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初的内地小镇,随便走过一条小巷,总能听到“铮—铮—铮”的弹棉花的声音;也常能看见修鞋的小铺子里,鞋匠们正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手中的鞋。各式发廊里的橱窗上,贴着正在流行的发型图样,青年男女操持着略带浙西口音的普通话,热情地招呼你进去理发。
那时无论是弹棉花、修皮鞋,还是开发廊,总逃不过“温州”二字。二十年后,他们早已走出了手工作坊时代,创出的业绩让中国以至世界刮目相看。
最新的统计,仅在昆明经商创业的温州人就有6万人,创办的数千家企业年商品销售总额突破百亿元。在美国的温州人已有23万,据不完全统计,仅曼哈顿至少有56家温州人经营的礼品批发商店。温州购房团的“炒房旋风”更是从国内开始席卷纽约地产市场……
无疑,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典型群体。
在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中,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王春光研究员用“很有意思”来形容温州人现象。
三个“M”和一个“I”成就了温州人的商业理念。
从商,温州人是成功的。用王春光的话来说,“他们一开始没有资本,也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却能够成群地影响着一个城市。”
“有美国学者,用三个‘M’和一个‘I’来总结温州人成功的原因。”他说。
所谓的三个“M”指的是大众模仿和创造性(mass initia-tivess)、流动性(mobility)和市场(markets),而‘I’是指空隙(in-terstices)。王春光解释到,这是说温州人很早就走出温州到了各地,并且进入了市场。当别人还没有市场意识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各地的市场上奋力打拼了。尽管那时候他们经营的是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鞋、服装等商品,但是当其他人开始参与市场,他们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市场经验。“这是一种空隙,温州人打了一个很好的时间差。”
“温州人善于模仿。”王春光把模仿称为是另一种创新。让温州人做一件产品,一开始他们模仿、“抄袭”、“复制”人家,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创自己的名牌。很多温州人在外面经营的时候,观察市场、观察新的产品。一旦市场上有新产品,他们很快就开始制造,“而当时知识产权的概念并没有深入到人们的理念当中。”
善于利用地缘关系结成彼此信任的社会关系网络。
在王春光看来,美国学者的3个“M”和1个“I”并不能囊括温州人成功的所有原因。
“他漏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温州人的成功,还有一个‘S’。”王春光如是说。他提出的这个“S”就是“social net-work”,即社会网络。
在中国,像过去温州那样教育水平低、贫穷的地方有很多,可是为什么偏偏温州人就能够“闯”出来?“这个原因就是能产生群体效应的社会关系网。”
社会网络使得很多温州人借助地缘关系和环环相扣的信任,在白手起家的时候通过相互之间的借贷,凑到了“第一桶金”。“第一桶金”是来之不易的,它必须依托于足够的信任。王春光分析认为,这种信任切入到了社会关系中,并与社会关系相互促进。“社会关系对于维持相互之间的信任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样是这种社会网络,使得“什么生意赚钱”、“哪里有做这种生意的机会”等等市场信息能够在这群温州人之间相互传递;而他们关注的市场,往往突破了一个城市,“他们能够知道北京、天津、广州,甚至国外市场的信息。就是通过这种社会网络去收集。”
温州商人总是一团团、一群群地出现,无论在哪个国家,无论在哪一个行业。
正如王春光所说,一个陌生的城市,当出现了第一个“闯生意”的温州人,那么,很快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随后,这个城市的这个行业便会有一群温州人。
温州人都想自己做老板,努力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
也许,温州人永远都不甘心打工。王春光向记者讲述了他在法国的一段见闻。
“一次,出差到法国,几名法国学者告诉我,对于温州人,有一点尤其令他们佩服———那就是吃苦的精神。这些温州人来了,什么技术都没有,甚至连法语都不懂。就凭着那种勤劳、孜孜不倦地干活、赚钱,不断积累财富。攒够了‘第一桶金’他们就自己开店,他们都觉得自己要当老板,不甘心打工。就这样,他们竟然在法国能够成为百万元、千万元富翁。”
“我问过一个在法国的温州人:‘你怎么问路?’‘这样———这样———这样!’那个温州人一边说一边比划。”
说到这里,本是温州人的王春光也爽朗地笑了。
温州人的足迹遍布天下。这也给了他们种种生存本领和技巧。王春光认为,温州人善于流动。而只有流动,才能够碰到机会,才可以创造机会。“流动中,会跟不同的人交往,会有不同的经历。可能是流动一百次;但是,只要抓住一次机会就成了。”突然想起“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名言。温州人该是时刻都在准备着吧。
温州人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努力了解社会情况。
王春光是一个上过温州人当的温州人。1986年,一双“漂亮的”温州皮鞋在一周后就彻底退出了职业生涯。
“当时整个市场并不是有序的。(温州人)没有技术,自己无法发明出一种产品。这种情况下,怎么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最大的收益?就想到假冒。”
“温州人从经验教训中发现,经商需要诚信,吸引消费者,就必须提高质量和服务。”这是一次要彻底改变人们成见的困难转型。温州人开始了诚实生产、诚实交易,再创品牌。王春光看来,那时的温州人也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去完成这样的转型。
他告诉记者,今天的温州人影响着他人,也在改造着自己。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了解着社会的情况。
提起下一代的温州人,王春光颇为自信。
“温州人是重视教育、重视人文的。年轻的温州人,要是都能继承父辈的创业精神、吃苦精神、市场拼搏精神并提高自身素质的话,温州的持续发展没有问题。”
那么,“温州模式”是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之路呢?
“完全模仿肯定成功不了。”王春光表示,“这是一个历史过程。温州走这条路,有很多机遇。这些机遇并不是会重复出现的。”
据他介绍,温州自古有着商业传统。早在唐朝时期温州就是对外贸易的港口。在温州,“仕农工商皆平等”。这些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
不过他同时认为,从温州人身上至少可以获得些启示。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社会网络。温州的发展模式,是“民间主导”的。凭借社会网络,可以较好地实现一些民间机制,如民间借贷和互助。
“温州模式说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把民间力量发掘出来,整个地方就能够发展起来。中国每个地方的社会关系都存在,这需要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