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中小企业如何过冬
“这是一个创业者的冬天,也是投资者的冬天。”11月9日,清科集团总裁倪正东的开场白让这一届中国创业投资暨私募股权投资年度论坛气氛有些肃然。
清科集团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08年前11个月中国创投市场新募基金数和资金额又创历史新高,76家中外创投机构新募集110只基金,较去年全年增加了89.7%。
这被倪正东预测为“难以超越的高峰”。
受金融危机影响,创投基金的募资正在变得困难,投资更加谨慎,更为严峻的是,IPO>IPO退出渠道在今年下半年骤然收窄,国际市场投资者自顾不暇,而国内市场IPO>IPO的暂停也关闭了退出通道。
募资、投资双放缓
清科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1月30日,今年共有48只投资亚洲市场(包括中国大陆)的私募股权基金(PE)成功募集资金581.25亿元,比去年全年募资额高出63.3%。
创投方面(VC)也创出历史新高,前11月共有76家中外创投机构新募集110只基金,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金额达70.81亿美元;新募基金数较去年全年增加了89.7%,新募资金较去年全年增加了29.1%。
极不乐观的是,这些募资中,大部分完成于尚未爆发金融危机的上半年。
“现在融资已经变得非常困难,LP(有限合伙人)自己的状况也不甚乐观,出资更加谨慎。”联创投资公司合伙人冯涛现身说法。
从他经历来看,今年上半年是募资、投资最“猛”的时候,下半年有项目质量明显好于上半年投资的项目,但也不敢再投,其原来投资的账面盈利已缩水89%-90%。
这一观点得到了鼎晖投资董事长吴尚志的认同,VC们已经倾向于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来应对目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
“对于企业家来讲,最重要的经验莫过于‘现金为王’,为了增加你生存的概率,一个企业的手上必须留有18个月到24个月可供运营的资金。”曾任硅谷银行CEO长达8年之久的John Dean8日在“2008年创业邦年会”上用他的经验支招儿。
实际上,根据清科报告,今年前11个月,中国创投市场共发生503起投资案例,首超500起,较去年全年增加14.3%;投资金额则逼近40亿美元大关,其中450起已披露的投资金额共计37.07亿美元,较2007年全年增长14.2%。但在下半年投资明显放缓。
PE投资方面表现更为明显,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已经出现明显调整和回落迹象。前11个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128个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比去年全年减少了49例,合计投资达88.97亿美元,与去年全年比下挫达成30.6%。
John Dean提供的第二个经验就是“立即行动”,即今天在硅谷的VC正在督促他们投资的企业削减运营的开支,但必须要保护和保留事业当中最核心的部分。
这也是他的第三个经验——“收缩战线、保存实力”的题中之意。
IPO>IPO退出渠道急剧收窄
让VC、PE们最受打击的是退出渠道的急剧收窄。
“退出已经变成非常具有挑战性的高难度动作。”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谈起10月份在境外上市的一次经历还唏嘘不已。
“对冲基金、共同基金已经不再关心企业的团队、盈利模式,也不再一对一地找企业家谈话、交流,最终只是一些股权投资基金购买了该项目。”沈南鹏说,这是他从业近20年从未有过的情况。
清科报告显示,VC在今年前11月共发生109笔退出交易,比去年全年减少了33笔。其中42笔通过IPO>IPO退出,占比38.5%,比去年全年减少了50笔之多!与此同时,上市后减持和股权转让的退出数量和占比比例均有明显提高。
PE的退出则更为低迷。前11个月仅有23起PE退出案例,而去年全年这一数字是94起!
“现在谁也不敢再说IPO>IPO是今后主要的退出渠道了。”新天域资本董事总经理郭子德感叹,现在要做的是把企业养好,以便将来在行业融合时争取优势。
这一观点得到了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卓福民的认同,他认为,未来一年IPO>IPO环境不会好转。在此情境下,“抱团取暖”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未来一段时间,并购将成为退出的主渠道。
清科报告显示,2008年前11月,共有113家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18.29亿美元,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分别创下三年同期新低。其中上市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44.3%,融资额更是骤减75.3%。
就在这种情况下,沈南鹏认为,未来一到两年,将是PE最好的时候。
方源资本总裁唐葵也认为,经济低潮有利于看清企业,同时企业还是需要资金的,双方都更理性,此外还能获得合理的估值水平,
“上半年投资者与企业的关系,是忽悠与被忽悠的关系,导致估值越来越高。”卓福民用“痛苦”来形容浮躁的上半年。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供求关系的变化,企业更急迫地争取资金。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熟知这句谚语或许能让创投业安全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