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大学生就业
大学,神圣的“象牙塔”;大学生,自豪的“天之骄子”。曾经,跨入大学的门槛则意味着端着了“铁饭碗”,将来的职业生涯也初步定型;如今,“大学毕业则意味着失业”,大批毕业生揣着一纸文凭涌入茫茫的求职人群,穿梭于各个招聘现场,只为谋得一分差事。于是,一些有着“先见之明”的在校大学生则选择了另一道路---自己创业,希望因此而避开“找工作”的烦恼与压力,并且能够在职业规划上早点起步,为以后事业上的成功铺平垫脚石。那么,花下自己大好的青春学习时光去创业,到底划不划算?这首当其冲应考虑的是我们上大学的初衷与目的。
大学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培养个人素养与思维方式的圣地。相比高中紧张的“应试”生活,大学则是个自由的国度。在一些同学惶惶然不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时,一些人则看到了当今我国高等教育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他们于是选择了另一条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即自己创业,既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又富了荷包。自然,他们也就拥有了一个与普通大学生不同的社交圈,关注的也不仅仅再是书本与课堂,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商业上的应酬、交际与事业上的运作。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觉得书本知识学着没用,陈旧过时,跟不上时代发展。最现实的是,这些知识在找工作时无用武之地,因为毕业生面临的一大尴尬处境便是专业不对口。而事实上,把大学看作纯粹是“学书本知识”是不科学的。有一句通俗的话说:“大学大学,年纪大了,大家一起来学。”大学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更注重的是个人能力与兴趣潜能的挖掘,是为高等知识分子如何走向社会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疏导与过渡之地。如果忽略了这一大家共同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环节,很多同学是不是会感到“拾了芝麻,而丢了西瓜”呢?
明确了大学高等教育意义所在之后,我们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分析一下过早地开始创业是否是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在发达国家,中学就开设了“职业指导”这门课程,专门激发同学们在各方面的兴趣潜能,让他们明白自己今后适合从事什么行业,为将来的职业规划作好准备。而国内,中学教育在这一块则是空白,只有大学留给同学们做职业规划,为未来设计蓝图。如果把这宝贵的四年用来创业,是不是种资源浪费,符不符合现在人才配置最优原则呢?尽管有同学坦言“在创业中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我越来越看到自己日后胜利的曙光”,我们也很能理解肩膀还尚且稚嫩的同学们在经历创业的困难与艰苦后得到回报后的喜悦,但我们也需直面的事实是:用学习时光换取的小“幸福”到底会不会长久?
也许有人会说:比尔`盖茨不也是中途辍学而成为世界首富吗?的确,盖茨是成功了,而且,还有很多大学创业成功的典型。褪去大学创业的外衣,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们中的成功者都是自身有着过硬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后盾的。盖茨如果缺少数学方面的惊人天赋,他在软件开发上的路途就要坎坷得多了。如果我们创业是觉得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那么我们也应该考虑我们的“后备资源”是否充足,因为我们用来潜心学习的时间少之有少。在当今知识涵盖量越来越大,信息量日趋扩增的形势下,未来对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也许,高等教育的桎梏的解开还尚需一段时间,但在社会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却日益明朗的形势下,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考虑把大学时光花来用知识武装头脑,再慢慢考虑充实腰包?毕竟,“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