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电视的产业化则打破了这一格局。平板电视的产业布局具有分散化的特点,一样是德国人制造的光学玻璃,一样是美国血统的机芯电路,本土企业完全可以做到洋品牌在高端市场所能做到的一切。因此,任何一个拥有一定规模的液晶电视厂商,在竞争上游资源的领域里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从这一意义上说,液晶电视具有真正“全球化”的产业价值链,这也给了TCL一个凭借整合汤姆逊之后所拥有的规模优势,一举进入全球液晶电视第一集团的好机会。
当然,对于TCL来说,此刻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对液晶电视的发展作出一个清晰的判断,并且迅速采取有针对性的整体策略。
挑战:“小猪”的渴望与观望
液晶电视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到2004年,欧洲成为全球液晶电视的最大需求市场,北美紧随其后。而向来作为全球三大市场之一的中国市场,此时还刚刚开始启动。
作为启动期市场,三大风险人所共知:第一,市场总容量偏低,单款产品难以形成可靠利润空间;第二,液晶电视成本结构不稳定,存在迅速降价风险;第三,消费者对液晶电视认知度不高,需要生产商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普及。
尽管如此,这个市场所孕育着的美好前景,对于整个业界来说,仍然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各种情报都表明,在传统彩电领域长期处于弱势的国内二线和三线彩电品牌正在试探大举进入液晶电视领域的可能性。他们迫切地希望,借助液晶这一新兴的产业,至少能够促成国内业界进行一轮新的洗牌。
这是因为,这样的背景下,谁先杀进市场,扮演的就是“踩踏板”的角色。而“智猪博弈”的典型环境有一个特点,就是踩踏板的一方在争食中处于劣势。这早已不是新鲜的商业智慧,因此面对即将兴起的液晶电视市场,等待几乎成为所有新来者共同的本能选择。
起手:到底谁在“踩踏板”
2004年5月18日,TCL在广州举行“开启中国大屏幕液晶电视新时代”的发布会,宣布将全面介入国内大屏幕液晶电视市场。两个月后,TCL在技术领域挥出重拳,与国际著名芯片厂商Genesis成立联合实验室,同时发布一款高端彩电专用的DDHD控制芯片。在销售终端,TCL也发布了许多关于液晶电视的宣传资料。
表面上看,TCL已经出手了。既然大猪已经踩动了踏板,二三线品牌也纷纷迅速做出反应,投入巨资进行市场推广,开发大量新机型,并开始囤积面板等关键器件,国内液晶电视市场也出现了大干快上的火热局面。
在这之后的一年里,TCL的举动却显得非常低调,并没有与二三线品牌一起积极投身于撬动和启蒙市场。当竞争对手们把2004年的国内液晶市场当作是决定命运的生死场时,TCL却坚持不参加市场炒作。这样的态度,与二三线品牌完全相左。
其实,TCL对进入液晶电视市场并非无动于衷,而是采取了与二三线品牌不同的策略。与其他厂商张扬的举措不同,TCL依然按照既定的战略,采用了全球竞争的视野和观点,把液晶产业的着力点放在了不易看到的未来竞争力上,也就是技术研发和产能实力。观察力敏锐的评论家能够看出,TCL液晶电视战略发布会的主题“游龙出海,蓄势待发”,已经折射出了TCL的雄图大略。“游龙出海”意味着TCL代表的中国液晶力量要全面出击全球市场;“蓄势待发”恰恰反映了TCL专注于液晶电视技术和产能实力的储备。
策略:着眼全球布局,技术、产能先行
TCL当然不打算轻易去踩国内市场的踏板。因为在他们看来,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那就是构建起TCL在全球液晶电视领域里的产业布局,为TCL真正参与全球液晶市场的竞争埋下伏笔。
这个布局包括三个部分:技术布局,产业链布局,以及市场布局。其实,此前TCL的一些被认为是在“踩踏板”的举措,正是在进行这样的一次布局。在整个2004年剩余的时间里,TCL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这次全球布局中,投入的资金也大多集中在了液晶产能的实力和研发的提高上。此举意在通过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实力,使中国的液晶力量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处于主动。
在技术方面,TCL继续挖掘TTE在德国菲林根、美国印第安纳、新加坡以及中国深圳全球四大研发中心的科研潜力。坐落在中国深圳的TTE总部大厦里,居然有90%的楼层为科研人员所占据,令每一位到访的客人都惊诧不已。
在此同时,TCL更加紧了与芯片厂商的合作步伐。驱动芯片是液晶电视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在这个领域里任何一个国际品牌都需要借助专业厂商的力量,来增强自身产品的竞争力。与Genesis的合作,使TCL在视频芯片应用上的竞争力大大增加,与Intel成立的3C联合实验室亦使TCL在平板电视实现3C融合方面走在了全球电视供应商的前列。
而全球产业链的布局,也需要一番内引外联的穿针引线。TCL尽管不愿囤积液晶面板,却没有放松过对面板厂商的贴身紧逼。2005年上半年,TCL总裁李东生曾对台湾各面板商展开一场闪电式访问,收获颇丰;事实上早在一年之前,TCL已经通过各种渠道,与这些未来的战略合作伙伴们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