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家庭创业”正渐行渐热。自9月底,南京市鼓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南京电视台搞了一次下岗人员“家庭创业”才艺展示后,10月18日,玄武区也在鼓楼广场举办了大型“家庭创业”项目推介会,加之南京市总工会、劳动部门开办出“周日创业超市”,这一就业模式发展进入加速期。
创办一份自己的事业,是每一个人的理想。但实践起来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尤其对于下岗失业、“4045”人员来讲,“创业”更是困难。这些人是如何闯出一番新天地的?
鼓楼区是南京“家庭创业”搞得最火的地方。该区647个“家庭公司”经过市场滚打,已变成正规的个体、私营企业,创业者们自己有了一番成就的同时,还带动着近1万人就业。眼下,这个被创业者们敬称为“孵化器”的“创业者成功之家”中又一批家庭创业者在“孵化”。
创业需要有资金、勇气,更需要有环境。鼓楼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付竹如的说法破解了奥秘:每一个企业的成功都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经验不可“克隆”,但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以培训。这就是对拟创业者全力倾心的市场意识、规避风险、营销技巧等技能的培训、帮扶。一句话,助资金,助信心,还倾心助闯荡市场的技能。
目前该区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有6000多,还有不少提前下岗的“4045”。过去是政府买岗解决就业,2003年区政府拿出1000多万元,买下社区保安、保洁等1600多个岗位安排人们就业。然而,解决的也仅仅是个“动态就业”,有些人干上一个星期,就又自动下岗。2003年起,采取“两条腿走路”: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政府买岗让其就业;一些有技能、有知识的,政府采用税收减免的方式,鼓励他们去创办自己的事业———自己掏个1 2万元,政府贴息贷款2万元,助其成立个“家庭公司”。
在鼓楼区,我们“零距离”看到这个家庭创业的“孵化器”。这是一栋1400平方米的大楼,为帮助指导下岗失业人员创业,如今这里已成为融培训、指导、服务和新办企业为一体的“共同体”。所谓培训、指导、服务,并不仅仅是帮下岗失业者做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而是帮家庭创业者“全副武装”:按照这些人少资金没技能的特点,他们选择了80个经过论证的项目,按各人的情况帮其选择创业项目;帮助落实项目贷款,培训技能;还请专家帮助搞市场调研,联系未来产品的市场。国际劳动组织“创办你的企业”的德国专家也常来讲课。
考虑到这些人经不起市场波折,为防止“弱小体”刚进入市场就被呛死,这里还网罗了曾经在市场上“败走麦城”的小经理、小厂长作为辅导老师;对新办企业都让其在中心“蹲”一程,在“暖箱”中过渡一下,并免其3 6个月的房租。半年后,让其“单飞”。用他们的话说,是采用社会各方的力量,让这些困难人群抓住别人的“尾巴”飞上天。
这里“孵化”出一个个“财富故事”。吴波,一个身高只有1.5米的小姑娘,由于个头矮,多次在就业市场碰壁。在职业中心的帮扶下,在这个“孵化器”中“孵化”后,开办了个纸花作坊,如今生产的各种纸花不仅销到南京的各大小宾馆、机关学校,还销到青岛、马鞍山,年营业额10万多元。自己成就事业的同时,还带动着近百人就业。她原先的徒弟在经过市场练摊后,开办起“十字绣家庭作坊”,已经超过她的老师,一幅作品卖到上千元,并在外地搞起了3 4家连锁店。至于“小饭桌”、“小针织”、“小玩具”、“小雕塑”等一类的家庭公司同样生机勃勃。
据了解,南京每个区都有个“创业者孵化器”,也都在“孵化”着家庭创业者,失败者仅有两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