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从“网盲”到网站掌门人



    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新浪网伴随互联网在中国的成长而成长,是网络时代的先锋和见证。如今,每天浏览新浪网页上的新闻,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很难想像,没有新浪,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新浪第一位编辑,陈彤,这位中国网络新闻的拓荒者,有太多的天赋创造。如今,大部分中国网民像呼吸一样视之天然的阅读习惯,如“首页大信息量”和“点击新闻标题打开一个新窗口”等,都始于这位“互联网媒体规则的制定者”。他领导新浪在科索沃战争、中国加入WTO、“9·11事件”、雅典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上,大捷而还,更让新浪新闻从边缘到主流,新浪也成为网络世界的“央视”,和传统强势新闻媒体比肩而立,分庭抗礼。

从“网盲”到新浪新闻的掌门人,陈彤的新浪之路,是传奇之路。陈彤这个名字,也是新浪王者之路的先锋和强者之路的见证。当这位“中国网络新闻教父”推出《新浪之道》解语新浪,世所瞩目,有喝彩,也有疑惑;有期待,也有质问。几次相约,4月22-23日,走出中欧管理学院EMBA教室的陈彤,与记者千里连线,坦诚以对,说起他那“运动中的思想”。

分享经验共发展

问:听新浪一位高级编辑说,你接内部电话只需半分钟,接外部电话只需一分钟。惜时如金诚好,可对我们的“对话”来说,一分钟的访谈怎么做呀?

陈:(笑)我对你例外,但你的问题要精练。

问: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道”是个哲学命题,如何理解你的新书《新浪之道》的“道”?

陈:“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新浪的成长过程,一个是以新浪新闻为主的网络新闻的操作理念、实践和规范。换句话说是新浪成功之道。

问:大哲学家老子讲有道的人“心善渊”。意思是说水渊则藏,含而不露;智者如水,胸怀若谷,从不自我炫耀。你把自己的贡献写成书,就像自己给自己发奖状似的。

陈:(笑)应该说是“给新浪的一个奖状”。新浪的的确确就是中国第一网络媒体,可还有很多人对它认识不全面,我想通过此书,告诉读者认清楚新浪的核心产品———新浪新闻,以及成功的过程、历史和很多有意思的内部故事和事件。

问:我们如何相信,你是不是真的说出了新浪的成功秘密?

陈:你看了书就知道。《新浪之道》透露了新浪内部运营的大量缜密细节,如书中全文刊登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站技术报告”,那其实是一个高端机密的东西,我已经在冒着泄密的危险了。

问:《新浪之道》关注者众,作为新浪网全球资深副总裁、总编辑,出书是否有慷新浪之慨,饱自己私囊的意思?

陈:(大笑)这个问题没想过。我希望我们的经验能够被更多的人共享、完善,促进网络媒体的发展。

高效编辑谱妙曲

问:短短十来年时间,新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被誉为网络世界的“中央电视台”。在你眼中,它成长的核心动力是什么?

陈:采编人员的执着、高效、服务做得好,当然也有运气好的因素。

问:普通老百姓似乎都知道“没有张朝阳就没有搜狐,没有丁磊就没有网易”……新浪网的总编辑在新浪公司是个什么角色?

陈:千万不要做同样的类比。我是打工的,张朝阳、丁磊都既是创始人又是老板。说俗点,我是新浪网的乐队指挥,或者是一个厨师长,与资本运营没关系。

问:目前你们新浪网有多少员工?

陈:内容编辑有300多人。

问:作为我国主要门户网站,初步检索,新浪网共建设了40多个频道,内容涵盖各个方面,“海量信息”追求原创几乎是不可能吗?

陈:网络以速度取胜,最快获取消息更重要。新浪更看重网络新闻的整合能力,而不是刻意追求原创。所以我们只有编辑。一旦有重要活动,比如体育比赛、演出等,我们也会派一些编辑前往新闻现场,以网络直播的方式报道,以速度和质量引来关注。

问:互动、迅速、海量,这是网络最逼人的地方。但24小时直播,你们的员工体力上是否有问题?

陈:相信全国新闻媒体的员工都一样。

网站不是救世主

问:网络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与受众互动。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性,决定了信息传播的不可控制性。因为对象的虚拟化,网民正从信息的阅读者向制造者转变。作为新浪总编辑,你如何把关?

陈:我们的时政新闻都来自于正规的国家网站,每个岗位都随时监察着网页,可以根据制度、经验,随时做出调整,我就在其中。

问:有这么一个词,就像影子一样和信息传播连在一起,它就是责任。而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新浪文本后面都有一句话,就是“本文不代表新浪观点”。看起来,就是在逃避责任。而逃避责任,决不是一家有影响力的媒体应有的姿态。

陈: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高于他人,网络新闻多注重传递新闻事实本身,以及全面展示各界观点,而不是刻意强调传递自己的观点。有的时候某条新闻是关于新浪自己的,我们转载了,别人会认为这说明新浪证实了这篇报道的内容。这,说明很多读者、网民还是不太理解门户网站其实只是一个信息整合平台。这时候我们就会在文章末尾加上特别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公司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问:新浪有没有自己的声音?

陈:作为网络媒体,最与众不同、需要坚持的还是快速与海量,以及平等地和网民互动交流。我们往往通过对众多新闻的选择、排列和组合间接而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事物的判断。

问:今后,新浪会不会推出像我们平面媒体那样的“楚天都市报评论员”文章,出现新浪“时评”?

陈:门户网站不是救世主,不能居高临下,以“启蒙者”自居。认为“媒体视点高于一般受众”其实是不对的,真正的高手在网民当中。

时评永远不是网络媒体的主要方向和思路,我们拒绝低水平的深刻。媒体只是社会的一分子。我们的主要工作是把事实本身准确客观、并尽可能翔实地反映给受众,而不加进去过多自己的东西,不忽略受众的力量。平等、自由是互联网核心吸引力。

迁就之中有智慧

 陈彤:从“网盲”到网站掌门人

问:你个人学历很多,包括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现在又在读EMBA,是想把自己变成个博学家?

陈:(笑)有时间,有机会多学一点儿肯定没有坏处。上大学让人接受了一个基本素质培训,学工科使人能够养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对技术至少没有畏惧感;读研究生能学会写论文,还能系统了解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读EMBA能补充些财务、管理知识等等。

问:美好的东西能够给人一种震撼,除了获得信息之外,同时也得到了心灵上的享受。网民的“双重人格”,决定了你们无论选择黑还是白,事实上都在迁就。当恨、丑、黑暗等元素能换取更为疯狂的点击率时,你的选择智慧告诉你,应该坚定不移还是左右为难?

陈:经常是左右为难。比如说网民的留言,有时候,一个热门新闻底下的评论说实话90%都是污言秽语。如果从我追求的理想和信念出发,我会全都给它删掉,但这就会招来更多的咒骂,这时候我们只有折中。

问:我也常上新浪,觉得你们的专题特别棒。可那些社会新闻,格调似乎不高,有些标题存在有意庸俗的倾向?

陈:(笑)标题制作是网络媒体永恒的话题。网络媒体不能简简单单地只提供硬新闻,有些新闻是供人消遣的。但消遣决不是庸俗。虽然我今天还在跟编辑们说,一定要表现出充分的灵活性,但是一些道德底线的东西我们绝不去突破。

记录“运动的思想”

问:1997年台湾痞子蔡,一帖传天下,满世界都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并惊动了海峡两岸的文学青年开始网络码字的热潮。有人将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地位日渐式微,归咎于网络文学异军突起。在你看来,喜耶,悲耶?

陈:新事物的出现,给传统秩序产生一些冲击,这不一定是件坏事。面对挑战,你不能与时俱进,何以见得你的先进性呢?既然不是先进的,被历史、被时间淘汰,又有什么惋惜的呢?大作家的作品,不照样热卖吗。

问:时间行走,纸媒留存便成了历史。当“过去”被“现在”更新,一切如流水东去,网络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我们的内心何以丰富?

陈:新浪的使命就是矢志于记录那种“运动中的思想”。

问:就你个人体会,如何看待网络新闻发展的前景?

陈:电视将加快和互联网的融合,今后两者可能会越来越难以区分;另外宽带时代很快会全面到来,上网模式很可能将以移动终端为主。准确地说,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将根本改变我们传统的上网生活,说起上网,将不再是规规矩矩地坐在办公桌前,而是随时、随地。网络的发展趋势就是普通受众越来越多地参与网络中来,网民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受众———参与讨论———直接的信息传播者。  

档案

陈彤,1967年生于河南开封,新浪全球资深副总裁、总编辑,中国网络新闻第一人。北京理工大学通讯学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硕士、北京工业大学电子工程学学士,当下,正攻读中欧管理学院的EMBA研究生。

《新浪之道》:跨越媒体的道和术

新浪模式,其实就是“陈彤模式”:不管是网站整体的品位和形式,还是内容遴选的标准和流程,很多方面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新浪最成功的就是新闻,是陈彤确立的以传统媒体主编口味对全国网站和媒体的聚合和提炼。这种聚合模式是新浪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也是中国特色的内容网站的核心。

高钢:《新浪之道》序

从电子信箱中取出陈彤先生的这部书稿时,我不由地为他的效率和追求而感慨——他身为新浪网的资深副总裁和总编辑,五个月前刚刚通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同时在参加EMBA的高级培训,现在又写成了这样一部书。可见他的勤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08702.html

更多阅读

人大附中学子成长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

20年辉煌之路:从“数学天才”到“金融英才”发布日期:2010-05-0719:30:22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杨锐(图片来源:凤凰网财经)杨锐,1986-1991年就读于人大附中第二届数学实验班。随后考取北京大学化学系。1996年北大本科(含一年军训)毕业后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

海涛法师:从个人安乐到宇宙责任采访整理/张素闻 (2007年9月采访于广州光孝寺菩提甘露坊)海涛法师1959年出生在台湾高雄一个传统的宗教家庭中,俗名黄荣享,生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父辈家境殷实,福报深厚,自小就享受安乐与富足的家庭生活。黄

周采芹:从“中国娃娃”到“贾母”的传奇人生_真水无香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个年轻美丽的中国少女,带着满满的行囊,独自踏上了前往伦敦的旅途,开始了她人生中的奇遇。美丽聪慧,高贵典雅的她是英国同学眼中的“东方公主”,西方观众眼中的中国娃娃,她如一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戏剧舞台上,似一汪清泉流淌

转载 今日首推 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

直接冲击50后60后70后的消费社会学观原文地址:【今日首推】贺华成/张衡:从非主流到AB站:80、90、00后亚文化属性演替与互联网投资策略作者:申万研究80后“非主流”亚文化促“视觉系”互联网迭代催生照片美化、照片分享应用火爆。80后人

声明:《陈彤:从“网盲”到网站掌门人》为网友化腐朽为神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