人转干28名,辞退和降职使用15名。工人的年均淘汰率达10%左右。员工收入拉开了档次,差距比为1:18,最少拿1,最高的拿18。同时,为了使激励机制永保活力,赵老板不惜“放水养鱼”,从1991年开始,拿出企业纯利的15%用于职工的工资和奖金,使员工的收入不断提高,越干越有劲,越出成绩越想出成绩。赵老板的用人之道另有三绝:一好用青年人。他说:“想当初,志愿跟我在笔架山下安营扎寨的都是年青人,我也就把骨干队伍建立在青年人的基础上。”现在,全厂干部平均年龄26岁,53名主要领导平均年龄不到30岁,国外分公司的经理也都是30多岁的小伙子,精明能干。很快就学会了与外国人做生意。

    二是有用无类,因才施用。只要德才兼备。不管其过去,不问进厂时间,一样培养、重用。三是讲究“传、帮、带”。这些年来,赵老板先后投资83万元培训费,选180人分赴各地高等院校、研究部门进修。职工凡参加函授、电大取得成绩者,都准予报销学费。逐渐形成了南方制药厂兴旺发达的“智能优势”。目前,赵老板手下的303名干部,拥有硕士、学士、和专科学历的占89.5%,堪称猛将如云。

    商界“英雄本色”

    提起“三九胃泰”,不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哪个不知,谁人不晓?说到南方制药厂,那名声真叫响当当,如雷贯耳,但是,要谈谈这么了不起的事业是咋办起来的,那可就未必有几人知道了。1985年的时候,保健药品市场还是荒凉安谧的经济新领域,偌大的中国除了一些老字号以外,还没有几家名震天下的制药企业。

    赵新先跑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以空前的勇气和决心将医学领域中的科研新成果转化成雄浑厚的生产力,普渡众生,周济天下。1985年6月,带着这个雄心壮志,赵新先领着10多位年轻人,从广州来到深圳的笔架山着手办厂。除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赵新先并没有多少可以花销的建厂费用,他和职工们一起住草棚、睡地铺、吃咸菜,点油灯,历严冬,熬酷暑,日夜奋斗,拓荒建厂。转年春天,微风和煦的时节,7000多平方米的厂房兴建了出来。循着“先生产,后生活;边建设,边生产”的创业方针,赵新先率领职工们收购药材、试制药品、研究包装、外出推销,企业在昂扬的奋斗精神中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企业的赢利,除去保障职工的生活、福利开支以外,全部投入再生产,1986年、1989年、1990年,赵新先一次又一次地放弃了修建办公楼房的想法,将企业利润全部投入到装备现代化的制药生产线之中,而厂部机关则一直滞留在建厂初期的铁皮房里办公。企业发达后,赵新先的志向更远大了,“三九胃泰”打入欧美市场,他在美国开办了分公司,使得南方制药厂成为名扬海外的跨国公司,又一次走在了中国制药业的时代前列。而在生活方面,他和他的驻外人员仍不忘艰苦奋斗的本色,常常是一周煮一锅牛肉、蒸一锅米饭,每顿饭热一热便吃,十分节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8115.html

更多阅读

创业方案:特色抄手店(馄饨)店

项目概况:    抄手在北方被称为馄沌,在湖北被称为包面,在广东被称为云吞,“抄手”是四川人对馄饨的特殊叫法,抄手一词,大概是因为包制时要将面皮的两头抄拢,故而得名。抄手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不论大江南北都能看到它的身影,也可见它在人

人一生追求的是什么 不停创业 是他一生追求的梦(二)

数字背后的信息   1999年春节刚过,季琦将一帮好友招至家中聚会。在尚未褪尽的节日气氛中,几个充满激情的年轻人热烈地讨论起携手创业的理想计划。季琦对当时的场景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就互联网、互联网经济、美国的网络公司、纳斯

26个创业范例:广东人白手起家秘诀(三)

大冒险家     成功往往跟冒险有关。除了知情人,谁会想到赫赫有名的广东半球实业集团起家于一个街道小厂?谁又会相信手提大哥大、乘坐奔驰500、拥资5亿元人民币的李秀森老板,曾是个既无学历也无技术的数不上数的街道小干部?但是,看

声明:《26个创业范例:广东人白手起家秘诀(二)》为网友赤河水错止妙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