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3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3

人能控制自己的私心,在于有同情心(孟子曾说过,凡人都有“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心、利他,也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虽然不是根本的动机。有了这种控制,虽然人是利己的,但是社会还是可以实现某种和谐和均衡。 斯密对著名的“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的论述与个人的自利假设是紧密联系的。 “看不见的手”在《国富论》中仅出现了一次: 在这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非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利益。 在《道德情操论》中,“看不见的手”这个词也出现了一次: 但是,他们还是同穷人一起分享他们所做一切改良的成果,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对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在平均分配给全体居民的情况下所能做出的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 看不见的手,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可以协调私利和公共利益,达到一个和谐社会。所以,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8226;弗里德曼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 一句话,人的本性只有一个—利己。 亚当8226;斯密的思想并非空穴来风,很多人影响和启发了亚当8226;斯密思想的形成,如哈奇逊、大卫8226;休谟、弗朗索瓦8226;魁奈、约翰8226;洛克(《论政府》的作者,批判“王权神授”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亚当8226;斯密的经济学思想,影响了后来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包括大卫8226;李嘉图、马歇尔、马克思、凯恩斯、哈耶克等。 亚当8226;斯密的经济自由思想还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先驱们。与《国富论》出版同一年,美国签署了由托马斯8226;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与亚当8226;斯密主张的经济自由遥相呼应。萨缪尔森认为,这两件事同时,绝不是偶然巧合,而是有其内在必然性。 亚当8226;斯密在经济学上的地位,正如牛顿之于物理学,达尔文之于人类学,而《国富论》正恰如经济学的《圣经》,适合作为我们的枕边书之一。 第3章经济学的作用:让人更快乐 大人常常告诫孩子,不要“好高骛远”,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 一代代的大人,都这么告诫下一代,其实“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是人之常情,所有人都这么想。 有趣的是,大人们又同时让小孩子有理想。理想是什么?说得严重点,不过就是好高骛远,这山看着那山高罢了。 更有趣的是,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意思是说,你的目标一定要高,这是个理论值,实际上,最后得到的,一定会差得多,所以,理想一定要高远,否则将一事无成。 人总是对现状不满意,对自己没有的东西充满向往,这叫“欲望”,欲望就是心中有想要的东西。人的欲望是没有穷尽的,中国人常说,“欲壑难填”,“人心不足蛇吞象”。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认为人的欲望有五个层次,它们的关系是渐次递进的。 第一层次是生理上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欲望,包括充饥、解渴、穿衣、居住等方面的要求。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生存就成问题,遑论其他?人在生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会疯狂、犯罪。 第二层次是安全上的需要。不愁吃喝了,就在乎安全了。平安是福,我们总是祝人平安。 第三层次是感情上的需要,包括友爱的需要和归属的需要。人是感情动物,人人都需要友谊和忠诚,希望得到爱,这在小孩子中最明显了;人还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且相互关心和照顾。加入某些组织、老乡会、同学会、战友会等,都是出于人们感情上的需要。 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渴望获得别人和社会的承认。有人说,对别人有礼貌,是希望自己不要被冒犯。这话是有些道理的。还有人说,名利之中,他更在乎名。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为了出名,博出位,有的人简直无所不用其极,这都反映了人们获得尊重的愿望。 第五层次也是最高层次的欲望,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也就是人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那个人。但是,只有很少的人能有这个幸运,如秦始皇、曹操、梅兰芳、李连杰、姚明、拿破仑、迈克尔8226;杰克逊、比尔8226;盖茨、奥巴马等。当然你也可能不同意他们就是这类人。 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提出了比自我实现更高的目标,也就是与天地合一,成为宇宙的公民。庄子和老子也许实现了这个目标,连圣人孔子都未必呢。 有人把“无欲则刚”做成条幅,挂在墙上。其实,根本做不到,不过是以前吃过太贪的亏,暂时克制一下罢了。如果诱惑足够,错误还将重演。无欲的人生,又有何趣? 有些人好像做到了,坚决抵制住了金钱、美女的诱惑,可是,撇开内心挣扎不说,他一定是用更大的欲望克服了这个较小的欲望。比如理想(也就是“义”),抑或保全性命。所以,所谓无欲,不过是一种欲望战胜了另一种欲望。 出家人有没有欲望?有!比如成仙,这欲望比我们俗人的欲望还要大。《西游记》唐僧师徒中,谁的欲望最大?不是猪八戒,猪八戒不过是好色,想娶个漂亮老婆,贪点小财。欲望最大的是看似“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唐僧,他的目标是成佛。猪八戒的欲望与其师傅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 “心中若无烦恼事,便是人生好时节”。这是一种矫情,只要人还正常,就有欲望,只要有欲望,就会有痛苦,生活就是烦恼。而有人说,烦恼就是智慧。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为了快乐。 你挣钱,是为了吃饭,吃饭是为了快乐;唱歌、跳舞、游泳、下棋,莫不是为了快乐。 快乐是为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太哲学了,连哲学家都难以回答。似乎也不是人类能回答的。总是追问这个,人就要崩溃了。我们最好到此为止,活着就是为了快乐,快乐这个目标已经非常高了。 痛苦是快乐的敌人。于是我们就要想办法,减少痛苦,满足欲望,获得快乐。 用什么满足欲望,克服痛苦和烦恼呢? 经济学家用一个专门的词:资源! 资源是人可以利用、满足欲望的手段。有些资源,无穷无尽,不是问题。比如空气、阳光,这是上帝的恩赐,取之不竭,这些东西不足虑,经济学家也不考虑这类资源。 但是,更多的资源,跟我们的需要相比,显得不够。这个不够的状态,经济学家叫“稀缺”。稀缺,当然是少,可是这个少,不是绝对的少,而是相对的少,相对我们要的量显得少。有必要提一下,在经济学里,大部分概念都是相对性概念。 稀缺性的资源,叫“经济资源”,得到它们是要付出代价的。 土地、劳动力、资本、时间、企业家的才能,以及知识、技术等都是资源。 土地是稀缺的,城里的房子很贵,特别是像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房价高得吓人,真正是“都市居,大不易”。可是这不是因为房子本身贵,房子本身不过是砖瓦砂石,并不贵,而是土地太金贵。在北京、上海、香港的房价中,又以香港为最,因为香港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香港岛人口稠密,不得不高楼林立,而著名的香港启德机场,居然是靠填海造地修建的。 劳动力是稀缺的。虽然中国人口有13亿多,可是受过中等、高等教育的却不多,农民工有2亿,但是受过专门训练的很少。 资本是稀缺的,干什么都需要钱,没钱简直寸步难行。如果你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想自己创业,可是没本钱,你一定会感叹,资本是稀缺的。 企业家更稀缺,合格的企业家少之又少,所以,有些出色的,年薪可以高达千万元人民币,甚至更高。如李开复、唐骏等,我们称他们为“打工皇帝”。 时间也是稀缺的,大家都想多活几年,都觉得时间不够,不但每天只有24小时,一个人的一生也“不过百年”(长寿的记录是由法国人让娜8226;卡尔曼夫人创造的,121岁),如果时间不稀缺,人们又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慢慢来吧。 按照《福布斯》(Forbes)发布的2009年全球富豪排行榜,世界上最有钱的两个人,分别是微软创始人比尔8226;盖茨,净资产400亿美元,以及“股神”沃伦8226;巴菲特,净资产370亿美元。他们还有稀缺的问题吗? 有!他们的钱肯定是够花了,两位今后的事业主要就是往外捐钱。但是,无论是盖茨还是巴菲特,都想长寿。为了长寿,有人花钱买保健品,吃绿色食品,买跑步机,打太极拳。时间对每个人都稀缺,盖茨和巴菲特也不例外。 我们需要的资源是稀缺的,不足以满足全部的欲望。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而且是永恒的问题,即便将来,经济问题解决了,也一定会有其他方面的稀缺性。 有两种解决思路,其中之一是减少欲望,没有了欲望,就没有了痛苦。 怎么压制人的欲望呢?用宗教或者类似于宗教的东西。比如,佛教教义提到,人活着就是受罪,好好修行,死后上天堂。信奉宗教的人,比一般人有更强的自制力,也就是压抑自己欲望的能力强。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9101032201/212733.html

更多阅读

记《写给上帝的信》 写给上帝的信 电影

在我们身边发生过或者正在发生一些让我们情绪低落,不能正视生活的事件,它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的一烙印。由于我们的畏惧,或许至今仍无法走出那片阴霾。《写给上帝的一封信》——一部以宣传信仰和福音为主题,以真实事件为背景,激励我们,

潘金莲之前世今生 李启红的前世今生(1)

 李启红的前世今生  2010-07-12      李启红的家族财富备受关注。有媒体报道说,估计其家族财富超过20亿。这让已被双规的56岁女市长具有了标本意义。这种“一人当官,全家受益”的创富模式,使得财富的来源少了奋斗与劳作的色彩

《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3

系列专题:《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人能控制自己的私心,在于有同情心(孟子曾说过,凡人都有“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同情心、利他,也是人类的行为动机之一,虽然不是根本的动机。有了这种控制,虽然人是利己的,但是社会还是可以实现某种和谐和均衡

声明:《《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第一篇经济学简历:舶来品的前世今生(3》为网友我心依旧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