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专题:《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大师教你看大势》
货币主义者告诉我们,货币的供应是货币存量——只是能够花费的硬币、现钞、支票账户等等乘以其周转率,或者其速率的结果。弗里德曼的历史研究表明,周转率是高度稳定的,因此,政府政策本身需要关注的只是货币的存量。如果美联储将其货币存量按照大致的经济增长率进行扩大,价格也将大致保持恒定。最为重要的是,由于弗里德曼对积极的政府表示了憎恶,不难想见,在这种僵硬的货币管理规则下面将很有可能用电脑来代替美联储。(弗里德曼几乎反对任何形式的政府监管,甚至包括对制药行业的安全监管。) 新凯恩斯主义者和货币主义者二者的理念都很快败在了波普尔/索罗斯的可证伪性测试面前。他们之间的现实差异相当微妙,而且经济学的数据无论怎么说,与现实的科学数据的精确性都毫无相似之处。如果有人试图要厘清具体政策的实际效果,其证据总是慢慢地指向统计白噪音的迷雾之中。另外,货币主义实验所获得的教训之一是关于经济干预的某一类海森堡原则(Heisenberg principle)。一旦政策制定者将其监管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具体的变量,比如货币存量上,那么这个变量与其他所有的变量之间的实际关系将被改变得面目全非。这是保罗?沃尔克从他自己的惨痛经历中学到的教训,因为他曾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试图采用货币主义的原则。
![第9节:大师教你看大势(9)](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20603410227904196.jpeg)
打败市场 索罗斯作为一名经纪人和研究分析师的实践经验使他确信,正常的市场状态事实上是不均衡的。索罗斯声称,他自己的非均衡假设也像其他所有的经济理论一样是不可证明的。然而,作为一名投资人,他发现这种假设远比市场理性的假设更实用,因为它是一个利润机会的更好的指针。他两项早期投资的成功对他的这种思维方式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项与20世纪60年代下半段出现的集团化运动有关。索罗斯发现,企业并购的狂潮仅仅是利用了投资者通过每股收益(EPS)的趋势对公司进行评级这种做法中的缺陷。从中等规模的A公司入手,设计一个通过举债融资购买B公司的方案,这是一家规模更大,但表现平庸,经营情况不景气的企业,它具有较合理的每股收益,而且市场价格相对较低。将B公司并入A公司,然后让B公司的股票退市,结果将导致合并后的两家公司拥有很高的债务负担,但是股票的基数变得非常小。只要B公司的收益足以抵消新的债务,合并后的两家公司将在每股销售额和每股收益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提升。那些不加辨别的投资者随后将会推高合并后的公司的股价,这就有助于并购方融资以进行新的并购。吉姆?林(Jim Ling)就是这个战略的一位早期开拓者,他成功地把一家中等规模的达拉斯电子公司并入一家横行霸道的巨型企业,其下辖几十家公司,横跨从钢铁到航空电子设备、肉类包装以及高尔夫球的多个行业。