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伴随着民营经济的成长,对于民营企业的争议也时常出现。近来,有关民营企业“原罪”的争论再次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应该怎样认识民营企业的作用,民营企业的发展对中国究竟有哪些影响?为此从今天起,本报将刊发一组系列时评:“五论民营企业”。特邀请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所长王德禄从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社会责任、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以及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产业主导权等五个方面阐释对于民营企业的认识。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民营企业、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长,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有力支柱。不容否认,民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先锋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主力军,改革和创业始终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一个社会的活力,主要表征为它的创业活动;中国今天的成就是与民营企业的大量创业活动密切相关。
民营企业:三代创业者
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大致可以分成三代:第一代是“万元户”企业家,包括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个体工商企业、1985年左右科技体制改革中产生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的民营科技企业家;第二代,是以1992年市场经济破冰为标志的“知识分子下海”;第三代,是90年代末2000年初开始的互联网创业和留学生创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民营企业。第一代企业家中大多数人的发家史从人民币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开始,从事的大多是与民生紧密相关的非垄断行业。像温州地区的纽扣、编织袋、低压电器制造,江苏的电风扇、电熨斗、服装鞋帽,以及遍及大江南北的餐饮服务、农产品贩运等等。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最大贡献是彻底改变了我国长达几十年的生活日用品紧缺状态,同时自己也成为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第二代民营企业家不仅在我国办公自动化领域提供了替代进口的优质产品,而且成为家庭耐用消费品生产的主力军,其最大贡献是启动了我国“知识创造财富”的进程。第三代民营企业家携带着与发达国家同步开发的原始创新技术回国创业,国际风险资本相随而至,他们要么被国际高技术大公司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要么成为其战略伙伴。他们最突出的贡献是高起点地将本土企业纳入全球产业链之中,成为新经济中的重要组成。
民营企业:
以创业致富,促社会流动
三代民营企业家靠创业发展、靠竞争致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更重要的是今天,人们投身创业、参与竞争的机会是均等的。随着对“榜样”行为的学习、模仿和大众化地传播,中国几十年来已经凝固了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人们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较多的财富拥有者已经没有了制度障碍;反之,财富拥有者也可能由于决策失误遭遇破产而重新回到简单劳动者的行列。社会结构变得具有了流动性,而这种社会流动反映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内在的发展冲动,反映了整个国民走向富足尚有足够的上升空间。
一个有意义的参照系是俄罗斯的民营企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的民营企业更良性、更健康,也更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条件。
中俄两国的民营经济都是得益于本国的改革开放和转型经济的发展。由于中俄两国改革有很大差异,在起点、路径选择上有不可比的因素,特别是由于两国的转型经济选择的道路不同,民营企业的发展路径也不一样。中国改革是以“小康”为起点的,中国民营企业不仅开启了摆脱贫困的路向,而且起到了稳定社会、藏富于民的积极作用。
民营企业:
不仅创造财富,而且改革制度
从历史上看,任何社会,如果创造财富的人能够享有财富,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不断地积极创造财富;如果创造并享有财富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就会实现国民的整体富足、社会的安全、稳定。中国的改革开放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经济改革开始,到城市经济中的商品价格改革、产品市场改革、要素市场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等,民营企业无一不是走在改革实践的前列。20年来,尽管有些成为“铺路石”,但民营企业家们依然前赴后继。到今天,他们不仅创造了占GDP50%以上的份额,而且推动创建了走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机制。相对于有形财富的创造,创新的体制会更加长久地造福于中国社会。同创造财富一样,这也是民营企业的历史使命。
今天,如果有谁还质疑民营企业存在的价值,质疑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质疑民营企业对于我国跻身于世界之林发展道路的作用,那么就需要反省一下自身:是否真正了解了中国民众求富愿望与需求,是否真正看清了中国民众求富之道路,是否真正尊重了中国民众求富之选择,自己是否真正代表了民本与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