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增强了人们的保健意识,因此业界普遍看好保健品市场,许多企业准备在保健品市场上大显身手。伴随着“生命一号”等保健品广告在央视的持续播出,以原料药为主导产品的石家庄制药集团公司最近也在央视迅速推出了“益加喜”产品广告,这可能是保健品市场新一轮大战的前奏。业界认为,富含维生素的保健品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以维生素C为例,目前世界上人均每年消耗VC30克,美国人均消耗90克,而我国人均消耗仅为4至5克。随着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国人将增加对维生素的需求。

然而,面对我国拥有9亿农民、人均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现实,谁都不能准确预测保健品的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综观我国保健品市场发展历程,中华鳖精、三株口服液等许多保健品都曾红极一时,但其中的一些华而不实者最终成为过眼云烟。前者之覆,后车之鉴,保健品企业在开拓市场时应该三思而行,最终还要凭借产品质量取胜。 为保健品提供原料的VC产业已经燃起战火。我国经过上世纪90年代VC大战,二十几家VC企业在大浪淘沙之后,现只剩下东药、石药维生、华药维尔康和江山公司,这“四强”每年生产VC原料共计5万多吨,其中80%出口。随着VC价格的扶摇直上和企业对国内市场的看好,“四强”纷纷扩产,预计明年总产量可增加3万吨。业内人士认为,今后的VC大战将更激烈、更残酷。 非典疫情使胸腺肽、丙种球蛋白、干扰素等生物技术药品摆脱了低迷的市场需求,甚至供不应求。业界认为,人和疾病做斗争,最终要依靠自然本身存在的东西去战胜病毒,这就要靠生物技术来解决。生物技术制药业是生产病毒疫苗和预防药品的生力军,目前国外大医药公司纷纷抢滩国内疫苗市场就是一个例证。 值得警惕的是,生物技术的确是一个发展方向,但并不是说搞一个生物技术制药企业就能赚钱。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物技术制药业迅猛发展,甚至出现了泡沫经济现象,整个行业呈现亏损局面。因此,企业搞生物技术切不可盲目投资,应根据自己的科研实力和经济实力正确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