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媒介板块再一次出现悄然漂移。
一方面我们看到,随着央视广告招标的完美落幕见证了“旧大陆”板块的根基依然雄厚,但另一方面我们更看到,一个又一个企业大腕广告主正在纷纷走进许多省级卫视,“新大陆”的力量昂然屹立。
当新老大陆不经意间碰触在一起时,一个现象不容回避:为什么一时间有如此多的企业开始集中大部分广告预算,甚至过亿资金,集中在某个频道,通过策略性集中投放,甚至全年打通,激活营销各个环节。
有人说是一种本土企业跟风的烧钱行为,有人说这是缺乏市场研究的盲目举动,有人说这是一种媒介投放方式的重要改变,有人说这是以央视为代表的旧媒体的衰退象征,有人说这是部分卫视崛起的必然结果。但所有这一切都是用现象来解释现象,无法告诉大家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们从来都认为,存在背后是合理,结果背后有原因。当我们深入探寻下去会发现,中国当代营销环境已经出现了深刻变革,以青年为代表的核心顾客群体已经成为本土企业品牌突围的关键力量,围绕时尚品牌的建构,诸多新兴企业/品牌的媒介战略选择已经出现了重大改变。
这是一个本土新兴品牌与媒介战略转型的重要时刻。
消费升级与本土品牌的战略突围
进入21世纪,随着中产阶层的大量涌现,充分竞争的买方市场的形成,以及纵横交错的小众化市场的出现,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的丰饶经济时代,中国营销环境已然出现重大变革。
经济新时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只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就基本上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进入到过剩经济时代。进入21世纪以来,即使遭遇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势头依然强劲,我国GDP平均增速超过9%,在2009年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物质的极大充沛,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消费意识的转变、消费支出的增长以及消费观念的升级,也正是消费增长助推中国各产业的蓬勃发展。
消费新升级:按照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预计中国将会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三大消费市场,2015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消费群体外延扩大,低龄人群成为重要消费主体之一。在中国,广大居民的消费热情被极大施放开来,展开了一场空前的以价值创造为中心消费升级运动。在这场消费升级运动中即包括消费品的结构升级,即满足新需求的新品类出现,比如近年来杯装奶茶、果蔬饮料、音乐手机、男士护肤品市场获得的空前发展;另一种就是消费档次的升级,即产品与服务在价格上的提升,尤其是在护肤品、牙膏、洗发水等品类都打破了原来品类/品牌的价格带成功向新价格带跃迁。
传播新环境:市场消费人群在细分,通路在细分,媒体也在细分。在电视媒介上除了中央台外,以湖南台、浙江台、江苏台、安徽台、东方台为代表的各地卫视台也纷纷成长起来,传统方式外,互联网与分众传媒的成功引发无数相关分众媒体的出笼。以小众为特性,以新兴中产阶层与青年为中心的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一个完全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体体验与感受的营销与传播环境逐渐形成。
所有这一切告诉我们,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消费观念进一步强化,整个社会进入消费升级时代。未来中国市场的增长将主要来自品类的创新与升级、而非过去的简单模仿。在消费升级过程中,成功产品的特性是“新”,新产品的优越性越多越明显,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程度越高,也就越能激发中国消费者的求新热情,越能吸引消费者购买,从而使他们成为新产品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新兴品牌必须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与满足特殊需求,提高品类渗透率、满足顾客更高的心理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值。
在这种环境下本土企业深知,要想突围而出就必须把握新时代下的市场商机,走营销创新之路。有人批评一些中国企业没有战略,成功不过是机会主义的成功而已。但我们更记得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曾说:成功不是因为解决了问题,而是因为抓住了机会。在成熟市场与成熟品类的机遇是企业运用庞大的资源创造出来的,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源,这种通过资源消耗获得的机遇恐怕非中国新兴企业所能为。
中国企业的资源普遍太有限,只有机会才能把有限的资源放大。环顾海内,今天中国几乎所有白手起家的企业都是拜机会所赐。此轮消费升级的“机会之窗”更意味着超额利润,而中国企业正需要超额利润实现快速积累。面对中国营销环境出现的重大变革,具有先天的敏锐商机嗅觉的本土企业深知,产业与消费升级的机会可以使领先者的规模优势变成“规模包袱”,从而使后发者获得“先发优势”。新型商业的机会可以使后发者获得与先发者同步的机会,新突破可以抢占先机。
本土企业的“潮流”品牌策略
“后发展效应”是指通过对成熟经验或技术的模仿而获得的增长,国内市场与本土企业正是通过对成熟市场与成熟企业的产品模仿、技术模仿、营销模仿而获得迅猛增长。具体来说,中国大多数企业在改革开发以来销量的增长有三大主要来源:第一,通过产品模仿与价格竞争抢夺失败者的市场份额;第二,通过市场重心下沉深度发掘下级市场需求;第三,中国经济整体推动下的消费者需求自然增长。
进入21世纪后我们发现,本土企业实现上述三大增长源泉的增长空间已经高度压缩。在逐渐走向产业集中的行业,各种产品与主要品类的开发已经完成,在大众市场的竞争已经难以为增长做出贡献。同时,随着多年的市场耕耘,市场重心已经高度下沉,通路实现了扁平化,通过通路下移实现增长也已经极其困难,每次市场重心下沉就为企业带来连续三年20%以上增长的好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在新的营销环境下如果我们再无法实现简单的产品突围、价格突围、渠道突围,那么对于那些后来的新兴本土企业而言,新的突围机会到底在哪里?
通过对全球品牌兴起的过程研究我们会发现,在市场经济进入丰饶时代,消费开始快速升级过程中,以三星、苹果、星巴克、索爱、耐克、可口可乐为代表的成功品牌迅速崛起的背后反映的是“新新人类时尚消费文化”极速扩展的历史现象。正是依托于新新人类张扬个性、背逆传统、追求自我、追随时尚的文化特征,这些品牌成功地建立起以“新新人类时尚消费文化”为内核的品牌内涵,形成了“时尚、快乐、青春”的品牌个性。可以说树立新潮时尚品牌策略也许正是新兴本土企业实现突围的关键所在。
而在消费快速升级中的中国,公众追求新潮时尚的意愿更为强烈,消费者追求新潮是因为害怕落伍,害怕与时代脱节。同时另一方面由于自我新潮时尚带来的满足感较强,但时尚消费参与度还较低,目前中国的时尚消费主要定位在“追求向往阶段”,也就是“潮流品牌”阶段。中国消费者追求潮流的高愿望会导致他们对于时尚资讯、时尚概念和时尚风格的辨别力减弱,简单说就是为时尚而时尚,为潮流而潮流。这对许多正在期待突围转型的本土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契机,只要品牌满足消费者这种“求新”需求,不仅可以创造丰厚利润,更可以创造极大市场。
对于选择潮流品牌策略的新兴品牌而言:一方面企业在营销中注入新潮的时尚元素,以及在产品创新中融入新潮时尚概念,能较容易地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另一个方面,企业在品牌元素中,需要随时把消费者的需求融入,在中国市场,一成不变只能让企业与消费者产生距离,因为他们渴望在自己的生活中享受更多的新潮时尚元素,这样会让他们觉得物超所值;第三个方面,中国消费者由于对时尚缺乏深层的理解和认知,因此在营销中通过传播对消费者进行辅导,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对新的产品概念进行引导,很快他们就会接受。
近年来之所以有众多本土的休闲服装、运动鞋、MP3、音乐手机、休闲食品、化妆品等时尚消费品纷纷崛起莫不由此而来。对于许多本土企业而言这一轮的营销突围意味品牌在营销过程中更加强调时尚、情感、体验三类营销元素的有机联结与互动,通过感性营销努力营造同目标消费群体良性的互动关系,建立牢固的消费者忠诚。事实上这一轮的营销转变,企业将品牌时尚潮流的感性价值放在了首位,意味着中国将第一次产生如此众多的时尚消费品牌。
青年:新时代下的战略传播目标
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
这个看似简单的判断,得来却不容易。因为对谁说话成为传播中第一个,也是第一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消费品市场最核心的顾客群体是35-45岁的家庭妇女,她们通过购买行为改变了品牌生态,她们通过遥控器改变了传播环境,正是她们决定了过往消费品市场的基本走向。然而时过境迁,今天,青年作为一个消费群体,在整个消费市场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对消费市场的发展、变化开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青年已经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青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群体。这不仅因为青年人数众多,而且更由于青年的消费需求广泛,内容丰富。国际上统计数字表明,青年约占总人口的1/5。目前,我国青年人数近3亿,约占总人口的1/4。这说明,青年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消费群体。
青年已经拥有较强的独立购买能力; 与过往不同,今天的青年人已成为独立的购买行为决策者,具备了独立购物的能力,开始了自主性消费。在家庭消费中,青年的消费选择和决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家长们往往与他们商量,然后再作出购买决策。参加工作后,青年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再加上没有任何经济负担,更为青年进行自主消费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事实上连汽车之类的传统耐用品都已经有“得青年人汽车消费群体者,得天下”的结论,更无论其他消费品类青年的重要影响。
青年对其他消费群体产生极大的影响力;青年人的消费观念、消费倾向对其他消费群体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一种新颖、时髦的产品面世,青年往往是捷足先登的消费者。由青年人的消费开始,然后渐次影响其它消费群体。加之青年在家庭中影响力扩大,青年逐步成为家庭消费的“第二代主人”。随着青年人结婚生子,担当父母的角色,他们又成为家庭消费的“第三代媒介人”,其消费观念、购买行为直接影响到下一代。因此,争取一个青年消费者,甚至影响到一群乃至一代消费者。
青年具有时代感和自我意识为品牌创新提供可能; 青年消费者经常表现出这样一种消费心理:大家都没有的自己要有,某些人有的自己必须有,大家都有的自己不想有。这是一种典型的标新立异、争强好胜、表现自我的心理。青年在购买产品时看重产品内外兼修:内在,注重使用体验,强调设计以人为本。外在,产品是个性象征,消费者通过产品可以获得身份认同。对于以创新为使命的品牌而言,青年是最值得争取的用户。
青年消费行为易于冲动,为新品牌的切入提供机会; 由于青年时期的人并未彻底成熟,加上阅历有限,使得个性尚未完全定型。他们内心丰富、热情奔放,冲动性消费明显多于计划性消费。另外,青年消费者的消费兴趣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一会儿喜欢这种商品,一会儿又喜欢另外一种。青年消费的冲动性和情感性为那些刚入市的新产品而言无疑是第一个使用者。
因此青年作为具有战略性的传播目标是因为,作为一个全新的消费世代,尽管他们目前还人数不多,但群体数量正在急剧扩展,并深刻影响其他的人群而成为意见领袖;尽管他们年纪还不大,但由于成长在开放年代,受教育程度高,更加懂得关心健康,追求自我,享受生活,成为最具价值的顾客群体。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谁能抓住青年消费群体,谁就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能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
青年,正是本土新兴品牌传播战略中的“关键的少数”!
新兴潮流媒体:战略性传播平台的选择
时尚也是一个扩散的过程,因此,时尚品牌的重要一环是如何通过传播推波助澜,形成潮流。
媒介选择的要素,首先在于选择能够到达潜在顾客率的媒介;其次是选择交流效果大的媒介;最后就是要选择能用低成本达到预期目标的媒介。在编制媒介计划之前,必须将可能使用的媒介物全部列举出来,然后根据以上三点加以筛选: 考虑媒介物对目标消费者的针对性;考虑媒介物自身的传播特性;考虑媒体物的接触频繁程度和广告成本。
对于新兴品牌的核心顾客而言,青年是追求时尚的第一代人,也是IT、化妆品、服装、休闲食品等时尚产品最主要和最有实力的购买群体。不仅如此他们也是中产阶级的第一代人,他们独立思考、理性消费,他们不再满足于生活的基本需求,更多的是追求品质、品位、时尚、身份、归属感等因素,以找到体现自己身份和地位的产品。对于他们而言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传播平台与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
我们目的很清楚:面对新兴的时尚产品,我们不仅需要解决面向受众简单传播产品信息的问题,更要深度教育消费者、说服消费者使他相信你的产品信息;面对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我们不仅需要解决打动眼下部分小众实现部分销售的问题,更希望影响大众带动大众,进而创造消费潮流;面对时尚产品属性,我们其实不仅需要媒介具有传播属性,更需要借助媒介公信力与品牌特质为产品推广提供支持与背书。因此对于媒体平台而言不仅是能接触到关键的少数,更在于能否通过有效的手段打动他们!
我们必须精确找到与核心目标人群高度匹配的传播平台。大多数的企业已经明白了自己的产品不可能卖给每一个人,即每个产品应该确立自己的目标人群。而产品应针对这些目标人群,传播自己产品的核心卖点,即有针对性的诉求。事实上,时尚产品的目标消费人群青年也有一定的媒介接触习惯。因此产品的传播要通过适当的媒体发布,才能有效地传递给诉求对象。从各类数据中我们会发现以湖南台、浙江台、部分主流网站为代表的青年传播平台已经搭建完成,他们已经呈现出与传统主流媒介完全不同的受众生态,这对新兴的时尚品牌而言将是一个重要的传播契机。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传播平台自身的时尚属性与价值。中国公众对时尚资讯的关注度处于较高水平,对各种形式的时尚资讯关注度都较高,其中对电视时尚节目的关注度最高。很多消费者都将当前流行的娱乐节目比如“超级女声”、“梦想中国”等节目混同为时尚节目,尽管这些节目并不是传播经典时尚资讯的,但如果一个企业的品牌和这类节目建立了关联,则有利于中国公众进行时尚联想。作为时尚营销,需要充分整合时尚传播平台,包括在一些新锐的电视节目中采用植入式营销,或者冠名赞助的方式,比单纯的广告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具说服力。平台自身的时尚与青年属性也将置入品牌内,进而影响更多的受众。
我们必须围绕这一平台进行精心谋划与布局。由于现代媒体也是企业行为,企业与媒体合作就像和经销商合作一样,要协调媒体单位的时间、资源,对广告的发布时间早做打算。不仅如此所谓的媒介策略就是针对广告使用哪些媒介、不同的媒介如何配置、广告发布的时间和频率怎样安排等问题进行事先的安排。因此,媒介策略不应该是广告经背者心中的设想。而应是经过周密推敲和反复权衡的、具体、明确、详细的媒介选择组合计划、发布方式计划及费用预算的明细表。相对于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因此经过精心谋划过的计划必将发挥更大的传播效益。
单一媒体集中投放:本土品牌的不对称传播策略
中国式营销拥有的最大机会是:中国市场是高度“丛林化”的市场,跨国公司“武装到牙齿”的营销体系,只适合于少数与发达国家同质的市场。“丛林化”的市场自然有“丛林化”的营销原则,谁能产生适应“丛林化”的市场环境的营销体系,谁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各类媒体策略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集中的媒体策略(Concentrated Media Mix)和组合的媒体策略(Assorted Media Mix)。其中组合的媒体组合策略是指选择多种媒体到达目标受众。集中的媒体策略是指广告主集中在一种媒体上发布广告。跨国公司在少数竞争要素上的优势有扩大趋势,中国企业需要田忌赛马式的智慧,采取“要素错位”的不对称竞争方式,成功地避开跨国公司的优势竞争要素。在这一过程中本土企业很自然的采取了“不对称传播方式”:用不对称竞争让强大对手的优势消失于无形。
通过多年的国际品牌与媒介代理公司教育,许多业者都认为仅仅通过一种媒体不可能到达所有的目标受众。因此广告主在策划一个广告活动时,常常不只使用单一的广告媒体,而是利用多种媒体,通过主要媒体获得最佳到达率,用较便宜的次要媒体得到重复暴露,运用附加媒体固有价值延伸广告的创作效果。因为大家认为多种媒体的组合可以创造协同效应,即媒体组合的效果会远大于各单个媒体效果相加之和。简而言之,组合的媒介策略是一种比集中的媒介策略更高级、更科学、更现代的传播策略。
然而事实的真相是这样的吗?组合的媒介策略在本土企业的执行中我们会发现:首先媒体组合使用要耗费大量广告费,钱少的企业根本不够花;其次媒体组合运用极为复杂,必须建立在研究分析和计划的基础上,这对本土企业而言将很难的执行。第三,媒介组合将每一个受众一视同仁,无法评估不同受众给企业带来何种不同的影响。就好比如一个青年与一个老年看到广告对周边人群带来的影响可能完全不同。第四,媒介组合由于分散投资,很难对集中投放后媒体给与的各类显性或隐形的战略支持给与准确衡量。因此我们与其将媒介组合策略视为一种科学的媒介投放方式,不如将它视为成熟企业,基于成熟品牌,成熟的市场营销策略下的一种风险控制措施。
对于新兴本土品牌而言,过于复杂的媒介组合策略并不一定适用,适当的集中投放策略将更有助于品牌突围而出。事实证明,在中国广告主在一种媒体中相对于竞争对手占主要地位,将使消费者尤其是青年更加熟悉品牌,激发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忠诚度。在电视媒体上采用集中性策略,更能激发青年消费者对产品或品牌的忠诚度。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媒体的集中投放可以获得更大的折扣与更多样的回报。尤其是在市场上各类产品竞争激烈,众声喧哗、小打小闹广告投放很难见效果的情况下,在特定媒体总量的一定的情况下,集中投放策略使广告投放产生一种挤出效应可以使品牌更加凸显,尤其是促进渠道与代理商对品牌的认知。
中国企业主的心态与智慧,决定了他们必将采取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投放策略,促使了像包括农夫山泉,OPPO手机,香飘飘等在内的诸多品牌拿着天文数字的大笔资金猛砸一个省级卫视,以至于成为2010电视传播新现象。媒介资源的战略性平台的争夺构成了中国企业的营销主战场,本土品牌的媒介平台必然出现战略性迁移。
案例:湖南卫视如何助推本土潮流品牌成功突围
湖南卫视成功的关键在于精准的“青年”目标定位,对核心观众的培育和核心市场的维护,就如同“雪球效应”一般越滚越大。受到青岛啤酒、oppo手机、特步、伊利、蒙牛、仁和等广告大客户的肯定,也成就了其连5年翻10倍的奇迹,2008年广告收入达15亿,单频道创收进入全国三强。
湖南卫视以“青年”为特色的品牌定位:湖南卫视秉持“快乐中国”的核心理念,率先提出打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品牌”,对自身品牌进行了清晰的战略定位。正如其台呼“我们正年轻”和橙红色的台标所表白的那样,湖南卫视以“年轻”为其核心内容主题,全力营造出了一种“快乐中国”的氛围。“年轻”已经成为湖南卫视的品牌,也成为其品牌中所凝集的文化向心力。
湖南卫视以“青年”为特征的核心受众:在全国性的强势卫星频道中,湖南卫视的观众构成最具“年轻、女性”特色。2008 年,在超过7.6 亿的覆盖人口中,湖南卫视全天15-34 岁观众比例为37%,集中度108%,高于所有频道平均水平(所有频道的15-34 岁观众比例为25%,集中度仅为73%)。就在许多电视媒体青年受众逐年流失的现状下, 08 年湖南卫视35 岁以下年轻人群的收视率和份额相比07 年同期都增长了10%左右。至2009 年1 至6 月,湖南卫视35 岁以下的观众收视率已经跃过包括央视所有频道在内的电视频道,位居全国第一,显示湖南卫视年轻品牌地位的提升。
湖南卫视以“青年”为特长的行销平台:事实上,湖南卫视在对“年轻”不断强化的建设里,一边致力于“主流电视品牌”的推广,一边主张为客户搭建超越传统传播意义的行销平台。在品牌关联度上,侧重寻找栏目受众和品牌目标消费者,在节目定位和生活习惯的关联。从而与竞争对手形成区隔和差异,成为中国年轻的“造星”文化发源地;早在2006年,湖南卫视就决定电视剧退出晚间黄金时段,大量的自制栏目和活动取而代之,并确立了“以品牌的平台价值为核心,以策划为先导,以推广为要点,以执行为保障、展开整合营销”的频道整体战略。在具体价格政策上,湖南卫视以收视数据为基本,以品牌和影响力为参考,在确保自身价格极具性价比优势的同时,并通过专业服务让客户体会到“物超所值”。
湖南卫视推动以青年为核心人群的本土品牌兴起;在广告经营中坚守“品牌”导向的策略形成有湖南卫视特色的广告营销之路,努力与合作的品牌达到双赢的效果。蒙牛酸酸乳冠名《超级女声》,产品销量从7 亿激增至25 亿;创维新健康电视联姻《大长今》,坐上了同类产品的头等交椅;美的空调结合《智勇大冲关》,引爆了08年的产品脱销;而借助《丑女无敌》,多芬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增长达到80% 以上,品牌知名度从播前的7% 提升到40%(观众人群占比)。创维通过与《挑战麦克风》第二季的合作,在2009 年3-5 月间,销售增长同比超过80%,其中L C D 以酷开产品为代表,增长超过200%。步步高OPPO音乐手机通过与《快乐女声》、宏宝莱蜜香豆坊《金牌魔术团》的合作,也在品牌影响力和销售上面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结语
山峰的涌起,源自大陆板块的漂移碰撞,大陆板块的漂移碰撞源自地壳内部的力量牵引。
我们不应该只看到部分省级卫视的崛起,与众多重量级本土客户的迁移,更应该关注“造山运动”背后的巨大力量。由于整个中国营销环境出现的重大变革,中国主力消费群体与消费形态将出现历史性迁移。青年是消费品市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低龄化的核心消费群体的生活与消费习惯已经深刻影响中国市场的未来走向。
战术武器是指只具有一般杀伤能力的武器。而这种杀伤能力,只具有有限的杀伤范围,无法对敌具有战略作用的目标实施攻击。战略核武器是用于攻击战略目标的核武器,攻击的主要目标是军事基地、交通枢纽、工业基地和政治、经济、军事中心等。我们认为对单一媒体的集中运用正是本土品牌基于打造战略武器的直觉构想。在这一过程中,以创新时尚为品牌特征,以青年为战略目标用户,以强势省级卫视与时尚媒体为战略平台,以单一媒体集中投放为战略武器,的中国新兴品牌突围的整体策略已经基本形成。
在这一决策过程中本土企业家的身影悄然闪现。中国企业之所以能够比跨国公司更快地抓住中国市场的机会,主要在于老板更容易产生机会思维,职业经理人更倾向于回避风险。因为机会往往与风险并存。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最高负责人通常是职业经理人,他们远不如中国的老板们对机会那么敏感。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正是由于这样一些非理性决策因素的存在,这些品牌的崛起还存在诸多隐患。
——许多品牌是由于竞争缘故被迫应战,目前还处于跟风状态,缺乏持续的公司战略与后续资源的支持;
——许多品牌为年轻而年轻,品牌内涵极为单薄,长期发展将缺乏内涵支撑,极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一时流行商品;
——许多品牌目前还二三级市场为主,对一线城市的主流时尚人群缺乏吸引力;
——许多品牌的产品价格偏低、产品线极为单薄,产品的设计与分布还远不合理;
——许多品牌的主动分销能力不够,还停留在大流通局面,对现代渠道关注不够;
——许多品牌内部缺乏持续的研究开发以及质量控制体系,产品的后续推出有很大问题;
——许多品牌在短期内快速做大,企业缺乏系统管理经验与人力资源系统,决策的风险日益加大。
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需要说,正是这样一批本土企业打开中国制造的“品牌之门”,他们的努力必将在中国的营销史上留下一笔。在此刻回顾百年前梁任公发出感叹:“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今天的我们对此一定更加深以为然。
2010年,近观本土品牌与强势卫视的崛起,远望中国市场的无限前程,我们可以已经可以慨然作答:
得青年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