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已上市的洋河股份似乎短时间就成了资本市场的“行家里手”,3月11日,洋河的一份拟收购公告让此前的传言“不再是传言”。
洋河股份(002304.SZ)公告称,其拟参与收购宿迁市国丰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江苏双沟酒业股份有限公司4465.828万股(占注册资本的40.59%)股权,后者这部分股权评估值为5.1280亿元。
这40.59%的股权便是2009年,在宿迁市政府的介入下,维维股份以3.98亿元的价格“卖回”给江苏省宿迁市国丰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当时的说法是,宿迁市政府为打造“酒都宿迁”的整体实力,为整合当地的几大白酒企业,而“要回”双沟的股权,从而加速双沟酒业的IPO( 首次公开募股)进程。
然而,毕竟也只是“拟购”, 尽管业界对此保持了乐观的态度,一切还没有尘埃落定,我们姑且对这起事件做一些“可行性猜想”。
猜想之原酒瓶颈
之所以提到原酒,是源自洋河每年神话似的销售增长速度。
2003年,“洋河蓝色经典”横空出世,除了突破了以往白酒传统的大红、大黑包装色彩外,更以其“绵柔型”的白酒新风格和年年销量突破的业绩吸引了业界的瞩目。
熟悉江苏白酒市场的人士都应该清楚上世纪末洋河酒厂的落魄境地,据悉,彼时的洋河去贷款甚至需要双沟酒厂的担保,银行才肯放贷。而今,洋河2009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02亿元,同比增长49.21%;实现净利润12.54亿元,同比增长68.71%;每股收益3.04元,同比增长66.12%。
从最初6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到40.02亿,6年间,洋河的销售额增长了40多倍。
“公司销售实现持续快速增长,规模总量不断实现突破,连续四年年均销售增幅突破50%,呈现出销售逐年递增,增速逐年加快的良好发展趋势。”2008年苏鲁豫皖峰会上,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廷栋如此表述。
那么,洋河的产能提升能否支撑产品销售的快速增长?企业的原酒供应是否充足?
对此,招商证券分析师朱卫华认为“外购基酒是洋河的风险因素”,他表示,正是因为洋河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导致其外购基酒量巨大。而外购基酒用量占洋河中高档酒的比重,朱卫华的估计是“4成以上”。
《华夏酒报》记者从原江苏省白酒专业协会得到的数据显示,1998年,洋河的年产量是3.75万千升,到2007年增加到了6.42万千升。据目前公开资料显示,洋河现有白酒产能合计8.7万千升,其中洋河蓝色经典、洋河大曲等中高档白酒产能2.6万千升。
公司2008年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2009年突破了40亿,位于白酒行业第四位,之前的三位是贵州茅台、五粮液和泸州老窖。
对比泸州老窖的产能,
事实上,由于洋河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自有基酒产能明显短缺,扩充基酒产能已是当务之急。
但因为白酒传统生产工艺的制约,优质白酒基酒产能扩张周期至少要1-2年,所需时间较长,单靠洋河企业自身的再建能力显然无法满足市场的迫切需求。
“自建产能与并购两条腿走路应该是洋河解决原酒瓶颈的不二法门。”北京方德智业营销咨询公司总经理、酒业营销专家孟跃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洋河自有产能短缺,对洋河股份白酒产品的品质稳定性构成威胁,已成制约公司发展的一大短板,收购有一定量基酒的白酒企业是公司最优选择。
双沟显然在这一点上具备了明显的优势。
猜想之政府背后助推
苏酒曾经的辉煌就是“三沟一河”的辉煌,现在,在“振兴苏酒”口号的鼓舞下苏酒开始了二次创业阶段。据江苏省酒类行业协会提供的信息,目前,江苏省有各类酒生产企业1000多家,年产量达200多万千升,销售额约100亿元。
苏酒的发展有目共睹,而江苏酒业看宿迁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宿迁市是江苏省名副其实的“苏酒”产业聚集地,这里是“洋河”、“双沟”、“蓝色经典”三大中国驰名商标的中国名酒地级市,不仅仅如此,造价13亿元人民币,占地477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7万多平方米的“洋河国际酒都商贸城”的建设也弥补了其在物流、仓储、配送、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不足。
2009年洋河的上市,双沟酒业股份的回收都有宿迁市政府在幕后的动作。
不仅如此,2009年年底,宿迁市政府还下发了《市政府关于推进酒业快速发展打造“酒都宿迁”的意见》(宿政发〔2009〕113号)的“红头文件”,宿迁要“用5到10年时间,打造具有国内较大影响的酒都宿迁,至2020年,全市酒业销售收入达到600亿元。其中,洋河、双沟两大酒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备。新创酒类品牌12个以上,其中:新增驰名商标3个、省级名牌5个、省级著名商标4个。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酒类‘小巨人’企业达10户。”
在“酒都宿迁”的打造过程中,《华夏酒报》记者注意到,对于洋河和双沟所在的洋河镇和双沟镇都实施了一个“镇当城建”的理念规划——以洋河股份公司、双沟股份公司为投资主体,分别在洋河镇、双沟镇建设酒业园区。
宿迁对酒业的高度关注可见一斑,其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打造一个“集群化的产业城市”。
对此,杨廷栋在接受《华夏酒报》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宏观经济形势、现代生活方式和白酒产业集中化的发展趋势是目前企业最紧迫的挑战。而2009年洋河上市后就曾表示所募集的资金一方面将用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中高档白酒产品的生产、营销能力;另一方面,也有意收购兼并或参股江苏省内、外的白酒企业,且对方必须拥有品牌、产能或者营销等优势。
如今,洋河股份显然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可以预见,杨廷栋关于白酒产业集中化的命题和企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关注。
毕竟,同处一地的白酒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进行直面的竞争,双沟的苏酒、双沟珍宝坊等高端品牌一直是洋河天之蓝、梦之蓝的直接竞品。
目前,在江苏,洋河的市场份额在24%左右,其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双沟企业,渠道的重复建设、产品研发的各自独立和营销费用的大幅上升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各自的运营能力和苏酒整体实力的提升——这显然是宿迁市政府所不愿看到的。
试想一下,洋河股份和双沟酒业均为由宿迁市国资委控制的国有企业,消息人士透露,江苏省国资委也有意充分利用洋河股份的上市平台,通过兼并和收购,在“十二五”计划内打造100亿元酒业集团的战略目标。
不可否认的是,在接下来的竞争中,竞争点开始由单点到板块、由个体到区域、由孤立到联合,这也是政府主导的打造“产业基地”的模式的初衷,或者会成为白酒业立足中国、走向世界的一条路径。
猜想之全国化步伐加快
尽管洋河在全国掀起了一场“蓝色风暴”,在全国不少城市设置了完善的销售网络,销售额在位居老四的位置,但离真正的全国化大品牌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距离。
2009年上半年,洋河在省内收入占比达到73%,公司产品的主销区域也是苏鲁豫皖四省。以洋河为首的苏酒与以五粮液为首的川酒和茅台为首的黔酒在价格体系、产品结构、网络布局和销售份额上仍有不少的差距。
有媒体报道说,早在2004年,杨廷栋就在北部大区、京津、东西部、南部、海粤大区以及中原地区选点,布置长线。据杨廷栋称,“当时选择的一些相对强势的经销商,做点不做面”。
到了2008年初,洋河迎来第二个全国化阶段,目标是“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国化,将网点做到全国每一个县。”
第三个阶段则是“根据第二阶段执行情况,将年销售超5亿元的省份和苏鲁豫大本营联合起来,最终实现全国品牌的目标。”杨廷栋说。
同样,对于此次收购猜想的另一主角双沟来说,其全国化的梦想也更加强烈。
2009年,双沟酒业实现销售收入25.17亿元,同比增长67%;实现利润2.16亿元,同比增长170%,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创全国同行业第一,双沟酒业董事长赵凤琦预计2010年的总销售额将达到35亿元,并表示,2010年双沟将全面布局全国市场。
赵凤琦表示,过去的5年,双沟走的是立足江苏、拓展华东之路。2010年,将是双沟的新起点,是由立足华东走向挥师全国的关键之年。
同样的全国化步伐,相似的战略规划,不约而同地瞄准了中高端市场的大产业布局,或许,杨廷栋和赵凤琦之间早已有了默契,“英雄相惜不如结伴而行”,这可能就是最好的结局。
昔日的“敌人”变成了今天的“朋友”,角色的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超级白酒巨头,它表明的是,白酒行业高端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产业集中化-爱华网-程度会进一步加快和加剧,白酒高度分散的产业格局必然会被打破,而资本运作手段的不断熟练将最大限度地杜绝企业之间的“个体竞争行为”。
白酒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或许会成为下一轮酒业经济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