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即将进入高校的90后大学生,有着张扬的消费主张和消费特点: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消费注重品牌,商品更换频率高,女生喜欢毛绒玩具、小饰品,习惯整套购-买化妆品,男生喜欢DIY体育延伸商品。他们的消费习惯给高校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谁能抓住90后大学生的商机?许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在摸索。
刘洪燕和创业伙伴们选择了《校园消费》为突破口,把校园周边的餐饮、娱乐、培训、购物、驾校、医疗等优惠信息一网打尽,大学生与商家,通过一本杂志完美链接;小刘凭借与中介店的“良好关系”,二手家电生意风生水起;而朱雷的英语口语俱乐部,不但有超低价位,还有养眼的帅哥美女外教,自然顾客盈门。
加入大学生俱乐部普通会员卡50元、输送学生司仪提成5元、回复短信获赠手机话费、DIY衣服每件40元……这一系列现象的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拨动着高校消费市场的心弦。 随着9月份大学新生的入学,高校校园内及周边市场的巨大商机再次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热门话题。然而相对于过去餐饮、培训、图书等传统行业的商机而言,一些针对90后消费特点的全新投资机会-开始悄然出现。90后大学生消费升级
今年即将进入高校的90后大学生,有着张扬的消费主张和消费特点: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注重品牌,商品更换频率高,女生喜欢毛绒玩具、小饰品,喜欢整套购买化妆品,男生喜欢DIY。
今年入学的大学新生大都是1987年以后出生的85后,甚至很多都是90年出生,与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前期出生的大学生相比,有着完全不同的成长环境、思维方式、生活理念和消费特点。他们出手阔绰,喜欢尝试新事物,崇尚新奇消费,个性明显,具有超前消费的意识,不喜欢厂家直接的销售方式。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对于高校周边已经形成或者相对稳固的商业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商业机会。
北京理工大学大三学生车晶告诉记者,她和同学都比较喜欢女生的一些饰品、服装,经常去逛一些韩国流行的饰品店和服装店,对于手机、电脑、MP3等电子产品也比较喜欢,但相对于90后的大学生来说,她们买的要少一些,更换频率也比较低,不像90后的大学生经常换手机、MP3、笔记本等。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清华、北大-等学校周围有很多韩国的流行服饰店和小型电子卖场。
这位出生于1987年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相对 90后张扬的消费特点还是保守了很多,90后的很多女生都有自己喜欢的毛绒玩具,而且手机挂饰经常更换。她认为,90后的大学生在消费上更注重品牌,而且用于玩的钱也比较多,目前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基本在600~800元,而低一级的学生有些生活费达到了1000元,高一些的甚至达到了1500元。
除此之外,她们用在化妆品方面的钱比较多,整套化妆品平均在300元左右,单品不超过100元。她们对厂家单纯的宣传推销并不感兴趣,乐于接受附带美容讲座等相关培训的宣传方式。
在培训方面,她们比较厌烦铺天盖地的培训宣传广告,对于商家直接进校园开设免费讲座比较欢迎,但只听一两节课,对再听需要交费的模式也比较反感。当然并不排除为了增加技能而参与课外的一些培训。
而理工大学男生王磊表示,他们比较喜欢足球,除了目前某国产品牌的MP3企业冠名赞助他们足球队外,更希望有一些专门生产足球衣的企业,可以将他们喜欢的球星、球队印在上面,或者自己可以在球衣(其他衣服上)进行DIY创意设计,按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个性。事实上,今年在海淀迷笛音乐节上,美国LEE品牌T恤DIY设计吸引了大批学生参与,一天销售量达几千件;此外在给女生送的礼品上,他希望商家能在学校BBS上发一些建议或指导。
无本万利的俱乐部生意
目前在高校非常流行的俱乐部生意,每销售一张会员卡,推荐的同学可以提成10元,下一级代理可以拿5~6元,一般学生都会受上届学生或老乡的影响而交钱入会,如此一来很快形成一个很强势的销售网络。
正是基于大学生这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变化,一些中介公司、公关公司等开始瞄准高校学生这块巨大的市场,并且以“空手套白狼”的经营方式,把利润赚到极致。
据知情人士张晨(化名)透露,大学生入学对于一些中介公司来说是一个绝对的黄金季节,这时他们通过学校的学生,以大学生俱乐部的名义向新生推荐入会,开始大学生俱乐部是由毕业的学生操作,后来逐渐被公关公司、中介公司所取代。每张入会的普通会员卡要50元,金卡和银卡要更高,加入俱乐部可以参加社会勤工俭学、到大公司实习、组织聚会、旅游等各式各样的活动。
由于每销售一张会员卡,推荐的同学可以提成10元,下一级代理可以拿5~6元,一般学生都会受上届学生或老乡的影响而交钱入会,如此一来很快形成一个很强势的销售网络。由于卡本身并没有多少成本,北京按每年一百万新生计算,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学生入会,仅会员卡一项就有50万元收入。此外,从实际来看,80%的学生会随着时间发展把会员卡弄丢,这样补办会员卡又是一笔不少的费用。
而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随后大学生俱乐部可以通过网站、手机短信等方式向学生推荐手机、MP3、笔记本、化妆品等二手产品。这些二手产品根本不是学生淘汰下来的,而是由这些公司从二手市场专门集中采购,以所谓“会员价”的方式给学生,如此一来又赚上一笔。
除此之外,所谓的俱乐部活动,如集体旅游,每人要交多少钱才能参加,然后交给旅行社负责,大学生俱乐部从中提出一定比例的提成。而对于勤工俭学、大公司实习等机会,只是俱乐部负责人定期到一些招聘网站下载相关的信息贴在公开栏里,最后去不去是会员自己的事。
用学生资源赚社会的钱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热心公益活动、不过分看重利益等特点,而且在学生内部信息传播速度很快,充分利用和挖掘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许多公关公-司、中介公司获利颇丰。
事实上,比大学生俱乐部更会赚钱的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向了大学生司仪、促销员以及整个学生群体带来的效益,当然学生也喜欢通过兼职赚取生活费。
张晨向记者透露,去年中国网球公开赛的时候,他们在大学生人才库(通过学生收集,或通过学生会拿到)里调出上万名学生的资料,经过审查、面试,向大赛输出600多名学生作为司仪,最后选中40个,他们能拿到的回扣是工资总额的十几个点。今年国际奥委会视察水立方时,需要身高175厘米,会双语的司仪20名,最后费了很大周折还是在人才库里找到了适合的人选。
但并不是所有的钱都好赚,今年某牛奶企业委托他们招聘商超促销员,条件是身高165厘米,皮肤白晰,有一种让人看了想喝牛奶的感觉。张晨说前两者并不难,难就难在“看了就想让人喝牛奶的感觉”这一条,输送50个学生也只能挑出一两个来,而这一两个人每个月的工资也只有一两千块,能拿到手的提成也只有一两百元,对他们来说不划算,不过,为了保持关系,最后还是为企业挑到了合适人选。
其实除了促销员、礼仪外,一些公司组织的会议或大型的演出有时会需要学生临时充数救场。某公司在青岛举行一个大型会议,由于到场观众人数过-少,眼看就要砸场,后来临时招来一批学生才使整个场面撑下去,在客户面前挽救了公司形象,每个学生的费用只需要30元,而整个会议收到的赞助费用却远远超过这点儿成本。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热心公益活动、不过分看重利益等特点,这一特点正在被许多社会公司有效挖掘和利用。因此,一些大学生在成为大型活动志愿者的同时,也为活动主办方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今年“五一”期间举行的迷笛音乐节上,一些现场秩序维持、提供现场服务的几百名工作人员都是由学生志愿者组成的,他们不拿薪水,上午工作,下午免费看演出,与主办方双方各得其所。
此外,一些中介公司手中的大学生资源也成为一些希望在高校开展业务的公司眼中的优质资源。比如中国移动,由于移动每月都要推出新的增值服务,如果访问量每月达不到40%~50%将取消该服务。为了完成点击量他们找一些中介公司强制承包出去,由这些公司向学生免费宣传,学生只要回复短信激活就可以拿到10元的充值话费,而中国移动给到这些中介公司的是每次12~15元不等的话费,除去学生的10元充值卡外,余下的部分将成-为他们的利润。如果有10万名学生回复,这其中的利润就有几十万元。
还有一些网站利用大学生的艺术才华,征集大学生艺术作品在网上拍卖,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稿费返给学生,而大部分销售的所得款就成为网站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