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来了,大部分人是过冬者,一部分人是牺牲者,一小部分人是狩猎者,能幸存下来的则是胜利者。如果这一小部分的狩猎者,过冬的现金没有被耗尽,没有被吓得心惊胆战,他们就会发现萧条时代抄底的时光有多么美好。因为“一部分”的份额总是大于“一小部分”,而过冬的那一大部分是只顾自保,是无暇同这一小撮狩猎者竞争的。因而,次贷带给我们的成长命题是狼少肉多。全球经济寒冬持续,国外企业举步维艰,中国企业却反其道而行,频频出手海外抄底,大量并购海外企业,中国企业迎来了“商业反周期”。嘉宾王巍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中国大规模在海外收购资源,包括一些港口、码头,大部分是因为出现了全球的金融海啸。并购,除了商业目的,同时也体现了大国信心。2009年6月5日,来自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三大矿业公司力拓宣布,取消2009年2月与中国铝业公司开始磋商的195亿美元并购交易。从中铝和力拓随后公开的表态来看,双方更多地把交易失败的结果看成是商业因素的变化。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在之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坦陈,2月份协议签署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国际矿产资源价格再次上涨、力拓股票价格上涨、力拓部分股东的想法和要求在不断变化等,所有这些因素都是中铝无法预测也无力控制的。中铝和力拓的合作夭折,无疑激起了层层涟漪。而中铝,这家曾经创造了中国海外并购最高金额的企业,迅速被摘掉民族英雄的大旗。取而代之的,是来自各方的指责。不仅在生意上,而且在公众意见中,中铝都从赢家变为了输家。|www.aihuau.com|40在这其中,有人指责中铝过于自信,没能抓住时机力促成功,给了别人喘息的机会;也有人指责其操作手法失当,在并购运营上还是小学生;更有人指责其贸然出击,只取得了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还不够银行利息,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当然,更多的人还是将矛头对准了力拓,甚至提出了对于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给予国家报复。尽管近来全球资产价格有所回升,但相对来说,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这让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企业家们再次热血澎湃:只要“不差钱”,就有可能买到便宜资产,或者成为那些享誉全球、辉煌百年的世界品牌的新主人。据全球金融数据提供商统计显示,仅2009年1~2月,中国海外并购已有22起,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是历史同期的最高水平。但是,中国的海外并购之路并不顺畅。海外并购,想说爱你不容易。在中国,海外并购总被或多或少增加政治色彩。当商业行为主动或被动与政治利益挂钩时,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嘉宾王巍:收购的时候,中国的手笔都比较大,而且程序上相对不透明。我们的融资方式、收购的过程相对国际并不是很强,始终引起外边争议,所以总被外边加上政治色彩。比如当年中海油的收购,都有政治上的一些强烈反对,你可以说西方对于中国经济机制的不理解,不了解中国的主要资源。但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一种压力,为什么国有资产收购不能采取更为市场性的方式,更加低调?比如我们有些民营企业,在意大利收购了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个机械行业,收购得很好,也是领头羊。收购以后,整个意大利传媒非常地平静,而且很接受,认为我们确实在收购,确实在当地发展生产,而且能够和中国经济连在一块,被大家所接受。中国的海外收购有很多失败,也有很多成功。这种成功和失败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播,更多是被渲染。当中国企业“雄赳赳,气昂昂”跨出国门、在海外攻城略地时,受到的往往是冷嘲热讽甚至冷枪暗箭,而不是异国人民的欢呼雀跃。上海汽车收购双龙,当时就因为韩国工会过于强大,经常以罢工为由,要求上海汽车提高双龙员工待遇和福利,双龙就是在强大的人力资本和工会面前不堪重负而失败。嘉宾王巍:并购就是这样,很多事情事先无法预测,只能通过历史总结,这是并购当中最让人无奈的事情。一开始想得非常伟大,干得不尽如人意,最后发现只是一个坑。为什么需要一大批并购专家,为什么搞并购工会?大家不断交流经验,就是为了降低失败的概率。中国进入市场时间非常短,并购时间更短,面对金融危机,挑战更大,我们要通过一系列的失败来获得成功,有些失败不可避免。如果没有失败,你就不会有经验,跟人生一样,有些失败不能避免,从这个角度来说,失败也是成功的经验。金融危机来了,全球过起了穷日子,“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中国的不少企业,却没有切实感受到金融寒冬的瑟瑟寒意——中国经济独善其身。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往往被演绎成扭曲的自我感觉良好。嘉宾王巍:过高地估计自己,并不了解历史与经济发展的逻辑,一定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在今天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很可能幸灾乐祸。华尔街倒下来了,很多巨头倒下去了,轮到我们了,不一定。它并不是整个市场崩盘,而我们现在才刚刚开始走。一个是民族主义,一个是民粹主义,这两种情绪是很危险的。如果把这种情绪带到并购当中去,我们就会出现狂热病,中国有钱了,走哪儿收哪儿。有三个因素,第一,什么样的主体,什么样的机制。第二,什么样的程序。是通过相关部门批准吗?有时候并不是这样,有时候公司还没有成立就可以收购,违反程序的也很多。第三个因素,如果你走市场路子,你就要接受市场的奖励和惩罚。如果你收购成功了,你收奖金,立了首功。如果收购失败了,却不道歉。这是最大的危险。海外并购是一场“大鱼吃小鱼,强鱼吃弱鱼”的资本游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大鱼、强鱼都是这场游戏的主角。中国的收购商业版图上,总有一条楚河界限若隐若现,河这边是国有企业,河那边是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进入海外并购的门槛要高得多。
![明朝这些事 《中国这些事儿》第五章海外并购,为何阻力重重](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312532129957.jpeg)
嘉宾王巍:特别是在这两年经济危机当中,民营企业在外面收购几乎受到两面夹击。第一,民营企业的发展来源很多是依靠市场化,靠外需来推动企业发展。今天华尔街受到挫折,国外需求萎缩,对民营企业影响很大。第二,中国有4万亿元激励。各地激励都着重于国有市场,并没有多少落到民营企业身上,这样出现挤出效应。什么意思呢?本来在平等竞争的时候,有很多很好的民营企业,也有很多很烂的国有企业,它们已经不行了,这4万亿元一进来,烂的国有企业又拿到了钱,把民营企业挤出去了。所以今天谈的海外并购都是谈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几乎微不足道。阿基米得告诉我们,“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经济困难期,对中国的大量企业,这个支点可能就是抄底,借助上市的力量,企业实现更好的发展。在中国市场上顺风顺水的企业都想去海外试试水深,若能如鱼得水,或许还能创造出跨国公司横空出世的奇迹。但也不能得意忘形,要学会量力而为,该出手时再出手,才不会出错,才会真正实现中国在经济危机中的大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