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30元钱的牛皮,就是今天这个年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企业的全部投入。牛合印认为未来不是一个计划,而是每一个人都在参与实施的一个梦想。一个商业参与只有最终演化为一个文化参与,才能不被磨灭,不再沦为商业投机。
“有的人一走进食草堂就流泪了,而有的女人领着孩子马上出去了,她们怕丑陋不堪的沧桑皮刻脸谱吓到孩子。”
食草堂是一个文化长廊还是商业旺铺?
“食草堂”原来是一个电视台的制片人画室的宅号,而现在它是一间风格古朴的手工皮具生产总部,一家具有原创能力的艺术品设计制作公司,拥有44家加盟连锁店的艺术品销售连盟。“食草堂”公司2002年的销售额超过1000万。
拥有44家食草堂专卖店的总舵主名叫牛合印,河北人。1995年9月开始从事皮艺制作,1997年创建“食草堂”。牛合印姓牛,希望自己拥有牛的品性——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能不能挤出奶再说,我先得吃点草。” 牛合印笑着说,“食草堂”由此而来。
发现牛皮
“这是你爷爷刻的碑。”父亲对儿子牛合印说。小小的牛合印望着精心雕刻出的石碑,感动着,也崇拜着。自此,开始了习画生涯。
当了兵的牛合印,一心想考军艺,但考军艺的条件必须是干部。不得已,他报考了军医大学,先实现由兵到干部的转折。1987年,军医大学毕业后,牛合印被分配到医院,成了一名妇产科大夫。然而那并不是他的愿望。醉心于艺术的他,经常画国画,练书法,因为姓牛,喜欢牛的精神,还给自己的画室取名为“食草堂”。
1992年的全军书画展上,牛合印获得了美术作品的两个一等奖。获奖后,军艺美术系的教授告诉他,如果单位放,就可以免试录取。同一年,牛合印进入了军艺美术系大专班。
辗转了七、八年时间,牛合印才终于进入了艺术的殿堂,当时他已经30岁了。他不想成为职业画家,也并不喜欢学院派的风格。在北京的三年时间,牛合印大街小巷到处转,逛展览馆,逛特色店面,逛圆明园画家村,他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渐渐成形。
毕业后,牛合印到了河北电视台,从摄像开始做起,经过记者、编导,一直做到制片人。
1995年的一个秋天下午,牛合印在石家庄一个街头看见一个老头,正在将一张牛皮切割成腰带。
“那张牛皮质地好,是手工揉制的,纹理很自然、原始、粗犷。但他的腰带做得太粗糙了,他不具备这个素质。我的心一动,就用30元钱买了一块牛皮。”
牛合印到街上找到了一位鞋匠,他设计、鞋匠制作,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做成了一个采访包。
第二天,牛合印背着包去上班,台里的同事非常喜欢。
“我就经不起表扬,又找老头买皮,后来就转到皮革厂买皮,买五金的配饰。不断地变化着做各种东西。主要是给自己用。那时,我的工资只有800元,每个月我拿出400元,买牛皮进行手工制作,想起什么做什么。当时,穿得很破,牛仔裤上故意弄出几个洞。而不会像现在这样,我这件万宝路上装4000多元人民币。也不是刻意追求,现在的身份不一样了,有时要会见一些客人,穿着太个性、太粗糙也是对别人的不尊重。”牛合印指着他那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棉质休闲上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