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频繁接触的网购包裹,竟然可能成为致命杀手。百姓担心,管理者惊心——国家邮政局12月22日发出紧急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落实收寄验视制度专项整治活动。面对伤亡事故,火速开展专项整治,但愿这不是一次灭火式的应急表演秀。
据报道,山东邮政管理局对圆通山东加盟商捷顺通的处罚是“依据《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罚款2.8万元”。致死一人不过罚款区区2.8万元,恐怕无关痛痒。2012年10月,圆通就因在南航飞机自燃事件后,因为违规邮寄易燃易爆的锂电池被取消二级航空货代资质。时隔一年,竟然再次出事,这是否也显示现行法规对快递违规寄递危化品的惩戒缺乏力度?
为什么事故一二再,再而三地重复发生?几乎每次事故后都有举措,但如此亡羊补牢到何时?目前我国快递业以年均50%的增速井喷式发展,仅2012年“双11”期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为3.46亿件,同比增长73%。大型快递企业日发件达千万件级,这也意味每家大型快递企业已经和千万家百姓的生活连在一起。快递安全绝非行业小事,但是面对“增速高、增量大”的快递市场,相关监管举措似乎仍不紧不慢,难道“懒政思想”在作祟?
“法不明则不治,令不严则不行。” 目前快递相关管理办法虽然已出台不少,但遗憾的是法治企业尚不严,法治从业者仍不明。在对企业处罚上,根据我国2009年实施的新《邮政法》 ,对“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寄验视制度……邮政管理部门可以责令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目前对快递此类事故,在一些地方往往是一罚了之。但毛毛雨般的罚款,实在阻挡不了不良加盟商的贪婪胃口。
在对从业者个人惩戒上,缺乏明晰的系统化举措。快递一线从业者流动性很大,尤其是加盟式快递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快递企业人员流失率在30%到40%之间。对恶习不改的不良从业者,单纯依靠快递企业自行监管已经很难防范。近年来,快递员监守自盗甚至入室盗窃,及私自出售客户个人信息等屡被曝光,但一些快递企业为顾及自家声誉,多半采取关门处理,对不良从业者只是解聘等处置。这些被踢给社会的不良从业者,从A企业快递员摇身一变B企业快递员,又能重操旧业,成了打不掉的白骨精。
2009年9月,国家邮政局审议通过了《快递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办法(试行)》,这为规范快递从业人员提供了条件。如果借此设立快递从业人员黑名单,对一些惯犯及有严重犯罪记录的从业者禁止终身从事快递业,势必真正触动从业者。可惜,目前我们仍没有这样的管理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