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务院侨办的最新统计,目前已有2万多名“海归”回国创业,“海归”企业年产值已达数百亿元人民币。而北京、上海等地更是成为“海归”的创业热土,以上海为例,去年平均每天就有1家“海归”企业诞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document.write();ad_dst = ad_dst+1; 海归”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正如UT斯达康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吴鹰所说:“如果你后悔十年前没回国创业的话,现在就回来,以免十年后再后悔。”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创业是高风险领域,尽管国家对“海归”创业有诸多的政策扶持,“海归”企业同样也要在市场的风口浪尖中搏击,同样也会有不谙“水性”的“海归”翻船。那么,“海归”回国创业该如何稳步发展?
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罗楹:
创业需要稳扎稳打
在张江“药谷”,留美博士罗楹一手创办了上海睿星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并使其成为人类基因组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发领域的“先锋队”。回国以前,罗楹曾在美国好几家生物医药高科技企业担任资深研究员、高级科研主管等职务,在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颇有建树。2001年,罗楹回国创办“上海睿星”,他虽是一名经验丰富的科研专家,但在创办企业上面却是“白纸”一张,最大的难题是如何实现成功转型。
特别是“上海睿星”这样的高科技企业,科研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但从基因组研究到新药开发,中间有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而且,从事此方面的研发需要巨大的投入,“上海睿星”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必须在大投入的同时不断创造出利润,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为解决这一难题,罗楹和创业伙伴一起制定了循序渐进的发展方案:短期目标是面向国内外科研机构、医院以及生物医药企业,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和服务,保证企业能实现短期收入,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长期目标是集中企业内外部的科研力量,着力打造一个从基因研究到新药开发的大平台,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经过了最初的摸索阶段,今年“上海睿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药开发平台已初具规模,不断有新药产品“出炉”,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对于目前的成功,罗楹简单地归纳为“稳扎稳打,步步延伸”,他谈道,高科技行业是高利润行业,同样也是高风险行业,先要生存,然后才能谈发展,才能做大作强,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
创业需要融入社会
6年前,常兆华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科学家,带着在微创伤医疗器械领域积累了10多年的科研经验,从美国回到家乡上海,在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如今,常兆华仍是一位科学家,但他同时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他创办的微创医疗器械 (上海)有限公司已成为上海“海归”企业里的明星,拥有8300平方米的厂房,资产达到1.5亿元人民币。
常兆华告诉记者,这些年来,“微创”也曾经历过各种危机,特别是创业初期,由于与老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甚至还引发了经济纠纷,“微创”曾一度陷入困境。在这生死关头,浦东新区区委、新区科技局、财政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合作伙伴———张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也果断地增资扩股,帮助“微创”度过了一道又一道的难关,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
对此,常兆华感慨万分:“‘海归’要想创业成功,光有先进的技术、市场的先机还远远不够,只有尽早融入社会,适应当地环境,才能调动一切市场资源,结合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动企业成长壮大。而如果一味地高高再上,把自己孤立于社会之外,最终只能是‘井底之蛙’。”
上海蒂比尔国际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琬:
创业需要持续的激情
苏琬在上海创业已整整11个年头了。这位在美国有着美满的中产阶级家庭的中年女性,在11年的创业旅程中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支持她一路走来的,是那一份对事业的激情。
与很多“海归”回国创办科技型企业不同,苏琬选择的是截然不同的路:把国际知名教育家、演说家和作家路·泰斯的《对卓越的投资》课程引进中国。将100万字的教材和10多种录像资料翻译成中文,苏琬用了整整3年的时间,但1993年时,国内人们对投资、回报的认识还很陌生和初浅,因此苏琬的创业之路异常艰难。但慢慢地,有一些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坐到了苏琬的课堂里,并逐步把苏琬的课程介绍给了更多的人事经理、管理人士和教育界人士。
今天,虽然苏琬的课程已经为国内诸多跨国企业所接受,在培训市场上也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苏琬仍在为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这一课程而努力着。苏琬告诉记者,这11年来,她面临着来自家庭、生活和经济上的多重压力,之所以能坚持下来,是因为她坚信,自己的事业是对社会有价值的,能帮助更多的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没有这份对创业的激情,苏琬可能早就打了“退堂鼓”。
专家观点
上海万嘉经济信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翀:
“海归”创业:立足“本土化” 补上经营课
与其他创业者相比,“海归”有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如海外教育背景、全球关系网络、通晓国际惯例等,但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单方面的一技之长很难取得成功。从目前的情况看,“海归”在创业过程最需要注意以下两大问题:
“海归”创业首先要适应国内环境。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政策、环境、市场上都有很大差别,“海归”如果生搬硬套国外的做法,忽略了现实的市场需要和中国国情,就会引起“水土不服”的症状。因此,“海归”要学会做“土豆沙拉”,将西方先进的知识和理念与中国的本土情况有机融合,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海归”企业生存发展的路子。
其次,“海归”创业要学会经营管理。很多“海归”都是学技术出身的,对经营管理、市场运作知之甚少,更是缺乏实战经验,从而在创业过程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对此,“海归”回国前应补上企业经营管理这一课,最好能在国内外企业中工作一段时期。同时,也可通过招募企业经营管理及市场开拓方面的专家,组成优势互补的团队,共同来经营企业。
适合领域
●IT领域:“海归”中有很多人是学IT专业的,掌握了先进的IT知识和技能,了解全球IT业最新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国内IT业存在的差距和适合发展的空间,因此,更能抓住发展机遇。
●高科技领域:不少“海归”在包括生物、医药等在内的高科技领域拥有多年的科研经验,其中一些人还拥有多项专利。他们把这些技术成果带回国后,填补了国内在某一领域的市场空白,能够较易吸引到风险投资。此外,由于“海归”与海外教育、科研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能更快地了解国际最新的科研信息,从而获得市场先机。
●咨询服务领域:“海归”见识广,知识新,观念先进,创新意识强,一些人还有在国际大企业工作的经验,人际关系广阔,从事咨询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国际贸易领域:“海归”了解国内外市场环境,熟悉国际惯例,并有着丰富的海外关系资源,语言方面的优势则更加明显,这些都有助于其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游刃有余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