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少数民族大年
中国是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有一首歌唱得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56个民族过年的习俗大大的不同哟。在春节习俗大观园里,你不仅可领略,还能亲身参与,体验少数民族如万花筒般绚丽的春节习俗:白族——过年放“高升”。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整棵大竹子“蹦”上天空!呵呵,够精彩吧!
土家族——“问树”在除夕。用纸剪成纸钱贴在果树上,男主人拿一把斧头敲着树干问:“今年你结不结果?”躲在树后的人应声回答:“结果。”主人又问:“结的果壮不壮实?”“壮实。”在得到满意答复后,男主人才愉快回家。
藏族——戴着面具迎新年。藏族人民会穿上艳丽的民族服装,戴着各种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男孩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哈尼族——荡秋千。那里的秋千高十几米,堪与城市里的大楼比高。哈尼族男女老少穿着自己压箱子底的漂亮衣服去荡秋千,热闹非凡。
景颇族——打靶。姑娘们是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竿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傣族——掷糠包。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彝族——跳虎。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在春节习俗大观园中,大饱眼福的同时,你还可尽情欣赏少数民族的歌声,悠长的《青藏高原》、甜美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把你带往天高云淡的西部。各少数民族的节日美食也引诱人大快朵颐,春节习俗大观园可设立少数民族美食自助餐厅,游客吃完哈尼族的糯米粑粑,又尝蒙古族的手抓羊肉,再品藏族的青稞酒、酥油茶……春节习俗大观园里,还应该有条少数民族手工艺品街:西藏的铜碗、银手镯、绿松石项链,新疆的羊毛围巾、小皮背心,壮族的手绣荷包等,会让都市人和老外爱不释手,布置在家中,平添一份风情。
请洋风俗跑龙套
春节习俗大观园还可以洋为中用,引进国外的一些健康风俗,满足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态。北京朝阳公园曾经举办过国际风情节,不仅给传统的春节文化注入了一种新的理念,而且创造了一个“金猪”消费奇迹:一个商户通过制作德国烤乳猪,将一头百来斤、价值300元左右的猪卖到了一万多元。
春节习俗大观园引进洋风俗,要善于推陈出新,切莫照搬圣诞节“菜单”,而是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如办个童话节,将一部分区域布置成童话世界,出租特色服装,游客凭爱好租赁,有的化妆为白雪公主,有的扮成七个小矮人,有的是美人鱼,有的又装成巫婆,出没童话世界。那份新奇和惊喜,会弥漫整个心田。
对孩子们来说,成为动漫世界的英雄会让他们惊喜若狂。那就让他们穿上阿童木的服装,做一回樱桃小丸子,美美地做一回剧中人吧。估计,动漫角色会“僧多粥少”,孩子们排着长队也要过足瘾,其带动的消费可以想见:巧克力、咖啡、各类小点心等美食,玩具,服装,还有动漫影碟和游戏。
春节习俗大观园,让游客看到眼发酸,笑到肚痛,吃到腹胀,脑筋转到转不动,大观园里的消费,会是如何的红火?
拉动春节习俗消费小贴士:春节大观园要聚集人气,园址选择不应偏僻,可借鉴“嘉年华”经验,选择交通方便、人流量大的闹市区。
春节大观园要聚集人气,还要噱头不断,制造“且听下回分解”的悬念:初一初二是历代春节习俗大观园,初三初四变脸成少数民族春节习俗游,初五初六又变成了国外风情习俗游。让观众天天有新看头,吸引回头客。
春节习俗大观园要聚集人气,还要变参观为参与,活动内容设计要以互动式的“体验”为特色,通过让老年人重温热闹,让年轻人体验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