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这份白皮书,台湾中小企业的平均存活时间仅十三年来看,创业菁英虽然能活得较长。不过,与基业长青的距离仍十分遥远。
换言之,青创楷模后来的发展,出现三种轨迹:其一,持续成功者,这是极少数;第二种则是,得奖后不进则退者(但因数据取得、比较基准问题,本文不做讨论);第三种则是,得奖后爆发财务危机者,此一比例高达1/4,本文将针对此一类型进行探讨。
昔日英雄难敌劣势转型失败、大头病为两大主因
当听到历届青创楷模中,竟然有1/4后来发生财务危机时,前财政部长颜庆章的第一个反应是震惊与意外,他直呼不可思议,在仔细看了名单后,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全浮上了他的脑海,都是当年有头有脸的大人物。颜庆章语重心长的道出,「都是扩充太快和大头病害死了他们。」
青创楷模尚且如此,更何况更多数未能得奖的中小企业主。台大EMBA副教授黄崇兴指出,一个产业的生命周期约20年,就会面临市场萎缩,或有劳力成本更低的其它国家兴起等大环境改变因素,这期间内,没能转型或升级者,将随着产业走入夕阳而陆续出局。但是转型难度很高,做不到的创业家,极可能在寻求转型的五年内即阵亡。
这是一场:你不转型会萎缩,你转型不成功会出局的商场殊死战。
黄崇兴提到的产业二十年光景,呼应了上述统计,出事的青创楷模其企业生命平均过不了二十年。他们都属于,转型不成功后出局的类型。
“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处长赖杉桂指出,企业的生命周期就像季节循环的春、夏、秋、冬一样。春天是新创期,夏天是成长期,秋天是转型期,冬天是释放期,也是衰退期。许多企业过不了秋天,就走向衰败。
他观察发现,青创楷模的得奖之际往往是初夏,因此得奖后仍能享有一段美好时光,然而,当大环境出现改变时,秋天来临,此时未能转型者,就得进入衰退期。
一群杰出的创业楷模看见了落叶,意识到秋天即将到来,且选择的转型之路似也无误,为何多数楷模仍难敌大环境的冲击?
颜庆章谈到的大头病,是一大关键。
本站注:由于地域的原因,本站把某些政治和民国时间及数字等词语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大陆的习惯和要求。
叶垂景过度转投资,招致大亏林纯精追逐社会地位,卷入法律纠纷
拥有第一次成功后,掌声接踵而至,不少青创楷模就迷失于个人的英雄主义中,认为自己什么都行,因此积极进行转投资。“经济部”次长施颜祥表示,往往,这个念头就是企业开始衰败的起点。
施颜祥说了一个笑话,某军法官出身空军机校,曾经修过飞机,有一天,另一个军法官的电风扇坏了,就问他「你会修螺旋桨,那会不会修电风扇?」令这位机师军法官哭笑不得。
当选第十八届青创楷模的铼德科技执行长叶垂景,得奖后的来年公司上市、第四年成为全球龙头。上市才三年,市值已从19亿元扩增到1300亿元。来年,被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评为「全球三百家值得投资的小而美企业」之一。故事进行到此,完全符合青创楷模的第一部曲模式。
来自全球的荣耀,让当时才42岁的叶垂景,信口开出五张大支票:在二○○五年时,铼德将训练出一百位总经理、经营绩效台湾前十大、员工都有自己的房子、成为光盘片规格制定者、以及集团营收一千亿元。
他因此积极转投资事业,从网络、光通讯到显示器事业无所不包,总计达一百五十家公司,对比台湾第一大创投普讯,毫不逊色。过度乱投资的代价是,这六年铼德转投资累计亏损达六十亿元,导致铼德股价从最高点时的355元,如乘坐云霄飞车般跌落到只剩下不到十元。
创业家都有野心,然而,一旦能力与野心失衡,就是翻车之际。
另一种大头病,是陷入追逐社会地位的大头病。第十一届青创楷模逸园食品董事长林纯精就是一例。他以一介农家之子、四百元创业起家,快速成功让林纯精累积了知名度,却也迷失了。
他开始积极争取社会团体领袖,并且扛着民进党主席游锡表弟名号,毛遂自荐陪同“总统”到中南美洲参访。不只如此,他还涉入政治,争取国民党的省议员提名失利。
后来,他与前台北市议员陈政忠介入高雄企银经营权争夺,未经董事会同意即砸下庞大资金买进高企股票,后来以亏损一亿多元收场。此事因此引发林纯精被控侵占公司三亿四千多万元,被台湾高等法院判刑一年两个月。
长期研究创业议题的黄崇兴指出,「创业成功,与经营事业成功,是两码子事!」青创楷模的受奖对象,是创业成功者,他们因着冒险进取的精神,又比别人早一步看到市场商机,乘势而起。
创业成功,只是生意人格局要缔造二次成功,须升级为企业家
然而,这种形式的成功,只停留在商人的阶段。「他们,还只是在做买卖(trading),逐水草而居,没有核心能耐」。
黄崇兴分析,做买卖,与经营一家企业,截然不同。要称得上企业,必须有「文化」与「管理制度」。所谓的文化,包括组织愿景、核心目标等;而管理制度则包括有效的内控、人员培训与轮调机制等。
黄崇兴说,当初的青创楷模,唯有从生意人层次升级为企业家层次,才能创造第二次成功。他进一步比喻两者的差别,「创业成功,相对容易,因为他设定的目标很简单,就只是要追到女朋友、结婚、生子而已。但生完小孩后,后面的苦日子才要开始,要经营一个圆满的家庭,所需要的能力与心态,都跟第一个阶段不同」。
创业家必须改变心态,并长出新的能力,才能顺利转型。
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长温肇东也表示,创业家要转型为企业家,过去的人治管理就必须转变为制度管理,而前提是创业家必须懂得网罗人才,并授权。
但台湾中小企业的组成核心多半为血亲与姻亲关系,外来人才在组织中不易获得信任。即使肯向外延揽,创业家若无法提供发展的远景,也无法留住优秀的人才。
人才,成了中小企业无法创造第二次成功的天险。黄崇兴说,「在台湾有小格局,谁不会?但要走出台湾,闯出大局面,就不是那么回事」。
从实际案例与学术研究都显示,创业家能否在缔造第一次成功后(甚至更早),逐步形塑公司文化、建立管理制度,并广纳外部人才,是第二次成功的关键指标。若没有在此阶段扎马步,那么乘势而起,因势而落,将是宿命。
事实上,第六届青创楷模的11人中,除了戴胜通、吴思锺两人出现财务危机外,更有三位因公司经营不善惨遭除名,将近一半的淘汰比例,让人触目惊心。再往前看一届,第五届青创楷模的12人中,更只剩三位还能继续力撑不败。
再三个月,第二十九届青创楷模又将出炉。然而要如何逃过「致命的四分之一」宿命?这张二十三年前的老照片,已经胜过千言万语。
如同一句俗谚所说:「失败比成功更有魅力」,人们唯有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才是缔造第二次成功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