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城从“民工潮”到“创业潮” “家乡的创业环境真是一流!”夏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夏义法感慨。夏星公司一期投资3000多万元,从事汉堡包系列产品加工。2007年预计产值2600万元,全部生产线将于2008年运行,届时产值将达一个亿。从去年5月份破土动工到现在,夏义法回乡创业之路上一路绿灯。夏义法是舒城县回乡创业者的突出代表。舒城县常年在外务工25万人左右,不少外出务工人员挣了票子、活了脑子、有了路子,他们积极响应舒城县委、县政府“双向创业”号召,带着资金、技术、市场营销和管理经验,陆续回到家乡投资创业,单向输出的“民工潮”正逐渐转向双向互动的“创业潮”。
回乡创业热潮涌。舒城县外出务工者中已有近6000人回乡创业,回乡人员创办各类企业近200家。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带动了全民创业,更新了思想观念,提升了产业层次,扩大了对外交流。回乡创业已成为该县招商引资的重点,全民创业的热点主要表现在:增强了工业经济实力。截止2006年,回乡人员共完成总投资3.3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6.78亿元,利税6500万元。其中:创办工业企业97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在食品、服装、建材等主要工业行业,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都已发展成为行业骨干,如:服装生产行业,在北京创业人士朱运生回乡创办的浩缘朋制衣有限公司,年产值1.1亿元。食品加工行业,在天津创业人士王孝政回乡创办的大海淀粉有限公司,属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年生产薯类淀粉能力达6万吨,产值2.4亿元,带动农户3万户。建工行业,在浙江创业人士沈虎回乡创办的跨宇钢结构网架工程有限公司,拥有国内一流的钢结构专业生产线,年加工及安装生产量超过5万吨。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回乡人员大多发展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用的劳动力大部分来自乡村,目前,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吸纳县内就业人员6600多名。仅浩缘朋一家企业用工就达1100人,产生了“回乡一人,致富一方”的倍增效应。
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农副产品加工行业,围绕主导产品的生产加工,已形成了以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为龙头,以一家一户原料种植为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延伸拉长了产业链条,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降低了一家一户生产的市场风险。如大海淀粉有限公司根据薯类淀粉加工的需求,与周边地区签订合同种植基地24000亩,免费提供优质良种,通过县农科所统一育苗后发放给群众,再按照保护价统一收购产品。 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回乡创业者不仅带回了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和市场,而且将发达地区的新思想、新观念带回了家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精神财富。
引导创业做法多。舒城县积极制定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打造平台,引导鼓励在外创业者回乡创业,实现双向发展。在具体工作中,着重在“引”字上下功夫。
一是通过组建机构 “引”。该县从2004年起,先后在上海、苏州、杭州、昆山等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城市,组建了4个“舒城在外创业者协会”,民主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理事和秘书长,成立了协会党总支,发展在外创业先进分子入党,发挥战斗堡垒和模范带头作用,“舒城在外创业者协会”的成功组建,为舒城籍在外务工经商的创业者搭建了服务平台,也为家乡在外创业人士的联系和沟通架起了“桥梁”。协会把为创业者的发展、为会员维权服务和为家乡招商引资作为主要工作开展,取得了实效。
从2005年起,为扩大招商引资,实行亲情招商,舒城县依托在外创业者协会,在深圳、苏州、北京、合肥等地区建立13个专门招商联络处。
二是通过优惠政策“引”。树立“县外资金都是外资、回舒城投资都是外商”的理念,回乡创业享受舒城县里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
三是通过打造平台“引”。为了给回乡创业人员提供一个优良的发展平台和环境,舒城县加大对县经济开发区、杭埠工业区、城东羽绒加工区的投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舒城县经济开发区被确定为全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基地,入园企业49家,杭埠工业园入园企业30家,城东羽绒加工区入园企业20多家。
四是通过融资服务“引”。为架起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桥梁,为中小企业及回乡创业者提供融资担保,解决其融资困难,2001年舒城县由县科技局牵头组建了县金信科技担保公司。公司年融资担保能力近5亿元。公司已累计为回乡创业人员和初创型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9135万元。为缓解中小企业短期融资难的矛盾,舒城县政府和金信担保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金桥”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周转服务。基金总额2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